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对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的理解直接相关的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的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的观点与他写作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的。对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人本之"人"和人本之""究竟是什么?政治学和哲学从其各自学科出发,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分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通过这种比较阐明哲学如何在政策、政治学的基础上,对人本问题所作的寻根究底的终极性追问,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抽象和具体的结合上,从多学科的视角更深入地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复杂的和多维的人,从而找到解开"人本之谜"的钥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标签: 人本 物本 现实的人 自由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意旨,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 文化强国 中国方案
  • 简介:为了配合新编的《毛泽东著作选续》的出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毛泽东思想研究》编辑部将于今年底出版一辅导读物,邀请了北京和四川有关单位数十名专家和学者参加编写。该书近三十万字,共汇集四十余篇辅导文章。该书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为指针,力求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使读者较全面地理解毛

  • 标签: 毛泽东著作 毛泽东思想研究 历史问题 一本 近三 写作方法
  • 简介:以人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相互融入、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好以人为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使大众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大众的力量,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辨证关系
  • 简介: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在执掌政权、掌理国家政事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价值观念和原则,是执政党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执政理念的确立,回答了执政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惠及谁”的问题,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创新。

  • 标签: “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 创新 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与哲学人类的视角,论述巴赫金的审美人类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不是永恒在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的语境中不断出场的创新体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辩证法需要深度分析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的辩证建构;理解“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等多重辩证循环;理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重结构的辩证作用。历史场域、多重循环和三重结构深刻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辩证视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时代实践的驱动,也需要当代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思想之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成为当代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出场学 辩证法
  • 简介:孙熙国、张莉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马克思晚年“人类笔记”的理论主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是随着时代的问题任务的转换而转换。但不管如何变化和转换,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题都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 笔记 晚年 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为纪念李达《社会大纲》问世五十周年,本刊特发表王炯华同志《论李达〈社会大纲〉的历史地位》一文。该文通过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特别是苏联哲学的关系的考察,论述了《大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同中外近现代哲学的历史渊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地位 辫证法 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
  • 简介: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身体的三种规定——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身体、作为自我意识外化的身体和作为欲望而存在的身体,马克思提出人的身体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聚集之所,身体在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相互生成中历史性和社会性地生成自身的观点。马克思所理解的身体因而是审美化的身体,马克思的身体理论因而是一种身体美学,它帮助我们认识和批判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所面临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困境,并指引我们获得回归身体自身的共生主义智慧。

  • 标签: 身体 工具 欲望 智慧 共生主义
  • 简介:本文指出教学中情感缺失、情知失衡是高校"两课"教学实效低、缺乏吸引力的重要症结,要优化"两课"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揭示了以情优教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分析了以情优教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愉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 标签: 以情优教 教学设计 情知共茂
  • 简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需要科学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的研究方法。尽管两者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方法论都具有各自的理论价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要坚持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结合,既要发现和揭示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能够提出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具体政策;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经济理论的展开以逻辑关系为主线,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建立一个既符合理论逻辑又对照历史进程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大厦;要在批判西方经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借鉴其实证分析、数理分析和证伪分析等研究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方法论
  • 简介:南京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陈仕龙同志和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布成良同志合著的《社会主义本质研究》一书,前不久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是他们多年来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理论积淀,而且也是他们共同承担的江苏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的最后成果。这本著作具有以下两大特点和优点:

  • 标签: 党校 省委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市委 社会主义本质论 承担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讲话,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他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科学地阐释了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标签: 历史思维 学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智慧 治国理政 历史经验
  • 简介:<正>“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是邓小平在1982年就强词指出的,他说:机构臃肿,已难以为继,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再晚些解决行不行呢?晚些解决更困难,问题的本身会严重,牵扯的问题也更多,牵扯的人肯定一年比一年还多。如果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51—352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虽然时间已过去10年了.但现在读来,仍感精辟、透彻,切中时弊。为了顺利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宏伟目标.切实消除又积淀了近10年的机构上的弊端,大力精简超设的机构和超编的人员.已是今天刻不容缓的任务

  • 标签: 精简机构 转变职能 八五计划 各级政府 议事日程 临时机构
  • 简介:<正>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弄清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一贯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毛泽

  • 标签: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内斗争 斯大林 资本主义工商业
  • 简介:相较于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马尔库塞对现象学运动的了解更为全面,判断更为准确。一方面,马尔库塞准确地指出了舍勒的客观一形而上学现象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着重强调了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对胡塞尔先验现象的突破。另一方面,自1928年加入海德格尔圈子之后,马尔库塞就对现象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归结为一点就是:海德格尔仅停留于对一般此在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因此,在他那里,具体哲学最终仍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变种”,一种“虚假的具体”。

  • 标签: 马尔库塞 先验现象学 客观-形而上学现象学 一般此在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