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2 个结果
  • 简介:侦查机关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中,不仅对行为人进行机会(数量)诱惑,而且还对没有犯罪前科和毒品犯罪意图的人进行犯意诱惑。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不仅侵犯人权,直接违反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关于保障人权的规定,而且其所制造的'犯罪'违反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不得诱人犯罪的规定,也不符合犯罪构成,该行为不构成犯罪。无罪化应是司法的应然之选,但是当下妥协性地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能是法官的实然选择。

  • 标签: 诱惑侦查 毒品犯罪 保障人权 无罪
  • 简介:继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之后,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法典,我国实现了从"人权入宪"到"人权入法"的立法转变。如何在立法和司法层面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对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解读,揭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在两法关系方面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两法关系的未来发展。

  • 标签: 宪法 刑事诉讼法 人权入宪 人权入法 转变
  • 简介: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提出诉讼请求,需要提供相关的事实材料.证明自己的请求成立,被告反驳诉讼请求,也需要提供相关事实材料,法院对争议事实需要了解、分析,都需要根据证据做判断。实践中证据的合法性认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就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作浅显的分析。

  • 标签: 证据 民事诉讼 合法性
  • 简介:在2001年Auld勋爵《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刑事法院的评论》、2002年刑事司法白皮书《所有人的正义》以及英国法律委员会近年的相关报告的指引下,十年来英国相继颁行《2003年刑事审判法》、《2012年刑事诉讼规则》及其他相关刑事法规。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英国刑事证据制度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首先,重新平衡被告人和被害人证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向被害人和证人倾斜,允许在庭审中将针对被告人被控罪名的相关不良品格呈交陪审团;其次,更加依赖庭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及法官对陪审团的指示;再次,允许陪审团更多地接触证据,运用常理决定证据的价值;最后,注重保护证人尤其是被害人证人的作证积极性。

  • 标签: 刑事司法改革 《2003年刑事审判法》 证据制度 法官自由裁量权
  • 简介: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伪造证据、毁灭证据、妨害作证罪罪状表述模糊,实务中适用混乱,法律效果已经处于弊大于利的状态。本罪作为一种真正身份犯,来源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与辩护权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辩护权规定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刑事诉讼法的相应修改和刑事一体化为视角进行考查,本罪不再适合规定为真正身份犯,应删除《刑法》第306条,与《刑法》第307条合并,将律师与司法工作人员共同作为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不真正身份犯的主体。

  • 标签: “律师伪证罪” 真正 不真正 身份犯
  • 简介:刑事证据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方面,它与"两高三部"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与《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当代的证据法体系。从当前的三个证据法渊源出发,通过分析立法现状与缺陷,深入探讨证据法规则体系下定义模糊、推测性较大的部分,在实体与程序两个部分加以论述,并着力完善刑事证据审查保障体系,对承办人审查案卷的行为加以重点监控,从而减少因主观倾向造成的错案发生。

  • 标签: 刑事证据 言辞证据 实物证据 证明标准 审查保障机制
  • 简介:在我国刑事司法实务中,证据规则往往会被“潜规则”化,这尤其体现在鉴定意见的获取、质证和审查判断的过程中。对刑事证据“潜规则”内涵的界定应采纳“广义说”。立法存在空白和模糊之处、刑事诉讼构造存在缺陷、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合法伤害权”的存在等原因导致刑事证据“潜规则”大量存在。消除刑事证据“潜规则”的对策包括确立以人权保障为重心的刑事司法理念、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健全法律制度和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

  • 标签: 潜规则 刑事证据“潜规则” 鉴定意见 成因分析 对策研究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为促进和保障刑事司法公正,与司法鉴定相关的制度、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基于司法鉴定作为证据的基本特点,着眼于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规制职权机关的权力,从诉讼程序、证据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推动我国相关程序、制度的完善。

  • 标签: 刑事诉讼 司法鉴定 特点 程序
  • 简介:证据的基本属性问题是证据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证据属性的明确不仅和证据概念、证据分类这样的理论研究有关,更关系到证明标准的建构和判断、以友证据规则的设置与执行。唯有从自然和人定两个方面对证据属性进行把握.才可能较为理性地回答学术界已经提出、但仍然存在着极大争议的有关刑事证据的基础理论问题。此视角也才能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新探索。

  • 标签: 刑事证据 证据规则 证据属性 证据定位
  • 简介: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行为多发生在侦查阶段,新《法律诉讼法》的修改极大地加强偶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本文分别探讨了具体侦查厅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及新刑事诉讼法对辩护人权利的保护。

  • 标签: 侦查阶段 犯罪嫌疑人 新刑事诉讼法 辩护人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一般遵循“先刑后民”的模式,附带民诉的调解也受制于此。其实,附带民诉究竟采取“先刑后民”还是“先民后刑”模式,应当因案而异。调解的时机,以庭中为主,庭前、庭后相结合。

  • 标签: 附带民事诉讼 调解 时机
  • 简介:强制性侦查措施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违法适用或者不当适用强制性侦查措施,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极大的损害。为了促进侦查机关正当适用强制性侦查措施,检察机关应强化对强制性侦查措施法律监督的职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权,但相关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强制措施 强制性侦查措施 法律监督
  • 简介: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证据调查权,规定其可以为检察监督之目的对民事案件进行证据调查。此种证据调查权既不同于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也不同于法院的证据调查权,同时与检察机关的刑事证据调查权有重大区别。把握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权的特点是正确运用此种证据调查权的前提。

  • 标签: 检察机关 证据调查 民事诉讼
  • 简介:2013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正式实施。此次修改是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又一次完善,人权保障原则是本次修改的一项重要原则。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法的关键制度,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于证据制度的完善也充分贯彻了人权保障原则。本次修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人权 证据制度
  • 简介:公安院校在刑事证据学课程中实施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符合公安实践的需要。在模拟实践教学实施中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应注重锻炼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重视演绎思维训练的同时,进行归纳思维训练。模拟实践教学的实施可以做四个模块的设计:证据发现与收集教学实施模块;证据审查判断教学实施模块;证据固定保全教学实施模块;证据具体运用教学实施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独立运作,在软硬件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可尝试多个模块的综合运用。模拟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包括理论讲解、教学准备、分组演练、总结评析等。

  • 标签: 公安院校 刑事证据学 模拟实践教学法 实施模块 实施步骤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两种法律责任属聚合责任,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具有同质性,因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不应受纠纷解决模式的影响。厘清上述基础理论问题,是科学设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侵权损害赔偿 犯罪损害赔偿 纠纷解决模式
  • 简介:由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中共广西钦州市委、钦州市人民政府、钦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少年司法制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一体化”研讨会,于2013年7月30日至31日在广西钦州市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回顾展望各地探索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 标签: 刑事司法制度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法 一体化 研讨会综述 制度建设
  • 简介: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行政诉讼、行政审判过程中,对那些非法证据证据能力、证明力等进行筛选识别、认定适用时应遵循的一套方法、标准。适用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核心问题是在那些缺少法律条文规定的领域,法律条文规定具有开放性、多义性,存在裁量余地的地方,应采用什么排除规则,应遵循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方法、标准。应用利益衡量方法,明确该方法适用的场域、基本理念,遵循的标准和过程,是建构我国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行政诉讼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利益衡量
  • 简介:2012刑诉法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社会调查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蕴涵着独特的理论和指导意义,对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方针,化解社会纠纷,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在剖析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表达了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个人见解。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制度 社会调查 附条件不起诉 完善
  • 简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9条以规范逮捕、拘禁等强制措施为立足点,全面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保障权,包括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权,知悉权,及时审判或保释权,提起诉讼权和获得赔偿权等。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引下,重点修缮了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强化了强制措施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但是,较之《公约》第9条,我国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借鉴和吸收《公约》关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提供坚固屏障。

  • 标签: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人身自由权 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