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用于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46列,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46列,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自理能力和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控制成本,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用于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 标签: 临床路径 心肌梗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ST抬高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医院急诊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8例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急诊处理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处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不论死亡率还是并发症发生率,干预组患者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急诊处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对患者并发症的降低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处理,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急性期ST呈墓碑形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科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ST呈墓碑形抬高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并发梗死后心绞痛11例、严重心律失常9例、心源性休克8例、死亡6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ST呈墓碑形抬高梗死范围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率高,超急性期AMI心电图ST呈墓碑形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险恶的一个指标,临床应高度重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呈墓碑形抬高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的对象是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ST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将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优质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1)满意度;(2)住院时间、术后生活质量;(3)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优质组患者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2)优质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比常规组好,P<0.05;(3)优质组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ST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辅以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临床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和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所鉴别。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于2014年—2016年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有50例,均为非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均为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50例。对相关基线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归纳和对比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经对比归纳后非ST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合并糖尿病、心绞痛病史,其冠状动脉病变呈现出弥漫的情况,可见有侧支循环建立起来;在心电图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末峰间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病死率方面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群体中出现非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概率偏高,大部分以往有心绞痛反复发作病史,大多病变冠脉为多支且有丰富的侧支循环,预后质量较低。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临床常见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原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STEMI可能性较高,并且当冠脉支配的相关心室壁出现完全性坏死,将会于心电图中表现出ST抬高,与心肌酶谱、临床表现等结合,可确诊为STEMI。针对STEMI患者,于发生后3h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可达到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基本相似的治疗效果。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情况下,STEMI治疗方案中,静脉溶栓仍为STEMI治疗常用且重要一种治疗方式,本研究就STEMI溶栓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STEMI 静脉溶栓 药物 治疗
  • 简介:我国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ST-elevationmyocardialinforction,STEMI)估计年发生率25/10万,其中直接PCI患者占5%。2010年8月,我国《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2015年,《指南》将重新进行修订。编辑部特邀本刊副总编、《指南》制定参与者沈卫峰教授就《指南》要点做一简介。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直接PCI 心肌梗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救干预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我院急诊120确诊为ST抬高型AMI患者58例为急救组,同期自行入院确诊ST抬高型AMI患者74例为自救组。观察2组患者间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发病-再灌注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血管再通率、治愈率、并发症、死亡及住院天数。随访观察1、3和6个月时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射血分数(EF)、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急救组的FMC时间(19.54±8.66)min,发病-再灌注时间(113.27±10.16)min,均低于自救组[分别为(50.85±11.46)、(135.69±12.25)min,均P〈0.05)];急诊PCI比例为29.3%,高于自救组的13.5%(P〈0.05);急救组溶栓的比例(20.7%)与自救组(24.3%)无显著差异;急救组血管再通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6%和81.0%,均高于自救组60.8%和59.5%(均P〈0.05);急救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平均住院日为(18±9)d,均低于自救组48.7%和(32±16)d(均P〈0.05)。随访期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救干预能够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急救 急救延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急性ST心肌梗死特点。方法  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时间内选取37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98岁,男性将近30例。将年龄在75到83岁之间的17例患者命名为老年组,将84到98岁之间的20例患者命名为高龄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高龄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确定这种疾病年龄越高,危险性越大。

  • 标签: 高龄急性ST段 抬高型 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电图用于ST抬高心肌梗死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未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16例属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疾病出现部位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末峰间隔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中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特征十分明显,能够成为用于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塞相关动脉(IRA)达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3级患者心电图ST回落程度,探讨ST回落与心肌损伤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后TIMI血流达到3级的STEMI患者115例,PCI术前、术后行心电图检查,观察ST回落情况,术前、后测定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术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按照ST回落幅度(∑STR)不同,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STR〈50%,21例,为心肌灌注不良组,B组:∑STD≥50%,94例,为心肌灌注良好组;分析两组患者ST回落程度与CK、CK-MB、cTnT及LVEF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IRA部位、病变血管支数,PCI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cTnT水平,发病到PCI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后CK、CK-M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术后A组cTnT水平明显高于B组[(1.30±0.43)μg/L∶(1.0±0.45)μg/L,P〈0.05];(4)术后A组LVEF明显低于B组[(44.13±4.83)%∶(47.93±5.23)%,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达到3级,ST回落良好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程度较好,心肌损伤程度轻,左心收缩功能较好。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梗死面积(IS)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行直接PCI且于术后1周内接受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急性STEMI患者104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的临床终点事件的IS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IS组和低IS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2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IS对接受PCI的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确定的IS最佳临界值为13.55%,高IS组患者(IS≥13.55%)50例和低IS组患者(IS<13.55%)54例。高IS组中女性 [14例(28.0%)比 6例(11.1%)]、前壁心肌梗死[27例(54.0%)比 16例(29.6%)] 及存在微血管梗阻[32例(64.0%)比 16例(29.6%)]患者均多于低IS组,白细胞计数[11.25(8.90, 13.38)×109/L 比 9.25(7.58, 11.00)×109/L]、肌钙蛋白I[50.63(16.56, 76.30)μg/L 比 16.58(2.66, 38.42)μg/L]及B型利钠肽[178.10(79.70, 281.95)μg/L 比 79.60(42.83, 183.90)μg/L]水平均高于低IS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45.15±10.65)% 比 (51.95±12.91)%]小于低IS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S与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2年的心源性死亡(P=0.033, HR=1.075, 95%CI 1.006~1.148)风险独立相关,IS每升高1%, 患者术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增加7.5%。结论PCI术后1周内测量的IS与急性STEMI患者术后2年心源性死亡密切相关,IS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梗死面积 心脏核磁共振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PAP)对初发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进展的影响。方法:280例初发ST抬高AMI患者,发病后24h内进行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并作QRS记分。根据有无PAP,患者被分为PAP(102例)和非PAP组(178例)。根据发病至造影时间患者被分为:早期组(<2h,60例)、中期组(2-6h,150例)和晚期组(6-24h,70例)。结果:伴有PAP患者较无PAP患者QRS记分显著降低[(2.4±2.4)分比(3.2±3.0)分],PAP组高QRS记分比例亦显著低于非PAP组(8.0%比18.4%),P均<0.05。早期组,PAP与非PAP患者之间QRS记分无显著差异[(2.0±1.8)分比(2.6±2.8)分,P=0.35];中期组,PAP患者QRS记分显著低于非PAP组[(2.0±2.1)分比(3.0±3.0)分,P=0.03];晚期组,PAP和非PAP患者QRS记分较中期组显著上升,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4.1±3.3)分比(5.5±2.9)分,P=0.13];非PAP组患者QRS记分随着发病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延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展,扩大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 标签: 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单病种质量控制急诊救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STEMI病人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救治时间窗提前,由院前急救医师负责接诊本组STEMI病人,确保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严格实施,并与导管室医师以及心血管内科医师联系,均在急诊室集合等待会诊。病人入院后以病人实际情况以及病人家属沟通情况为依据来选择合理的再灌注疗法,并将病人直接送入CCU或者导管室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PCI治疗。结果本组STEMI病人经在院接受院前以及院内急救处理以及由急诊科全力参与实施的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后,病人再灌注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P<0.05);急诊室-开始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DTN)、急诊室-导管室(door-to-lab,DTL)、急诊室-首次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B)以及停留于急诊室的总时长均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于接受院前抢救处理的STEMI病人而言,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有利于缩短其发病后进行再灌注治疗所需时间,使再灌注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单病种质量控制 心肌梗死 再灌注 急诊科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溶栓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巴彦淖尔市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中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8例,溶栓者82例,未溶栓者46例,对比分析溶栓治疗效果。结果溶栓治疗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减少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新型的溶栓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溶栓的开通率及安全性。结论溶栓药物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标签: 溶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间及其延误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资料,并采用Logistic分析延误因素。结果胸痛程度、胸痛病史与院前时间延误相关(P<0.05),首次心电图时间、医患沟通时间、转运导管室时间与院内时间延误相关(P<0.05)。结论胸痛程度和症状是否间断是影响患者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首次心电图记录、医患术前沟通和转送导管室等时间是延长门-球时间主要因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时间 延迟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