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在机关工作,必须有比较过硬的写作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关工作就是搞文字工作。无论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交流情况,推广经验,都离不开文字写作,都离不开必要的公文,因此,提高文字写作能力非常重要。那么,现今公文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从接触到的一些公文和实际工作中体会,我

  • 标签: 公文写作 语言 叙述方式 文章结构
  • 简介:<正>0.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动态助词“了”是个突出的难点。这首先是因为对“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它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尚有争论。本文想就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 标签: 动态助词 语法意义 语义特征 动词 支点 时间量
  • 简介:汉语中不少单音节形容词是从名词转来的,比如“草、土、花、神”等。这种语言现象古已有之,在现代汉语中有扩大的趋势。本文全面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名词向形容词转化的句法表现、语义变化及功能差异。这些单音节名词有的转为具有典型功能的形容词,有的转为非典型的形容词,有的甚至转为区别词。这恰好反映出它们功能转移的不平衡性,其内部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

  • 标签: 名词 形容词 功能 转变
  • 简介:<正>“V在了N”格式指“动词+在+了+表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的格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早就指出了“V在了N”的现象。所举的例子是:吃完饭,他躺在了炕上。(老舍)她本人可是埋在了城外。(老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所举的例子,V是单音节动词。翻看这两年的作品,“V(单音)在了N”的现象越来越多,不胜枚举。略举几例:[A组]①她倒在了司机的怀里。(郑万隆《等》,《花城》1981年5期146页。)②他跑到一家机床厂去做了学徒工,就住在了工厂的宿舍里(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2期27页)③姜守本站起身,将苕帚往司机座后面的角落里一扔,稳稳实实坐在了上面。(郭建华《姜守本进城》,《小说月报》1983年3期56页。)[B组]④划了几根火柴也没划出火来,火全闷在了他的心头。(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2期25页。)⑤弹弓,尖石块和几个灌满了臭柏油的瓶子都藏在了他们

  • 标签: 双音节动词 单音节动词 郑万隆 《芙蓉》 现代汉语语法 B组
  • 简介:文章提出主宾关联句(SVO)概念,并着力讨论了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指出了主宾关联句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分偏离。二是探索了VO语义语法偏离的机制,指出S与O概念语义上的无标关联是前提,关联推理是外因,V、O的语义语法特性及其之间的句法互动是基础。三是解释了VO在词汇化上所呈现的连续性等级的原因,同时也对主宾关联旬的表达价值做了说明——以客观叙述式表达主观评说。

  • 标签: 主宾关联句 成分偏离 词汇化 机制
  • 简介:正确选用行政公文的写文种.既是公文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文秘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国家主管部门对公文处理的规范化十分重视,自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来,1993年11月和2000年8月两次进行了修订.对公文的文种类型和有关文种的使用范围都作了相应的调整。行政公文种类不算复杂,但每一种公文大都有若干不同的用途.而同一行文

  • 标签: 行政公文 文种 公文内容 文件处理 公文目标
  • 简介:对汉语“词”的韵律语法特征进行探讨,发现“词”是一个跨层级韵律单位,它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韵律词,也可能是一个黏附词,但最大只能是一个韵律短语;“词”不等于韵律词,它可以大于或小于韵律词(即可以容纳三个以上的音节,也可能只有一个音节);但如超过三个音节,则必须保证音步运作时,其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不会落单。据此,我们从韵律语法的角度对“词”作了界定.即“有描写内容,且韵律上可以独立的成分”或“无描写内容,且韵律上无法独立的成分(独立语段的情况除外)”。

  • 标签: 音步 停顿 黏附组 韵律短语
  • 简介:本文讨论与正反问历史发展有关的三个问题:一、来源问题。汉语典型的正反问主要有省略和称代两个来源。二、省略问题。正反问有“右省“和“左省“两种省略形式。右省式始于先秦,左省式较晚出现,优先发展的右省式客观上对于左省式具有抑制作用。三、消长问题。古汉语列项问使用频率较高,正反问使用频率较低,近现代汉语情况相反。

  • 标签: 正反问 来源 省略 消长
  • 简介:论股墟卜辞命辞的语气问题张玉金卜辞命辞的语气如何?这在目前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有些学者仍从旧说,认为卜辞的命辞都是疑问语气;而有些学者,特别是一些外国学者,则提出新说,认为卜辞的命辞不是或者不全是问句。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呢?一、即使是那些提出和...

  • 标签: 假设复句 是非问句 疑问句 命辞 句尾语气词 殷墟卜辞
  • 简介:“所在”中的“所”是个从书面语中沿用下来的助词,主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所”字短语,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例如:所见所说所学所想

  • 标签: 类语言 位相 “所”字 及物动词 书面语 名词性
  • 简介:  "感恩",忽然成了这两年的热词."感恩教育"也成了时尚.从央视"春晚"节目的劝导"常回家看看",到某些地方组织的给父母洗脚表演,到媒体时不时组织的关于感恩的典型报道和话题讨论,让人觉得"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 标签: 感恩成 成社会 社会问题
  • 简介:学生写作往往是一种习作性写作训练。学生学习期间。写作知识尚不完备,写作技能不成熟,写作练笔中也就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作为写作教育者,必须正视学生写作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允许学生写作中犯错误,更积极地督促学生改正错误。就写作语言而言,即使是作家、记者写作时也难免会发生错误.更别说成长中的学生。因此,最紧要的是如何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即先发现写作中语言问题,再制订有效地教育对策。

  • 标签: 学生写作 教育对策 语言问题 写作训练 写作知识 写作技能
  • 简介:[编者按]是王力先生(1900-1986)1974年在商务印书馆编古汉语字典时写的发言稿.原稿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双棣先生保存.该文分三部分,现发表其中的后两部分.

  • 标签: 古汉语 字典编写 科学性
  • 简介:自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来,拼音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取得很大的成绩。不过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教学有所助益。

  • 标签: 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方案》 语文教学
  • 简介:拓展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思考皮远长1978年,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材"(《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此后...

  • 标签: 对外汉语教学界 教学问题 汉学家 来华留学生 汉语语言学 第二语言教学
  • 简介:科技写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写作,它是以内容的科学性、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逻辑性、用词的规范性为特征的。科技写作反映的是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任务是揭示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类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一切讲究高质量、高效率。这就要求科技写作的语言在传递信息时不仅要准确快捷,而且要逻辑严密、表意生动。为此,笔者提出在科技写作使用语言上的几个问题

  • 标签: 科技写作 语言 应用文写作 语法 逻辑思维
  • 简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胡明扬§1现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算起,到现在才只有近七十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的语法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有时候我们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是和这短短的七十年的历史比较而言...

  • 标签: 现代汉语语法 语法研究 语法理论 语言事实 现代汉语书面语 句法分析
  • 简介:<正>新编《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提出了一个“复句形式”的概念。该书说:“有时充当句子成分的是一个复句形式,……例如:(9)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其错误的。(10)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这两个句子……例(9)的主语和例(10)的宾语都是由一个多重复句形式充当。”(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1989年4月第2次印刷)“复句形式”指什么呢?课本没有明说,但是从上面例(9)、例(10)上,可以知道:第一,它是复句割除了语调之后的部分。例如:例(9),主语“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是没有作为句子的标志的语调的。它后面虽有停顿,但这停顿并不是语调,所以不用句末点号表示。——如果用句末点号表示,它就是一个复句

  • 标签: 复句形式 语言单位 多重复句 短语构成 质的规定性 句子成分
  • 简介:本文为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现语委《语文建设》杂志主编王均教授在6月5日普通话与方言问题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文章对党的语言政策做了具体说明,对国内各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做了全面介绍,把各民族使用汉语的非常复杂的现状分成:通用汉语的民族地区、兼通汉语的民族地区、不会汉语的民族地区、没有文字的民族等四类,提出了在各个不同地区如何进行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即文章中所说的推广普通话)的意见。我们认为,文章完全可以作为研究第二语言汉语教学问题,和建立少数民族汉语学科体系的重要参考。

  • 标签: 兼通 推广普通话 民族地区 汉语方言 母语 本民族语言
  • 简介:释禹、禺、并论远古华夏蛇崇拜问题罗骥“禹、禺、”三字《说文》均载,前二字且见于金文,后一字几乎不用。历来对前二字本义解释颇多;后一字释义见于《说文》《尔雅》,后来一仍旧说。其说法均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对产生三字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或不确。作者认...

  • 标签: 蛇崇拜 《山海经》 古文字 《说文》 蛇图腾 顾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