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正>窦房及房室传导障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其发生原因大多数系病理因素引起,部分人因运动、体位改变等神经因素所致的功能性的传导阻滞也有报导。近几年来,我院于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测过程中共发现9例窦房及房室传导阻滞,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9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7岁。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1例。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可疑冠心病1例,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小心脏综

  • 标签: 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传导组织 体位改变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P间期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7岁,农民,未婚.因昏厥2次而于2001年6月2日入院.患者7年前出现突眼、视力下降、食欲亢进、颈部增粗,自认为近视而配镜.近10天因2次昏厥伴抽搐而入院.体检:T365℃,P40次/分,R20次/分,Bp150/50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双眼中度突出,眼征阳性,声音嘶哑,甲状腺Ⅱ~Ⅲ度肿大,血管杂音(+),两肺(-),心浊音界不大,心率40次/分,律齐,心尖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T3226μg/dl,T4177μg/dl,FT3572pg/dl,FT4652ng/dl,TSH000uIU/ml.心电图: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分支以上逸搏,心室率40次/分.胸片两肺无殊,心胸比例正常,心超各心腔大小基本正常,各瓣膜无殊,二尖瓣轻度反流,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入院后即予临时心内膜心脏起搏,并予丙基硫氧嘧啶及对症治疗,期间Ⅱ度Ⅰ型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5天后房室传导恢复正常.

  • 标签: 甲状腺机能亢进 病例报告 甲亢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伤寒并心肌炎9例,全部心电图(EGG)显示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较罕见,文章讨论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案。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其心肌损害程度有关。

  • 标签: 小儿伤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了解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139例AMI中合并AVB发生率,梗塞发生部位和AVB的转归分析。比较AMI合并AVB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合并AVB26例(18.7%),其中下(后)壁AMI合并AVB高于前壁AMI(P〈0.01);合并AVB者的病死率、休克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均高于不合并AVB者;合并AVB者65.4%可完全消失。其中94.1%在2周内消失。结论下(后)壁AMI应尽量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负性肌力作用较强的药物,积极治疗3周后AVB不消失,而又有心脏起博指征,方可安装起搏器。

  • 标签: 心肌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分析
  • 简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在临床上较多见,其发生率远远超过前壁及其它部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治疗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其中有19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体会尽管发生率较高,但经系统治疗后恢复较快,愈后良好,是与其它原因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所不同的。观察中所见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好发生于老年人,分析与老年人的动脉硬化、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有关的可能。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并发症 房室传导阻滞 老年人 动脉硬化 心电图
  • 简介:洋地黄中毒在临床工作中仍可遇见,其心脏毒性作用包括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但引起心房纤颤少见。我们最近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7岁,入院前10小时服地弋辛100片。确诊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3年,近8年反复出现心功能不全,既往为持续窦性心律,无任何心律失常记录,此次服用大量地戈辛后反复晕厥5次。入院后地戈辛放免浓度为6μg/ml,心电图示房颤心律,高Ⅱ°房室房室传导阻滞,血电解质、肾功正常。据此诊断:洋地黄中毒。入院后安置心

  • 标签: 洋地黄中毒 心房纤颤 Ⅱ°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地戈辛 二尖瓣狭窄
  • 简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心室停搏超过15秒时,可出现昏厥,抽搐和青紫,即所谓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1].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在急救室抢救的8例患者报告如下:

  • 标签: Ⅲ°房室传导阻滞 Adams-Stokes综合征 抢救措施 心室停搏
  • 简介:临床上常常将二度(含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伴干扰(即混合性房室脱节),误诊为三度AVB。多数学者认为,诊断三度AVB必须同时具备:①心房(含窦性P波或异位房性P波,交接性P波,下同)频率不能太快,不应超过文氏阻滞点(135~150次/min)数值;②心室率要足够的慢(符合房室交接性起源为40~60次/min,心室起源为25-40次/min)。有人形象地表述为:在两个QRS波之间有3个P波时,三度AVB的诊断方为可靠。

  • 标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P波 三度AVB 文氏阻滞点 房室脱节 异位房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对房室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29例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46例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的4.6倍。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主要影响心室结,使之缺血、水肿,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机率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主要影响房室束,使之坏死,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几率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 房室传导阻滞 血液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即时效应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下/后壁AMI并发AVB(1°AVB5例)患者,在心电监护下静注氨茶碱0.25~0.5g(5mg/kg,5~10分钟注完),30分钟后无效者重复一剂或半剂,连续观察2小时。结果:首剂2小时后Ⅰ°AVB9例中有7例恢复,Ⅱ°AVB7例中有4例恢复,Ⅱ°AVB5例中有2例恢复,2例变为2:1房室传导,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下/后壁AMI并发AVB具有较好的即时效应,且较为安全。

  • 标签: 氨茶碱 急性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