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提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有68(85%)例有1.5S以上的R-R间歇,平均间歇时间(2.45±0.18)S,其中包含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8例,且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1例;Ⅰ度患者的R-R间隔(2.51±0.15)S,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间隔时间(2.21±0.28)S,统计学意义存在(t=5.3188,P<0.05)。Ⅰ度患者的心室率为(81.1±6.54)次/分,Ⅱ度患者的心率是(70.5±5.23)次/分,两组患者的心室率比较,Ⅱ度患者的心率是明显低于Ⅰ度患者的心室率,统计学意义存在(t=10.1789,P<0.05)。仍有8例患者的心室率超过83.5次/分。Ⅱ度传导阻滞患者在散点图上有明显特点,其条带形状大小一样,上界较为明显,下界则相反,并且分布较广,极其均衡。Ⅰ度患者以及Ⅲ度传导阻滞的患者比Ⅱ度传导阻滞患者的条带较窄,上界与下界无明显变化,包括分布与密度都没有明显特征。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诊断,相较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效果更好,提高了诊断有效率;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新生儿红斑狼疮(neonatal lupus erythematosus,N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以房室传导阻滞为首发表现的临床报道较少。本文报告3例单纯以房室传导阻滞为表现的NLE患儿,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新生儿红斑狼疮 临床表现 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8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CAV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CAVB患儿中内科介入封堵术后2例,外科修补术后6例。内科封堵2例患儿于术后第3~5天出理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给予地塞米松和白蛋白等药物治疗1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3天转外科取出封堵器半月后恢复正常,分别随访4年和7年,心功能和心电图正常。外科修补6例患儿均为迟发性CAVB,3例存在心功能不全(其中2例出现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3例心功能正常;2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起搏模式为右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随访3~5年,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至正常范围;拒绝接受起搏器4例患儿给予甲基泼尼松龙琥珀酸钠治疗无效,存在心功能不全的l例患儿术后4个月死亡,3例定期临床随访。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内科介入封堵术后早发性CAVB,在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等药物治疗同时,应考虑外科取出封堵器以防复发;外科修补术后迟发性CAVB可定期临床随访,如存在频繁阿一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功能不全应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室间隔缺损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迟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DHAVB)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2014年5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自展瓣TAVR的176例患者,其中男101例,女75例,年龄54~92(73±7)岁。收集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随访期的资料。根据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AVB)的发生情况,除外16例HAVB发生于TAVR后2 d内的患者,剩余160例患者分为无HAVB组(145例)和DHAVB组(15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术中数据、术后即刻心电特征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同时,以动态心电图数据为标准评价术后常规心电图对DHAVB的诊断能力。结果DHAVB的发生率为8.5%(15/176),发生时间[M(Q1,Q3)]为5(4,6)d。相比无HAVB组,DHAVB组术后即刻心电图无新发传导阻滞的占比更低[6/15比66.2%(96/145),P=0.044],而术后即刻心电图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占比更高[4/15比3.4%(5/145),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OR值(95%CI)为6.60(1.26~34.47),P=0.025]是TAVR后DHAVB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常规心电图诊断DHAVB的特异度为100%(145/145),但灵敏度仅为73.3%(11/15)。结论TAVR患者术后DHAVB发生率也较高,术后即刻心电特征与DHAVB事件相关,应用该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可优化DHAVB管理。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动态心电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传导阻滞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心脏的包虫囊肿相当少见,约占所有包虫病的0.5%~2.0%,其中发生在室间隔的病例更加罕见,仅占心脏包虫囊肿的4.0%。室间隔包虫囊肿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其他位置的心脏包虫病类似,可导致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易与其他心脏占位混淆。在个别病例中,室间隔包虫病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晕厥。这一严重并发症十分罕见,很难通过手术切除得到纠正。本文报道1例24岁女性室间隔包虫囊肿所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成功手术转复,强调该罕见情况的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完全传导阻滞的孕妇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后提高患者心率及改善心脏功能,保证孕妇及胎儿生命,保证母婴安全。方法一例患有完全传导阻滞的患者经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精心护理,在饮食、药物及术中防止辐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结果成功安置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心率均控制在60次/分,临床胸闷,头昏症状有所改善。术后观察孕妇及胎儿正常。

  • 标签: 心脏传导阻滞 起搏器 妊娠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87例,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5例,设为研究组,未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均提示严重病变,其中单支病变6.67%,两支病变37.78%,三支病变55.5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严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高,LVEF更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于老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的远期疗效进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 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同步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氏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HBP组年龄(66.4±15.9)岁,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63.0%(401/637)为房室阻滞;22.9%(146/637)为希氏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P<0.05]。不同AVB部位的HPSP成功率均高于HBP,并且随着AVB部位由近及远,HBP和HPSP成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房室阻滞和希氏束内阻滞患者的HBP成功率均高于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HBP成功率[95.2%(79/83)比47.1%(8/17),P<0.001;86.7%(26/30)比47.1%(8/17),P=0.010]。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中,HPSP的成功率高于HBP[87.7%(64/73)比47.1%(8/17),P=0.001]。QRS<120 ms的患者中,94.9%(520/548)的AVB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内,HBP与HPSP有相似的高成功率[95.6%(109/114)比96.3%(418/434),P=0.943]。QRS≥120 ms的患者中,69.7%(62/89)的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HBP成功率仅为25.0%(4/16),而HPSP成功率达79.5%(58/73)(P<0.001)。结论对于QRS<120 ms且房室结或希氏束内阻滞的AVB患者,HBP与HPSP成功率均较高,可以考虑HBP作为首选策略。对于QRS≥120 ms且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的患者,HPSP成功率高于HBP,LBBP应作为首选。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希氏束 左束支 希氏-浦肯野系统 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82例心房颤动伴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将患者分为A组(无相关症状)和B组(有相关症状)。记录两组患者24h发生2.0s以上长R-R周期、逸博的发生频率,两组患者在日间(800-2200)和夜间(2200-800)发生2.0s以上长R-R周期和逸博的频率,以及两组的最快心室率和24h平均心室率。结果B组的24h发生2.0s以上长R-R周期和逸博发生频率都高于A组(P<0.05)。B组在日间(800-2200)和夜间(2200-800)发生2.0s以上长R-R周期和逸博的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在夜间(2200-800)发生2.0s以上长R-R周期和逸博的频率明显高于日间(800-2200)(P<0.05)。B组在日间(800-2200)和夜间(2200-800)发生2.0s以上长R-R周期和逸博的频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最快心室率和24h平均心室率与B组相比明显更快(P<0.05)。结论医者借助动态心电图能明确掌握患者的2.0s以上长R-R周期、逸博的发生频率,及患者的最快心室率和24h平均心室率,是否有相关的伴随症状出现,便于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帮助患者早日改善不良症状的发生。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伴II度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取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期 高度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100例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成两组,56例无症状组、44例有症状组。对比两组24h出现2.0s以上的长R-R间期、逸搏频率、最快心室率和24h平均心室率。结果 无症状组R-R间隔时间在2.0s以上、24 h逸搏的频率明显低于有症状组,差异显著(P0.05)。无症状组夜间R-R间隔时间在2.0 s以上和逸搏的频率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心脏传导阻滞 心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悸、头晕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近7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短,与活动无明显关系,2015年4月19日1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无大汗,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急查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测血压200/110mmHg。

  • 标签: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间歇性完全性心室预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