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吴廷兰 张丽花 施莉 高伟 郝海霞 盛源 范春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5期
  • 机构: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济南 250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内科,喀什 844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护理部,喀什 844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护理部,喀什 844000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CC门诊,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CC门诊,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超声引导心内电图定位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流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于2021年5—7月,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议会形成超声引导心内电图定位隧道PICC置管流程初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8个省/直辖市的18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然后小组讨论,确定隧道PICC置管流程终稿。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分别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和提出意见专家比率、专家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表示。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00%、100.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比率分别为83.33%、5.56%;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12~0.170(P<0.05),变异系数为0~0.122;第2轮各级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4.64~5.00分。最终构建的超声引导心内电图定位隧道PICC置管流程包括4个一级操作步骤、19个二级操作步骤和39个三级操作步骤。结论超声引导心内电图定位隧道PICC置管流程具有可靠性,质量水平较高,对临床置管操作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皮下隧道 PICC 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 超声 德尔菲法 操作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甲软骨切取翻转治疗耳甲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8例耳甲前突畸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41岁。采用经颅耳沟切口,分离暴露前突的耳甲软骨背侧面,将前突的耳甲软骨作椭圆形的全层切开,并将之剥除,经十字划痕后翻转180°,重新植入耳甲相应区域,可吸收线适当缝合固定,耳甲打包包扎。术后早期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血肿发生,远期观察耳甲皮肤有无皱缩,耳甲有无继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耳甲前突畸形均得到明显的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局部血肿,经6~12个月随访,耳甲区皮肤无明显皱缩,结构无明显变形,患者及家属均感满意。结论采用耳甲软骨翻转后原位移植,可有效矫正耳甲前突畸形,效果良好。

  • 标签: 耳软骨 耳甲腔 畸形 回植
  • 简介:摘要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改进及外科镜下技术的提高,腹部微创手术得到快速发展,腹腔镜胃癌手术也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于胃上部癌、胃体癌、皮革胃患者来说,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作为一种微创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更小的手术创伤使患者更快的康复,明显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已成为治疗胃癌,特别是早期可切除胃癌的主要方式之一。TLTG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是如何在全腹腔镜视野下完成消化道重建,全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是TLTG消化道重建的难点,因此探讨TLTG消化道重建方式成为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就TLTG消化道常见术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术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胃肠吻合术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递增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静脉血栓形成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球囊(12 mm)第2次扩张,1个月后行大球囊(18~25 mm)扩张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近期通畅率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最终手术成功开通33例,成功率97.06%(33/34);其中新鲜血栓14例(14/34)均行经导管溶栓后下静脉血栓清除,血流恢复,病变段开通。1例未开通者为下静脉长段闭塞,在第1次扩张时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闭塞段,改行下静脉-右心房转流手术。33例在1周后行12 mm球囊扩张和1个月后大球囊扩张时导丝均能顺利通过病变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术。33例扩张成功患者在小球囊第1次扩张前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血小板水平分别是(111.91±22.38)U/L、(20.76±1.82)U/L和(103.85±21.98)×109/L,在大球囊扩张术前分别是(78.88±10.04)U/L、(19.79±2.03)U/L和(137.27±17.6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1、2.039、6.802,P值均<0.05);但红细胞、白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不明显。大球囊开通术后6个月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腹水消减、肝脾缩小、肝功能好转。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围术期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下静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期间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和致死性肺拴塞。33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经彩超复查显示下静脉通畅率分别是96.97%(32/33)、90.91%(30/33)。结论分期递增球囊扩张技术,应用于BCS合并下静脉血栓形成内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递增式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内治疗时真假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内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位于降主动脉外侧,而22例假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与真重叠;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位置复杂,假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脉存有2个及以上假;90例胸主动脉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脉造影—胸降主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且顺利完成内治疗,夹层远端真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真假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内微波消融术时,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和不结扎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36例单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主干单纯内微波消融闭合术,未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主干内微波消融闭合术联合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误伤深静脉发生率、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率、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率、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2.27±3.79)min 比(53.45±5.33)min,t=18.46,P<0.01]、住院时间[(2.29±0.55)d 比(2.65±0.72)d,t=4.37,P<0.01]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χ2=84.96,P<0.01)。术后2周,观察组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22 比 2/114,χ2=5.97,P=0.02)。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病例中,观察组中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 mm 7例,≤8 mm 4例,对照组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 mm和≤8 mm各1例。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率、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内微波消融术联合或不联合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都可改善了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但微波消融术大隐静脉主干未高位结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疼痛。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腔内微波消融术 高位结扎 超声 泡沫硬化剂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联合应用"隐形自然隙"术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手术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72例乳腺癌患者,借助患者的隐形解剖自然隙建立假体腔并置入假体(命名为"隐形自然隙"术)进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分析手术技术特点及重建手术效果。结果70例患者采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 sparing mastectomy,NSM),2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乳头下腺体癌浸润将其切除。3例患者出现乳头表皮坏死,所有患者未出现血清肿,切口感染,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根据评价量表,乳房术后外观总分平均值为9.39分。各单项平均分为:乳房体积(9.57分)、乳房轮廓(9.43分)、植入物的位置(9.84分)、瘢痕(9.38分)、下极投影(9.27分)及乳房下皱襞外形(9.21分)。BREAST-Q量表评价结果在社会心理学表现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7分。在对乳房的满意度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1分。结论"隐形自然隙"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高、组织创伤小、美学效果满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适于开展和推广。

  • 标签: 一期乳房重建 乳腺癌 "隐形自然腔隙"术式 乳房浅筋膜系统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
  • 作者: 彭程 黄庆波 陈勇辉 吴芃 张鹏 杜松良 肖苍松 傅强 赵国栋 刘凤永 李秋洋 王海屹 王保军 马鑫 张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医学部,北京 10003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上海 200127,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广州 510515,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北京 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介入放射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术治疗肾癌伴Mayo Ⅳ级下静脉瘤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5月国内三家临床中心(解放军总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1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7例)收治的36例肾癌伴Mayo Ⅳ级下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男25例,女11例;中位年龄56.5(53~67)岁;体质指数(24.18±2.55)kg/m2。肾肿瘤直径(8.42±3.25)cm;下静脉瘤栓长度(12.89±2.50)cm;术前临床分期T3c期34例,T4期2例。根据瘤栓近心端是否侵入右心房,将Mayo Ⅳ级瘤栓分为Ⅳa级和Ⅳb级(301分级)。本研究Ⅳa级6例,Ⅳb级30例。Ⅳa级瘤栓患者行免体外循环(CPB)机器人辅助下静脉瘤栓取出术(免CPB组,6例),Ⅳb级瘤栓患者行CPB下机器人辅助下静脉瘤栓取出术(CPB组,12例)或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辅助开放下静脉瘤栓取出术(CPB/DHCA组,18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临床分期、术前转移情况、肿瘤直径、瘤栓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组间围手术期资料、并发症及术后长期生存情况。结果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免CPB组较CPB组有更短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17.5(15~36)min与36.5(12~102)min,P=0.044]、更少的术中出血量[2 350(1 000~3 000)ml与3 500 (1 500~12 000)ml,P=0.043]和更低的异体输血量[1 250(500~2 000)ml与2 185(700~5 800)ml,P=0.049]。免CPB组较CPB/DHCA组术中异体输血量更少[1 250(500~2 000)ml与2 700(1 200~10 000)ml,P=0.003]。各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6例中,23例(64%)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其中Ⅲ级9例(25%),Ⅳ级12例(33%),Ⅴ级2例(6%);2例术后死于凝血功能障碍伴多器官功能衰竭(Ⅴ级)。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免CPB组≥Ⅳ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17% (1/6)与42% (5/12)与44% (8/18) ]。34例术后获得长期随访,中位随访28.5(14.5~39.6)个月,16例(47.1%)死于肾癌。免CPB组、CPB组和CPB/DHCA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6.4、12.3、18.0个月(P=0.695),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0.1、30.2、37.7个月(P=0.6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CPB下机器人辅助下静脉瘤栓取出术和DHCA辅助开放手术,免CPB机器人辅助下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肾癌伴Mayo Ⅳ级下静脉瘤栓,具有热缺血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对于严格选择的Mayo Ⅳ级瘤栓患者是可选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肾肿瘤 机器人 体外循环 多学科 下腔静脉瘤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时导管异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1例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的患者诊疗情况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全胸片、DSA介入造影等检查,明确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结论使用超声、全胸片、DSA血管造影等检查辅助深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等并发症。

  • 标签: 肾透析 深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羊膜感染是产科常见疾病,与多种母儿疾病相关,一旦确诊需尽快终止妊娠。及时诊断和治疗羊膜感染有助于降低减少新生儿和产妇并发症。本文就羊膜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羊膜腔感染 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摘要静脉后输尿管是下静脉变异的一种类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部分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患者同时有右侧输尿管结石、右肾积水,行经腹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右侧静脉后输尿管离断成形术。术后14个月复查泌尿系B超,右肾盂及右输尿管未见积水。

  • 标签: 腔静脉,下 腔静脉后输尿管 环输尿管静脉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腹段假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术后腹主动脉段有残余裂口而胸段无裂口、随访1年以上的急性或亚急性长段夹层病例,排除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创伤、马方综合征导致夹层的病例。最终纳入51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4±10.6)岁(范围:31~72岁)。患者符合下述任何一条标准归入扩张组:(1)腹段假最大增长速度≥3 mm/年;(2)腹主动脉最大径≥50 mm;(3)腹段假直径增长≥10 mm。采用χ²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定量资料的截点值。结果稳定组30例,扩张组21例。与稳定组相比,扩张组术后早期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更多[2(1)个比1(1)个,Z=-2.829,P=0.005],腰动脉发自假数量更多[5(6)支比3(5)支,Z=-2.025,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OR=3.966,95%CI:1.552~10.131,P=0.004)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截点值为≥2个,曲线下面积为0.718。结论TEVAR后腹段假不良重塑发生率高。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2个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手术 主动脉 因素分析,统计学
  • 作者: 向静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产科,湖北 恩施445000
  • 简介:目的:探析宫球囊压迫止血法与子宫背带(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患者中选取30例,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均衡的两组,治疗时,对照组选择B-Lynch缝合术,观察组选择宫球囊压迫止血法,组间止血效果分析。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止血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较对照组少,产后恢复情况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相较于B-Lynch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者接受宫球囊压迫止血法疗效更佳,止血成功率较高,出血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恢复进程加快。

  • 标签: 剖宫产;并发症;B-Lynch缝合术;宫腔球囊压迫止血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镜下通过单层连续水平褥缝合技术关闭食管空肠吻合口共同开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并由同一术者实施全镜下全胃切除后行食管空肠吻合的45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45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4.8(55~76)岁;平均体质指数22.6(19.8~28.6)kg/m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全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操作,通过单层连续水平褥缝合技术关闭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共同开口,无中转开腹病例。全组手术时间(268.6±89.0)min,完成食管空肠吻合口重建的时间(28.5±16.4)min,关闭该吻合口共同开口的时间(15.5±8.0)min,术中出血量为(140.0±60.4)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中位时间3(3~5)d,术后首次进流质食物中位时间3(3~5)d,术后住院期间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术后有效随访3~30个月,手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吻合口未见狭窄病例,术后发生进食哽咽感6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全镜下通过单层连续水平褥缝合技术关闭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共同开口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胃肠吻合术,食管空肠 缝合技术,单层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内装置方法预防宫粘连分离术(TCRA)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中重度宫粘连并成功分离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宫内放置的装置不同分成3组,A组放置金属元宫环(IUD)(30例);B组放置宫支撑球囊(30例);C组放置金属元宫环+防粘连膜(38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宫恢复情况、术后宫粘连评分改善率、临床疗效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对于中重度宫粘连患者成功分离宫粘连后3组患者治疗前后宫粘连评分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9.50±8.00,B组:11.00±7.00,C组:14.50±9.00;A、C组比较,P<0.001;B、C组比较,P<0.001)。3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2.34±1.43) mm,B组:(2.53±1.72) mm,C组:(3.82±3.00) mm;A、C组比较,P=0.003;B、C组比较,P=0.005]。3组治疗后月经量比较,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C组比较,χ2=8.420,P=0.015;B、C组比较,χ2=8.678,P=0.013)。术后1、3个月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根据2015年中国宫粘连分级评分标准再次进行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效果最佳。结论TCRA宫内放置金属元宫环联合防粘连膜在预防中重度TCRA后再粘连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宫腔粘连 子宫球囊支架 金属元宫环 防粘连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中重度宫粘连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治疗且完成至少1年随访的103例中重度宫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确诊,并接受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或电切术。根据临床疗效将103例患者分为无效组(21例)与有效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病程、术前月经状况、术前宫内操作次数、发病原因、宫粘连分度、宫粘连范围、宫粘连部位、术后雌孕激素用量的分布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中重度宫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无效组病程25~30个月、宫粘连分度5度、宫粘连范围>2/3的例数占比高于有效组,术后雌孕激素用量为大剂量的例数占比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25~30个月)、宫粘连分度(5度)、宫粘连范围(>2/3)是影响中重度宫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雌孕激素用量(大剂量)则是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病程、宫粘连分度、宫粘连范围、术后雌孕激素用量与中重度宫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后疗效具有密切关联。

  • 标签: 宫腔粘连,中重度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镜甲状腺切除术(ET)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OT)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效果。方法抽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98例D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组(采用ET治疗)和OT组(采用OT治疗),每组4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情况、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T组总有效率(91.84%,45/49)高于OT组(75.51%,37/49),P<0.05。ET组手术时间长于OT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ET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OT组(P<0.05),两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ET组Tg及VEGF水平低于OT组(P<0.05)。ET组并发症发生率(4.08%,2/49)低于OT组(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与OT相比,DTC患者采用ET治疗虽会延长手术时间,但临床效果确切,可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度,改善甲状腺功能和VEGF表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颈胸加压带对经胸乳入路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止血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甲状腺癌术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8例经胸乳入路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宽胶布固定止血,试验组术后采用改良颈胸加压带止血。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埃德蒙症状评估量表(ESAS)和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2组患者身体症状和舒适度。结果2组术前1 d ESAS、GC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试验组ESAS中幸福感得分中位数为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919,P<0.01);术后3 d,试验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环境维度及GCQ总分分别为(10.73 ± 2.35)、(24.41 ± 4.99)、(23.09 ± 2.11)、(20.17 ± 2.32)、(78.41 ± 6.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 ± 2.23)、(22.42 ± 4.79)、(21.22 ± 2.73)、(19.20 ± 2.97)、(71.25 ± 6.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8~6.031,P<0.05或0.01);试验组术后接触性皮炎、压力性紫癜、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0、3.1%(2/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4/64)、12.5%(8/64)、7.8%(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29、3.095、5.203,P<0.05)。结论改良颈胸加压带可减轻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症状,降低皮肤损伤发生风险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胸加压带 经胸乳入路腔镜 舒适度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