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81例。结果加强护理,注意观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确保病人康复。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实施宝石CT双低技术冠脉成像在其随访中的临床实施效果和实施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开展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患者,共计50例,对所有患者展开宝石CT双低技术冠脉成像的扫描、对比剂注射等方案,同时对图像质量的主观、客观评价及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扫描图像血管管腔的 CT 值均高于 300Hu,所测量的升主动脉根部、 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的图像平均 CT 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价的冠脉图像评分一致性较好;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更低。结论:对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宝石CT双低技术冠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更高,且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更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宝石CT 双低技术冠脉成像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随访 图像质量评价 辐射剂量 碘摄入量
  • 简介:摘要:目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时,为了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恢复情况,探究多学科协作护理的具体内容、实施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构成: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抽取时间方面,开始于2022年7月,结束于2023年12月,而后划分组别,具体名称为:对照组、实验组,参照依据为:电脑随机法,在统计后发现,全部患者共82例;在治疗阶段,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多学科协作护理应用于实验组,每个组别中,有41例样本被纳入研究,比较不同模式干预后的最终效果。结果:(1)心功能指标测定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结果显示:后者更具优势,P<0.05;(2)关于护理总有效率,实验组测定数据(95.12%,39/41)VS对照组(78.05%,32/41),展现出了更高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后,为了减轻患者疾病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预后恢复情况,临床上可开展多学科协作护理,其效果明显,值得推行。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功能指标 总有效率 多学科协作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系统评价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 、 Cochrane Library 、 Embase 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 除 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原始资料,运用 RevMan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 篇,包括研究对象 930 例, 3 篇研究评为 A 级, 6 篇评为 B 级。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中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堵管或曲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可能高于桡动脉置管,且足背动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的 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均低于桡动脉置管。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桡动脉置管 足背动脉置管 Meta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严重的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剧烈的疼痛使患者非常痛苦,精神紧张,甚至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加重夹层血肿的扩展。因此,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非常关键。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体会。方法37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开口,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越过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开口,经导管注入聚乙烯醇(PVA)颗粒加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靶血管。结果37例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出血完全停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6~15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一种安全、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的重要治疗方法。

  • 标签: 大咯血 支气管动脉 超选择 栓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介入治疗术后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1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患者加强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对210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中有5例次经桡动脉途径失败改经股动脉途径获得成功,术中发生心室颤动3例,拔管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例,围手术期前臂血肿5例,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介入治疗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在围手术期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加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前访视对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53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随机分成访视组106例、对照组47例;访视组与对照组均在病房行常规护理,访视组行术前访视,观察术前心率、血压、焦虑评分及术中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术前心率、血压变化及焦虑评分及并发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可降低生理和心理应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术前访视 应激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采血中胫后动脉应用效果。方法:将 100例研究对象(医院 2018.01~2019.12收治)根据动脉采血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桡动脉采学)与研究组(胫后动脉采学),观察与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采血操作时间、婴儿哭泣时间、哭泣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氧分压( PO2 )等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但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研究组操作时间、婴儿哭泣时间、哭泣次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胫后动脉在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操作时间更短,不容易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产生疼痛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儿哭泣时间与次数,减少动脉采血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胫后动脉 早产儿 动脉采血 极低体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对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中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PCI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经桡动脉介入(TRI)各30例,后将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并发症比较股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桡动脉组短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行急诊经桡动脉急诊PCI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借鉴并推广。

  • 标签: 急诊PCI 股动脉 桡动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根据手术的方式、特点及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586例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提高手术质量及术后的观查护理等。结果585例病人顺利通过手术,术后安全出院。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的开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标本的临床分析,从而指导ICU护士选择最佳采血部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份入住IC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为1组,股动脉组为2组。结果从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的发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采血时间、按压时间等几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不管是从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穿刺的并发症及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还是从医院提倡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等方面来说,桡动脉采集血标本均优于股动脉方法。

  • 标签: 动脉采血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临床上采取彩色超声诊断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7名患者进行总结分析,与之CT与MRI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采用彩色超声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查7例,确诊7例,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结论彩色超声在临床上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彩色超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简介:摘要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很严重的大动脉疾病,且患有该病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或马凡综合征,死亡率高。故加强对患有此病的患者进行护理尤为重要。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