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指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的白蛋白尿,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小球疾病和肾损伤的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的早期用于了解肾脏的损伤情况有特殊的意义,并且也是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子。测定方法应用较多的是免疫透射比浊法,但报告方式不一,有的以每升尿中微量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小时排泄量表示,我们常用的报告方式是以()mg/24h报告。现用此方法对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的正常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特定人群进行测定。结论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进行性肾病早期肾脏损伤等的早期敏感指标。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早期肾损伤 糖尿病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实际上,很多人把尿蛋白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误认为是同一种检查,实际上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和尿蛋白检查是不同的,而且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有很大的不同。尿液微量白蛋白白蛋白的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肾脏疾病,在早期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对保护患者健康至关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微量蛋白尿吗?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的意义何在?都能检查出那些疾病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1型糖尿病(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为成年T1D患者的糖尿病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省T1D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至2017年入组的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T1D患者,对其入组时的横断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记录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收集血、尿标本进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量,以估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成年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病程5年以下的T1D患者384例,女197例,占51.3%。患者起病年龄(24.6±12.5)岁,病程2.1(0.6,3.5)年,体质指数(BMI)(19.8±3.2)kg/m2,腰臀比0.85±0.21,入组时糖化血红蛋白(9.8±3.3)%。62例患者(16.1%)有微量白蛋白尿。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收缩压较高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2.322、2.868和-2.373,均P<0.05)。结论短病程的成年T1D患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并不罕见,血糖控制差及胰岛素抵抗是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糖尿病,1型 糖尿病肾病 微量白蛋白尿 病程
  • 简介:摘要高血压在慢性心血管疾病中较为普遍,长期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极易引发动脉硬化,进而导致一系列由动脉硬化病变而产生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对于动脉硬化的评估主要基于颈动脉超声、动脉血管造影及无创外周动脉硬化检测等检查,一旦出现阳性结果提示病理结局己经形成。近些年,随着对MAU进一步深入研宄发现,多数高血压患者可并发MAU,MAU出现提示高血压己造成早期血管损伤,其在动脉硬化的早期即可出现。对高血压MAU水平与血管动脉硬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揭示MAU在早期预测动脉硬化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MAU与颈动脉硬化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高血压MAU与动脉硬化之间的联系,促使临床医生重视对高血压MAU的检测,早期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风险。

  • 标签: 微量白蛋白尿,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与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96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白蛋白尿组(ACR≥30 μg/mg,41例)与非白蛋白尿组(ACR<30 μg/mg,55例),比较两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1c等,以及肌肉量减少的检出率。并按SMI分为4组,比较白蛋白尿检出率,最后分析肌肉量减少与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白蛋白尿组相比,白蛋白尿组SMI降低(Z=4.700,P<0.05),而肌肉量减少检出率升高(χ2=5.525,P=0.019),随着SMI降低,白蛋白尿检出率升高(χ2=20.230,P<0.05)。SMI下降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38,95% CI: 0.292~0.658,P<0.001)。结论老年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时肌肉量减少检出率升高,肌肉量减少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白蛋白尿 肌少症 2型糖尿病 骨骼肌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联合AR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8年在本院就诊的4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RB治疗组(A组)、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B组)、ARB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组(C组)各15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疗程16周,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TGF-β1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6周后,各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血TGF-β1水平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可以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减轻肾脏纤维化,且联合ARB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活性维生素D ARB 微量白蛋白尿 血TGF-&beta 1
  • 简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损害,早期肾损害常表现为尿蛋白增高.我院对82例高血压患者尿蛋白阳性患者分别给予科素亚和卡托普利治疗,观察其降压幅度对尿蛋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82例高血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31岁~68岁,病程8年~20年.24h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为人选对象.2分组与治疗随机分为科素亚组41例,给予科素亚50~100mg/d.卡托普利组41例,给予卡托普利25~50mg/次,每日3次.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血压分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观察方法观察治疗8周前后血压、24h尿蛋白(Upro/24h)、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4统计学方法实验室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 标签: 高血压 降压幅度 治疗 蛋白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治疗无症状蛋白尿的疗效。方法辨证分为肺卫不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3型,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8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8%。结论通过扶正祛邪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 标签: 蛋白尿 中医临床疗法 正祛邪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 h蛋白尿标本留取与保存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方法得出初步证据并形成建议,制订24 h蛋白尿标本留取与保存护理规范,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进而在临床实施,比较室温使用硼酸、甲苯防腐与冰箱冷藏保存条件下,24 h后尿微量总蛋白的差异。结果在室温条件下保存24 h尿蛋白标本,使用硼酸和甲苯作为防腐剂保存24 h后,尿微量总蛋白(M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硼酸与冰箱冷藏保存24 h后,尿微量总蛋白(M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实践方法,探索使用硼酸作为防腐剂保存24 h蛋白尿标本,既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可减少潜在安全风险,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 标签: 24 h蛋白尿标本 防腐剂 循证护理
  • 简介:蛋白尿是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既是肾脏受损的标志,又是加重肾脏病进展的因素.西医治疗主要以饮食调控,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或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中医治疗可分为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及单味药治疗等几个方面.传统观点认为脾肾功能失调为产生蛋白尿的基本病机,以益气健脾、补肾固精为基本治疗原则,但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而有专家提出和解少阳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等其他治疗方法.常用的中成药如黄葵胶囊、百令胶囊、雷公藤制剂、肾康注射液及肾炎康复片等在降低蛋白尿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黄芪、大黄、白茅根等多种单味药也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

  • 标签: 蛋白尿 中西医 治疗
  • 作者: 郑金相 王立 陈洋 王曦 韩菲 周宝桐 陈苗 林路 秦绪珍 师杰 蒋颖 郑文洁 曾小峰 张奉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现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100076),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 简介:摘要孙郁芝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肾炎蛋白尿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本在脾肾亏虚,往往虚实夹杂,故施治过程中应注意扶正祛邪。此外,蛋白尿常有湿热浊瘀夹杂,进而多采用清热利湿化浊、健脾益气补肾、活血祛瘀通络,灵活运用,标本兼顾。

  • 标签: 肾炎 蛋白尿 扶正祛邪 孙郁芝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糖尿病肾病中医学统一命名为“消渴病肾病”,在总结临床实践基础上发现消渴病肾病以肾络瘀痹为病机核心,并贯穿于消渴病肾病的始终.而肾元虚损,与湿、热、毒、痰、瘀互结,形成肾络瘀痹的不同特点.早期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主,逐步出现气阴两虚、气虚偏重,或脾肾气虚,甚至出现气虚涉及阳虚之证.消渴病肾病蛋白尿是肾气虚损害的标志,患者蛋白尿量越大,脾肾气虚越明显,随着蛋白尿量越大,水肿显现,脾肾阳虚病机转换越显著.消渴病肾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治疗重在通络保肾;利水消肿注重提壶揭盖、活血利水;病情稳定也需调理脾胃、清理胃肠.形成通络保肾复方系列经验方,中医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中医药 消渴病肾病 蛋白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尿对IgA肾病病理改变和临床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更好认识IgA肾病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82例IgA肾病患者的病理和临床资料,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蛋白尿与牛津分型中毛细血管内增生、节段性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球性硬化、新月体病变的病理改变存在相关性,与肾功能、免疫荧光分型存在相关性,而与高血压、血清IgA、C3水平不存在相关性。结论IgA肾病患者病理改变主要以局灶节段增生型和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为主,免疫球蛋白沉积除了系膜区有IgA的,主要伴有IgM,及3C的沉积,而IgA仅有少数病例轻度表达,临床特点也以血尿和蛋白尿为主。因此,IgA肾病的治疗应结合病理与临床综合分析。

  • 标签: 蛋白尿 IgA肾病 病理分析
  • 简介:1对27岁夫妇,均因化脓性扁桃体炎静脉给予阿奇霉素0.2g。次日,2名患者均出现全程肉眼血尿。尿常规:RBC分别为(+)、(┼┼┼),尿蛋白均为(┼┼┼),肝肾功能及ASO正常,泌尿系统B超检查未见异常。立即停用阿奇霉素,给予酚磺乙胺、维生素C及补液治疗,尿液逐渐转清,第8天尿常规恢复正常。随访1月,尿常规持续正常。

  • 标签: 阿奇霉素 血尿 蛋白尿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45-01蛋白尿可分为具有病理意义(病态蛋白尿)与病理意义小的蛋白尿(生理性或功能性蛋白尿,假性蛋白尿)两大类。功能性蛋白尿与体位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摄食性蛋白尿等统称为生理性蛋白尿。在尿中出现各有其因。临床上常见由肾脏以下的泌尿道感染造成的蛋白尿称为功能性或假性蛋白尿,其具有可逆性。假性蛋白尿是非器质性的,指在健康人的尿中出现了暂时性、轻度、良性的蛋白尿。通常发生于运动后或发热时,也可见于高温作业、过度寒冷、情绪紧张、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等应激状态。如及时发现,注意休息,无需治疗即可恢复。如果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就容易导致误诊。本文分析了我院的18例因假性蛋白尿而误诊的病例,摘要举偶,分析原因以便引起临床诊断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常合并肾病,临床上出现蛋白尿,水肿、贫血等症状。由于高血糖对肾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早期出现尿白蛋白升高,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到晚期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以致肾功能受损。由于血糖升高,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多伴有高血压。高血压能损伤肾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这种升高的毛细血管压力和增加的血流,使肾小球基底膜对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因而蛋白滤过增多。长期的高血压及肾小球动脉硬化,使一部分肾单位失去功能,剩余的肾单位负荷加重,更加速了肾小球的破坏,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