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亚裔美国文学的性别大战导致亚裔男性总是难逃阉割或暴力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当红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对亚裔男性气质的书写是别具一格的。一方面拉希莉通过塑造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彰显了亚裔男性的经济权力,使其从边缘走向中心;另一方面她刻画了亚裔男性极具人格魅力的双性同体男性气质,消除了两性之间严格的性别等级。拉希莉凭借真实立体的人性书写打破了亚裔美国男性的刻板印象,超越了亚裔美国文学性别之战,体现了对男性卓越的人文情怀和对性别发展趋势的期许。

  • 标签: 裘帕·拉希莉 性别之战 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 双性同体
  • 简介:目前少儿对外汉语教材在性别角色方面尚缺乏研究,本文以《小学华文》1至5年级共10册新版教材、《快乐儿童华语》共1~4册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性别角色的角度出发,采用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教材的插图和课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希望通过研究,考察教材中性别呈现情况,并为将来的教材编写提供建议,进一步促进教材的性别平衡。

  • 标签: 教材 性别角色 量化统计 文本分析
  • 简介:梅勒在《我们为什么在越南》中通过展现动物在人类枪下的悲惨遭遇,以内涵丰富的动物符号,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猎杀,反思了西方传统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呼吁人类尊重动物他者、建立与其和谐共生的伦理关系。

  • 标签: 诺曼·梅勒 《我们为什么在越南》 人类 动物 伦理
  • 简介:在阅读研究方法专著和国内学术期刊之后,笔者发现外语教师研究者对于科研伦理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为了调查教师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知情权、是否采取局内人或局外人视角以及对研究素材的所属权等伦理问题的看法,笔者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研究者对英语教学科研中的伦理问题既不关注,又没有全面的认识。

  • 标签: 科研伦理 知情权 局内人或局外人视角
  • 简介:在《圣经·创世记》后39章关于四位以色列族长的叙事中,第四位族长约瑟的故事跨越了共14章,超过了叙事的三分之一。其中第39章叙述了约瑟被卖到埃及后与主人波提乏及其妻子的故事。传统的解读通常认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波提乏之妻引诱约瑟不成诬陷他入狱,揭示了女人的邪恶性和约瑟始终受到神眷顾的事实。本文对这个故事的叙事技巧和策略进行了重新分析,旨在发掘传统阐释的根源,同时揭示本故事所隐藏的性别叙事和男权思想。

  • 标签: 约瑟 波提乏之妻 可靠性 叙事 同情
  • 简介:本文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调查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在汉语媒介接触中性别因素对其汉语使用变异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对补充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传播学效果理论以及验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都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语言变异 媒介接触 归因
  • 简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历来以叙事周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而令人称叹。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郑伯、公叔段、姜氏,所揭示的思想意蕴,一直引人沉思。或云郑伯乃阴险狡诈、伪善的统治者,或云郑伯乃深谋远虑、宽怀大度的君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标签: 郑伯克段于鄢 伦理道德 封建家族 左传 讽刺 沦丧
  • 简介:副文本是文本内外阈限的手段和常规,为译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切特斯曼交际伦理为理论依托,运用描述统计学收集文本: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副文本和元文本来分析译者与作者、合译者、出版商、编辑、评论撰稿者以及读者间的交际伦理。通过分析,与副文本相关评论多达半数,读者选取译本时,不仅局限于译本语言,更多关注封面,副标题,简介,附录等,这得益于译者与合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中各方之间良好的交际伦理

  • 标签: 副文本 翻译参与者 交际伦理
  •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女作家批评”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幽灵批评 阅读伦理 苏珊·桑塔格 《在土星的标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