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刺激性干咳5月余,偶有泡沫性痰”,于2016年6月20日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显示右侧胸腔紧贴前胸壁(2~3肋水平)见1枚不均质低回声,大小约48mm×47mm×32mm,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内见点状及条状血流信号(图1A)。超微血流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病灶内见血流信号稍丰富并见多条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图1B)。

  • 标签: 周围型肺腺癌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显像
  • 作者: 苗红关辉(通讯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抚顺市何氏眼科医院 辽宁抚顺 113006)  【摘 要】目的:对眼内存在异物采取高频超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眼科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眼内异物的36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检查结果表示,异物检出率达88.9%(32/36),其中有24只为眼内异物,有6只为眼球壁异物,有2只为眼眶内部的异物。结论:对眼内异物可以采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其血流显像图可以进行确切诊断,特异性比较高。  【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2016年例行PICC置管(盲穿法)的4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2017年—2018年的35例在超声血流显像技术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导管位置准确率,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出血量,静脉炎发生率,心率波动水平,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新生儿PICC置管的成功率,并缩短PICC置管时间,安全性高,适用性强。

  • 标签: PICC置管 新生儿 超声血流显像技术 盲穿法
  • 简介:目的制备叶酸靶向相变型载硫化铋(Bi2S3)纳米粒(FBS-PFH-NPs)并用于体外细胞靶向及CT/超声显像。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和声振法制备FBS-PFH-NPs,检测其基本性质;以宫颈癌Hela细胞验证FBS-PFH-NPs体外寻靶能力;观察60、90、120、150、180W功率HIFU辐照后FBS-PFH-NPs回声强度和温度变化,以及纳米粒中Bi2S3浓度为1.0、2.0、3.0、4.0、5.0mg/ml时FBS-PFH-NPs体外CT及超声显像效果。结果光镜下FBS-PFH-NPs呈球形,平均粒径(458.50±69.22)nm;Bi2S3均匀分布于其外壳,浓度为1.0mg/ml。FBS-PFH-NPs大量结合于Hela细胞周围。HIFU辐照后,FBS-PFH-NPs发生液气相变,且随功率增高,FBS-PFH-NPs回声强度及温度均逐渐增高(F=110.09、440.69,P均<0.01)。随纳米粒中Bi2S3浓度增高,FBS-PFH-NPs的CT值及回声强度均逐渐增高(F=146.14、16.74,P均<0.01)。结论FBS-PFH-NPs兼具靶向Hela细胞及CT/超声双模态显像能力。

  • 标签: 造影剂 硫化铋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作者: 樊芹吴越蒋月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腹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其超声诊断声像图。同时,将确诊为小肠套叠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实施高频超声引导下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对照组患儿实施胸腹透视下进行灌肠复位,分别计算各组患儿治疗的成功率。结果:50例经高频超声诊断的患儿中,46例可以在右腹部明显观察到套叠包块的存在(1例患者同时存在两处套叠的情况),位于中腹部、左上腹脾曲部、左下腹部、脐上横结肠部的患儿各有1例,患儿腹部包块的超声横断面有“同心圆征”或“靶环征”,且在纵断面有“套筒征”。经不同复位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灌肠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0%和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显像能对小儿小肠套叠的相关情况进行基本判断,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操作简便、耗时短,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中转开腹手术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是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侵及子宫肌层内形成多灶性病变,并伴随周围平滑肌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临床上漏、误诊率较高,因而日益受到重视。现对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求提高临床诊断率。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超声显像诊断 子宫内膜间质 妇科临床 良性病变 平滑肌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口服胃超显像剂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超声诊断与价值。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存在胃黏膜病变的患者共1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176例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以及口服胃超显像剂后行超声检查。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检查;观察组为口服胃超显像剂后行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在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正确率方面,明显由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胃超显像剂后行超声检查,能够提升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口服胃超显像剂 胃黏膜下病变 诊断与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价值及其显像特征。方法:在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开展本项研究,把这一研究时段在本中心开展科学诊断的疑似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81例纳入研究,并视为观察对象,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检出情况。结果:经诊断,本组患者中,确诊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老年患者共40例,占比49.38%,年龄越高,疾病检出率越高;心脏瓣膜病分布中,主动脉瓣钙化30例(75.00%),二尖瓣钙化6例(15.00%),三尖瓣钙化4例(10.00%);主动脉返流14例,主动脉狭窄7例,二尖瓣返流9例,二尖瓣狭窄4例,主动脉返流伴狭窄3例,二尖瓣返流伴狭窄3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的价值高。

  • 标签: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经胸超声心动图 显像特征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脏增强CT与超声检查用于肝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对我院于2012.6~2016.7期间经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癌的43例患者进行分析,按临床检查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CT组,人数均为43例,其中超声组行超声造影,CT组行肝脏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门脉期、延迟期、动脉期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超声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检出情况较CT组好,P<0.05。结论临床肝癌检查超声造影诊断效果要优于增强CT。

  • 标签: 超声 肝癌 CT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EUS)对心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心脏占位的45例患者,进行心腔显影(CVO)及实时灌注显影(RTPI),并将CEUS结果与心脏磁共振、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术后病理、随访期间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占位性质特征。结果心脏占位性质构成比分别为:血栓44.4%(20/45),肿瘤44.4%(20/45),其他11.1%(5/45)。CEUS诊断心腔内占位的准确性显著高于TTE,CEUS诊断不同占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血栓:95.0%(19/20)、92.0%(23/25)、93.3%(42/45)、90.5%(19/21)和95.8%(23/24);(2)良性肿瘤:81.3%(13/16)、96.6%(28/29)、91.1%(41/45)、92.9%(13/14)和90.3%(28/31);(3)恶性肿瘤:75.0%(3/4)、97.6%(40/41)、95.6%(43/45)、75.0%(3/4)和97.6%(40/41)。结论CEUS可快速、安全、准确地判断心脏占位性质,对鉴别血栓和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心脏占位 超声造影增强技术 实时灌注成像
  • 简介:简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能够通过肺循环的左心系统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contrastagents,UCA)不断被研发并在基础与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各种新型心血管超声造影显像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血管超声检查基础上使用UCA增强技术已经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和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包括:

  • 标签: 超声造影剂 心血管疾病 增强检查 专家 中国 血管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增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对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环状增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强化面积及增强类型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增强超声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高。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造影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及范围,旨在为临床提供方便且准确的无创性方法,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40例临床已确诊为OMI或AMI住院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AMI组中,ECT符合18例(90.0%)与UCG符合17例(86.0%)无显著差别(P>0.05);OMI组中,ECT符合19例(占95.0%)明显优于超声心动图符合13例(占65.0%)(P<0.05)。测定MI范围方面AMI中两者符合率94.4%;在OMI中,两者符合率为65%。结论在AMI的诊断及评估方面,ECT与UCG价值相当,而在OMI中ECT明显优于UCG。

  • 标签: 心肌梗死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超声心动图
  • 简介:超声显像诊断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假性结石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26岁。4d前因尿频、尿急、尿痛在我院行肝、胆、脾、胰、双肾及膀胱等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1陆床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后,静点头孢曲松钠4d(3.0g/d),症状明显好转。于第4天静点后,突发右上腹疼痛急来就诊。病来无发热,经超声检查显示:胆囊无增大,壁光滑,胆囊内见密集强回声光点及光团随体位改变浮动,大者后伴弱声影。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肝脾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胆汁淤积、胆囊结石(图1),考虑药物性结石可能性大,建议1周后复查。患者改用其他抗生素住院观察治疗1周,不适症状消失。复查超声所见: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壁光滑,囊内胆汁透声良好,未见明显结石影像(图2)。后又经近3个月的2次复查,胆囊超声显像均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胆囊结石 假性/超声检查 头孢曲松/副作用
  • 简介:1病例报告男,40日龄.因声嘶、咳嗽10d入院.查体:T37℃,咽充血,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HR13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及杂音.余腹部、四肢、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相符.ECG示:(1)窦性心动过速;(2)异常Q波(I,avl,V5);(3)ST改变(I,avl,V5),未排除急性前侧壁、高侧壁心肌损伤(图1).胸片:双肺纹理稍粗,未及明确实质变,双肋膈角尚清,心影扩大,心影左缘已达左侧胸壁.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增高(2.56ng/ml),肌酸激酶84U/L,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35.1U/L).

  • 标签: 冠状血管畸形/超声检查 肺动脉/超声检查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超声显像诊断 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 婴儿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临床表现、CT显像和MRI显像,为临床早期诊断MSA提供临床信息。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为MSA-C,3例为MSA-P,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表现、螺旋CT表现。结果多系统萎缩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尿便功能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12例均行CT、MRI扫描,CT扫描4例(33.3%)显示轻度小脑、脑干部分有萎缩,其余无异常表现;MRI扫描3例(25.0%)表现正常,9例(75.0%)异常,图像表现为小脑半球、全小脑萎缩、中脑萎缩、大脑脚变细、桥脑、桥脑臂及延髓萎缩、额叶和(或)顶叶萎缩、外侧裂增宽等。结论MS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疾病,MRI头颅扫描相比CT头颅扫描更具有敏感性,临床诊断MSA时综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测、辅助MRI影像学检测结果,可提高MSA临床诊断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增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2006~2009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FNH患者共14个病灶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4个病灶行增强CT检查。结果14个病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5个病灶(5/14,35.71%)内有轮辐状血流信号,最大血流速度平均为(0.59±0.19)m/s,阻力指数平均为0.46±0.16。超声造影显示5个病灶(5/8,62.50%)出现动脉期早期迅速全瘤强化,其他3个病灶(3/8,37.50%)呈轮辐状离心性快速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稍高于肝实质或与肝实质等回声,有2个病灶(2/8,25.00%)于延迟期见低回声中央星状瘢痕。增强CT显示4个病灶平扫均呈低密度,动脉期显著均匀性强化,门脉期强化接近于肝实质密度,有2个病灶(2/4,50.00%)于动脉期及门脉期见低密度星状瘢痕。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这3种方法结合可大大提高FNH的确诊率。

  • 标签: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造影剂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超声、钼靶和增强磁共振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某院收治的256例乳腺病变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乳腺超声、钼靶和增强磁共振的诊断检查,分析结果。结果经石蜡病理结果证实共计376个病灶,良性206个,恶性170个。MRI增强检出162个恶性病灶,检出166个良性病灶。钼靶X线检出良性病灶136个,恶性病灶140个。彩超检出良性病灶192个,恶性病灶128个。结论乳腺超声诊断乳腺良性病变准确性更高,增强磁共振检查诊断乳腺恶性病变准确性更高。两者诊断乳腺疾病方面效能相当,均比钼靶x线诊断准确率高,临床在开展诊断时,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 标签: 乳腺疾病 彩超 钼靶x线检查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疾病的诊断效果,探讨最佳的诊断方法并观察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胆囊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检查,分析二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结果经两种诊断方法后发现超声造影共检出26例胆囊癌病变患者,检出率为89.7%,增强CT共检出25例胆囊癌病变患者,检出率为86.2%,两种诊断方法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胆囊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敏感性较高且应用价值较好,二者结合可提高胆囊疾病的确诊率,能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造影增强CT胆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