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静茹 王立伟 闫莉 王凯 刘莹 朱璇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 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200,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 徐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009,徐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009,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徐州 2212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e index, 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干预组(E组),每组60例;根据入室时IVC-CI值是否小于35%对C组和E组进行再分组,C1组(22例)、E1组(24例)为IVC-CI<35%,C2组(38例)、E2组(36例)为IVC-CI≥35%。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4-2-1法则补充术前液体生理需要量,C组患者的超声结果对补液不产生影响,E2组则通过加快补液将IVC-CI值降至35%以下再进行蛛网膜下麻醉,E1组与C组维持10 ml·kg-1·h-1补液速度不变,扩容30 min后对患者实施麻醉。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T0)、蛛网膜下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5 min(T3)、麻醉后10 min(T4)、麻醉后30 min(T5)时MAP、心率。比较4组患者T0、T1时刻IVC-CI水平,蛛网膜下麻醉后30 min内低血压发生率,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蛛网膜下麻醉前、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以及T0、术毕时刻乳酸(lactic acid, Lac)及PaCO2。所有纳入研究患者根据低血压定义分为低血压组(46例)与正常血压组(74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IVC-CI在预测蛛网膜下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诊断效能。结果4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MAP在T2~T5时刻均有所下降,心率在T3时刻有所上升(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T2、T4、T5时刻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时刻,C1组、E1组IVC-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1组比较,C2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0时刻,IVC-CI水平增高(P<0.05);与C2组比较,E1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1时刻,IVC-CI水平降低(P<0.05);与T0时刻比较,E2组T1时刻IVC-CI降低(P<0.05)。麻醉后30 min内,C1组与E1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E2组(P<0.05);与C2组比较,C1组、E1组、E2组低血压发生率均降低(P<0.05)。C2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多于C1组、E1组及E2组(P<0.05)。E2组患者麻醉前输液量高于C1、C2及E1组,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低于C1、C2及E1组(P<0.05)。T0、术毕时刻4组患者Lac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1时刻患者的IVC-CI是影响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2.53,P<0.05),心率为影响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IVC-CI为35%时预测蛛网膜下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敏感度为66.79%,特异性为84.72%,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对IVC-CI≥3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通过IVC-CI<35%为目标导向补液可以降低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IVC-CI为35%时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麻醉后低血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低血压 蛛网膜下腔麻醉 目标导向补液 高血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在咽喉中置入后的气体泄露现象,使用交互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 MIMICS)建立喉罩置入咽喉(pharyngolaryngeal cavity, PLC)中的3D模型(PLC-LMA模型),利用此模型研究LMA、PLC形态变化以及两者的间隙。方法利用CT技术获取充满状态的LMA置入PLC的数据,同时获取离体LMA和正常颈部的数据,并将数据导入MIMICS。利用该软件建立LMA模型、PLC模型、PLC-LMA模型。结果将PLC模型、PLC-LMA模型进行对照后发现:在LMA置入后,舌骨和甲状软骨的形状和位置发生了变化,PLC变化较大。插入LMA后,梨状窝、咽后壁缝隙、LMA气囊口咽端的凹陷处是潜在的气体泄漏通道,机械通气引起的气体泄漏可能从这里进入口咽和鼻咽。结论计算机辅助三维模型能清晰显示PLC插入LMA前后两者的形变和位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LMA型号和改进LMA的方法。

  • 标签: 喉罩 咽喉腔 三维建模
  • 简介:摘要现代隙性脑梗死(LI)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至70年代,Fisher通过一系列细致的病理研究提出了“隙假说”。随着头颅CT/MRI影像技术及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的临床应用,LI又兼具影像和病因分型意义。因此,LI从最初病理学的诊断,到现在具有临床、影像、病因的多重身份,概念及内涵大大超出了最初的病理学含义,造成了目前名词的混乱和临床不同场合的滥用。文中将从LI的历史病理概念出发,系统综述LI的相关术语及概念演变过程,并对LI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定义提出展望,以期为LI的规范化使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假说 脑小血管病 病理学
  • 作者: 郭伟 王嘉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其治疗方式经历了从开放手术到杂交手术再到全内修复的发展。开放手术虽然是胸腹主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术后病死率高,限制了开放手术的普及,杂交手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近年来,胸腹主动脉瘤的内治疗一直是热点研究内容,并发展出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随着内治疗经验的积累以及器械的发展,内治疗器械逐渐从定制走向成品化,内治疗方式的选择也逐渐从平行支架技术转向开窗技术、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相结合,再转向分支支架技术。本文就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现状做系统回顾,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整体评估。

  • 标签: 胸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支架型血管 治疗
  • 简介:摘要宫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是由宫手术操作、感染等导致宫部分或全部闭塞的妇科疾病。IUA的发生机制、疾病进展过程至今尚未阐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预后较差,也缺乏有效的预防粘连的药物。IUA动物模型的建立对揭露IUA的发病和药物疗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建立模型的动物有大鼠、小鼠、兔子、犬类等,方法包括化学法、电热损伤法、机械损伤法、机械损伤联合感染法。本文分析各模型的优缺点及对临床的模拟性,为探讨IUA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预防粘连等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参考。

  • 标签: 宫腔粘连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进行肾移植术后出现TRAS并接受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共2 230例患者进行了肾移植,其中78例发生TRAS,发生率为3.6%,27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并得到12~80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3例(48.1%)进行了移植肾动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因再狭窄而行支架置入术,14例(51.9%)进行了移植肾动脉造影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血清肌酐217.1 μmol/L(98~541 μmol)与术后2周127.6 μmol/L(47~220 μmol/L)和术后12个月103.4 μmol/L(63~166 μmol/L)相比,术后血清肌酐明显降低(P<0.05);术前肾小球滤过率42.7 ml/min(8.3~105.3 ml/min)与术后2周61.8 ml/min(24.6~132.2 ml/min)和术后1年76.3 ml/min(47.3~113.9 ml/min)相比,术后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升高(P<0.05)。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术前为234 cm/s(75~457 cm/s),术后2周为129 cm/s(52~290 cm/s)(P<0.05),1年后为118 cm/s(57~300 cm/s)(P<0.05)。随访期间,2例(7.4%)因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TRAS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血管内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肾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主髂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髂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髂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主髂动脉闭塞症 勒里什综合征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肠外营养是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国内外指南中一致推荐规范应用“全合一”模式。肠外营养多袋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等营养素分组封装于2个或3个组成的非聚氯乙烯软袋中,在使用时将内分隔带打开。多袋制剂有多种规格,具有处方合理、质量标准严格、即开即用等特点,可减少处方和配制差错,减少血流感染,满足多数患者的临床营养需求。针对肠外营养多袋在国内临床应用中的不规范现象,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国内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消化科、老年医学、营养科、临床药学和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遵循最新临床指南编撰国际标准,收集肠外营养多袋临床最新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结合中国专家临床经验等,撰写本共识。遵循改良Delphi原则,首轮由40名专家对23条推荐意见进行逐条讨论及修改,二轮由219名专家进行投票并提出修改建议,每条推荐意见需获得≥90%的赞成率方为成立。希望本共识能够推动肠外营养多袋的合理应用。

  • 标签: 胃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全合一 多腔袋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是致命性急危重症之一。临床上通常将AAS分为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溃疡(PAU)等。Stanford A型AAS,因其累及升主动脉而首选外科开放手术。Stanford B型AAS,因不累及升主动脉,如近端锚定区足够,可首选单纯胸主动脉内修复术(TEVAR);如近端锚定区不够,可选择先外科弓上分流而后TEVAR的“杂交”手术,或纯内的方式施行烟囱、开窗技术或分支支架置入术。复杂型AAS指患者出现反复疼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器官灌注不良、濒临破裂等临床表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非复杂型AAS可考虑延期至亚急性期进行手术。早期脑脊液引流可改善脊髓缺血患者的预后。术后发热的患者需考虑置入后综合征,抗炎治疗或许有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胸痛 腔内修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镜。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内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阑尾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压迫下静脉的外科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肝包虫囊肿压迫下静脉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46±5)岁,年龄范围为38~51岁。根据术中肝包虫囊肿与下静脉的贴合程度以及囊肿完整切除的难易程度,分别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静脉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3、6、12、24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人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静脉栓塞情况。随访终点为术后2年,随访次要终点为肝包虫囊肿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2例行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1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静脉部分切除术。10例病人术中无大出血及感染性休克发生。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99±27)min;术中出血量为(99±48)mL。(2)术后情况:10例病人术后2~5 d拔除引流管,无术后出血、术后残感染、术后胆瘘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1.8)d。(3)随访情况:10例病人中,9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内均无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静脉栓塞形成;1例病人于术后12个月,第3次随访失访,此病人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静脉栓塞。结论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静脉部分切除术均能完整切除肝包虫囊肿。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下腔静脉 压迫 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43岁男性食管内喉咽起源脂肪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影像特点为喉咽左后份杓会厌皱襞区及食管内分别见肿块影,有蒂相连,CT平扫呈等-稍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病理诊断为脂肪肉瘤。

  • 标签: 脂肪肉瘤 喉肿瘤 食管
  • 简介:摘要胸膜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死率高、预后差。不同地区、不同感染单元(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不同人群的胸膜感染病原学各有特点,因而了解胸膜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传统的胸水培养阳性率低,新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16S rRNA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借助新的诊断技术提高胸膜感染的诊断率,有利于在感染的早期确定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胸膜感染的治疗包括合适的抗感染治疗、积极的引流治疗、胸膜内药物的应用以及内科胸腔镜或手术治疗等。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用于治疗胸膜感染显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膜感染的病原学特征、诊断治疗新进展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胸膜感染的诊断及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胸膜腔 胸膜腔感染 病原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充气经腋窝镜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采用单侧无充气经腋窝镜甲状腺手术(镜组)与采用单侧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的患者334例,其中男45例,女289例,年龄12~72岁。镜组患者139例,开放组患者1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8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1例,甲状腺腺瘤11例。绘制镜组手术探索发展曲线,划分技术探索期和技术稳定期,并比较技术稳定期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满意度上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上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9.5)岁比(48.1±10.6)岁,t=11.31,P<0.01]。根据探索发展曲线,镜组技术探索期为51例,技术稳定期为88例。在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上,技术稳定期镜组的手术时间[(90.6±18.6)min、(93.5±22.0)min]和术后引流量[(121.5±87.6)ml、(155.5±69.1)ml]大于开放组手术时间[(61.6±15.6)min、(46.5±8.4)min]和引流量[(93.2±42.3)ml、(78.9±4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8、7.23、3.35、3.05,P值均<0.05),这2组在手术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6.8)ml比(13.5±7.7)ml,(16.3±14.1)ml比(11.9±5.1)ml,t值分别为0.74、1.05,P值均>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技术稳定期镜组在颈前吞咽不适发生率以及切口满意度评估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比29.2%,P<0.01;(1.1±0.5)分比(2.8±0.7)分,t=21.12,P<0.01],但其术后锁骨上(下)区域麻木的发生率较开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比0,P<0.01)。在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术后血肿、术后感染、术后淋巴漏或乳糜漏的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侧无充气经腋窝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性好且美容满意度高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甲状腺肿瘤 腋窝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MCA)完成犬下静脉(IVC)人工血管置换,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吻合口比较。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提供成年家犬16只,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8)与手工缝合(TMS)组(n=8),接受IVC部分切除后行人工血管置换,扫描电镜观察术后4、8、12周及24周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吻合口标本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并比较瘢痕增生程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电镜观察,MCA组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TMS组吻合口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观察,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TMS组吻合口缝线异物残留,瘢痕增生明显[(1.28±1.34) mm比(3.31±1.67) mm,t=4.115,P<0.05]。结论MCA组较TMS组人工血管吻合更理想,内皮细胞层光滑,无异物残留,炎性反应轻微。MCA技术实现下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效果可靠。

  • 标签: 下腔静脉 人工血管 置换 磁吻合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伴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形态学特征。方法评估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颈内动脉窦部OCT检查明确有管内血栓形成的12例患者。通过OCT评估血栓类型与血栓评分,测量其血栓长度、面积及体积,并总结其临床特征、斑块形态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结果12例患者的OCT显示伴有血栓形成的病变,其中8例为白血栓,2例为红血栓,2例病变中两种血栓类型均存在。OCT血栓评分为1~32分。OCT血栓评分与血栓体积呈正相关(ρ=0.739,P=0.006),与血栓长度呈正相关(ρ=0.932,P<0.001)。所有病变均伴有斑块纤维帽破裂,其中10例病变为薄纤维帽富脂斑块。对12例患者均在OCT评估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平均随访约14.2个月,评估侧血管病变无缺血事件发生或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论OCT可用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血栓及其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其血栓负荷。

  • 标签: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孕发生率在逐年增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使不孕夫妇的生育愿望成为可能,然而着床失败一直阻碍着IVF-ET技术的发展。着床的过程十分复杂,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成功着床的关键,其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在着床过程甚至整个妊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目前关于胚胎移植前灌注hCG是否会影响患者的妊娠结局,存在两种观点:宫灌注hCG能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宫灌注hCG可能不仅不会改善患者妊娠率,甚至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但是由于已完成的研究中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使得宫灌注hCG与胚胎着床之间的关系仍没有确切定论。本文对国内外宫灌注hCG和胚胎着床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宫腔灌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胚胎着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