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等单位联合举行了纪念萧乾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萧乾先生夫人、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向上海鲁迅纪念馆赠送了三卷本《尤利西斯》和萧乾先生的一些遗物。此书是萧乾先生在八十高龄前后和文洁若先生共译的。先由文先生直译,后由萧先生在此基础上润色意译。两人付出了巨大辛劳,终于成就了这本文学“天书”的最佳译本。为此,朱镕基致信祝贺并高度赞扬。那么萧乾先生是什么时候接触这本书,又是什么时候动念翻译此书的呢?

  • 标签: 《尤利西斯》 翻译家 萧乾 诞辰100周年 2010年 文史研究馆
  • 简介:现代生活中,电影片名的翻译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语。众所周知,如何翻译电影的片名,很长时间以来在翻译领域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西方电影的片名翻译的确与中国的电影片名翻译大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一些电影的片名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会有着迥异的翻译效果,因为每个人的思想、经验和知识储备都不一样。电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国的文化正在成为展示在电影中的主要内容。本文指出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电影片名具有艺术、商业和社会的特征。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外国观众往往更容易理解电影的原片名,而中国观众看到电影原片名时却不会有形同的反馈。作者分析认为,人们不应该持有直译好或者是意译好的片面观点,直译和意译应当互为补充。这两种翻译方法必须相互结合,调整彼此次序,适当增删原电影片名里的字词,才能够得到电影片名翻译最好的的效果。

  • 标签: 电影片名 直译 意译 文化
  • 简介:<正>一在谈论史学翻译时,我们首先面对着一个理应重视的百年传统。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起,译介就成为中国知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介作品编织进中国现代的知识话语乃至日常话语。粗略地看,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学术译介,包括史学译介经历了两个时代,即"编译的时代"和"翻译的时代"。"编译的时代"从晚清到民国,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这个时期的特

  • 标签: 世界史学科 日常话语 看世界 技术性错误 翻译经验 翻译批评
  • 简介:本文选取了《药师经》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为考察中心,通过梵文诸写本和汉、藏译本的对比找出东晋和唐代义净译本与其他文本在"转女成男"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其历史文化背景指出译者有意对这些内容做了改动,是为了经文传播以及适应当时社会风尚的需要。

  • 标签: 药师经 转女成男 义净
  • 简介:400多年前,被誉为中西会通第一人的徐光启,博采西学,身体力行,为上海培植了善于吸纳和融合外国文明成果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延绵数百年积极翻译出版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的文化根脉。因此,当晚清和“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在此风云际会,上海以博大的胸襟吐故纳新,引领时代,成为我国西学东传的主要中心。

  • 标签: 翻译出版 上海 英国文学 传播 文化基因 中西会通
  • 简介:<正>在去年台北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会议上,加拿大M.Dolezlova女教授的《欧洲现代中国文学之研究》指出:第一个在欧洲介绍及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的是俄国著名汉学家阿列克塞耶夫(A.M.Alexeev)院士。这对我及其他参加该会的俄国汉学家启发很大。

  • 标签: 胡适 俄国 白话诗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作品
  • 简介:《书记规范》是札剌亦儿朝初期由阿塞拜疆学者纳黑乞瓦尼编纂的波斯文公文写作指导书,其中保存了大量伊利汗国时期的书简和公文,是研究伊利汗国和札剌亦儿朝制度的重要史料。该书中"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涉及大量蒙古传统官制,其中一些细节在汉文史料中没有记载,还有一些可以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中国蒙元时期的制度史颇有帮助。

  • 标签: 任命书 蒙古 官员 书记 翻译 写作指导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说过,国务院有外交部,中共中央有联络部,中央办公厅有个小外事机构,这就是中办翻译组。最近,我们当年在中办翻译组工作过的几位同志,聚在一起,回忆了翻译组的成立经过、所做的工作,以及撤销的情况。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谈起50多年前的往事,不少细节又浮现在眼前。我们作为那个不寻常时期的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见证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由友好到破裂的全过程。

  • 标签: 办公厅主任 中共中央 翻译 50年代 外事机构 中央领导
  • 简介:提倡多元文化发展,涉及跨语言交流,需要翻译;涉及跨学科交流,需要文化翻译;涉及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研究。上世纪的很多翻译工作侧重跨语言翻译,但翻译中国故事类型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而中西学者在各自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传统中编制中国故事类型,及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的对话和争论,则是一种跨文化研究。艾伯华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围绕它展开的多国学术讨论,正是这种个案。此个案告诉我们,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要信息互通、伦理互守、文化互见、学术互动和方法互补。时下大力提倡跨文化研究,解读这个个案,总结前人的经验,有助于缩短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的距离,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共同繁荣。

  • 标签: 中国故事类型 翻译 跨文化研究 钟敬文 艾伯华
  • 简介: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 标签: 董仲舒 经学解释观 《诗》无达诂
  • 简介:西夏时期新译藏传密教经典在语言上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某些佛教术语的翻译多采用意译;二是密咒对音汉字反映的是西夏地区流行的汉语西北方音。这些特点无疑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佛教术语判定西夏文佛经原本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陀罗尼对音用字规律把一些没有题款的、一般认为是宋元时期翻译的汉文佛经确定为西夏时期翻译的。本文主要通过西夏宝源译《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和《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并结合《密咒圆因往生集》等有确切题款的经典,考察了夏译佛经密咒梵汉对音的用字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是西夏时期翻译的。

  • 标签: 梵汉对音 西夏 藏学 佛教
  • 简介:文物定名应科学、规范、准确。本文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规定的命名规则为出发点,依托所收集的数据,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对陶器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博物馆其他馆藏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而提高我省文物定名规范性翻译的覆盖率。

  • 标签: 文物定名 陶器 归化和异化 规范性翻译
  • 简介:近些年,中国翻译界对西方翻译理论大量介绍和借鉴,受这一“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学领域也出现了学习、研究翻译理论的热潮。本文以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为例,对比分析中法翻译教学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指出国内高校翻译理论的研讨交流空间和学术氛围与国外尚有差距,因而高校基础翻译教学中宜重视翻译的基本技能训练,对理论性问题的研讨则应强调教学中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过分强调理论在教学中的普及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削弱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提高。

  • 标签: 翻译教学 翻译理论 实践翻译
  • 简介: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被翻译为汉文之后,至今已有多种汉译本。文章就"情歌"原文版本、汉译史、原文语言特色和翻译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情歌"汉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情歌"的汉译者在对原文版本的认识和选择、"情歌"原文的语言特色以及在汉语中应当以何种形式来传达原文的独特风格等等问题上仍欠缺细致的考量。

  • 标签: 仓央嘉措 “情歌” 藏汉诗歌翻译
  • 简介:清朝的翻译科举是八旗士子所专有的进身之阶,是传统中原王朝政制与满洲政治传统结合的范例。本文依托遗留性史料与记叙性史料,考察翻译科举体系产生的过程,并分析该制度对清朝满蒙官员群体形成的作用,进而在政治文化的视野下探讨翻译科举形成的整体背景及其与清朝中期政策走向的关系。

  • 标签: 翻译科举 八旗教育 满蒙官僚群体 同文之治
  • 简介:在新疆开展志书、年鉴的翻译工作很有必要。让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用本民族语言阅读、使用志书、年鉴是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志书、年鉴作用的前提保障。把记载新疆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年鉴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把新疆各族人民的奋斗史、进步史、发展史原原本本地记载在志书、年鉴中,对于加强"五个认同"和民族团结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和谐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地方志 志书 年鉴 翻译 少数民族文字
  • 简介:<正>文艺复兴时代,当西方刚刚从中世纪走出时,迎来的是一个翻译、整理古典著作的高潮。尽管到文艺复兴后期,上流社会的不少人士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可以模仿古典作家的风格,用古典语言写诗,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也相当熟悉古典作品。但在传播古典学知识方面,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通行的语言是拉丁语,最初学者们还是把古代希腊的作品翻译成古典拉丁语。15世纪

  • 标签: 伊丽莎白一世 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 古典著作 文艺复兴时代 古典作品
  • 简介: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大洪水劫后,天上出现了第一道彩虹,上帝走过来说:'我把彩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大地立约的记号,我使云彩遮盖大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不再泛滥,不再毁坏一切有血肉的活物了。'上帝以彩虹与人类定下约定,不再用大洪水毁灭大地。但后来人类质疑上帝的誓言,欲自建巴别塔通天,上帝知道后非常愤怒,他为惩戒人类,混淆其语言,使其无法沟通,人类遂

  • 标签: 巴别塔翻译家 翻译家故事 装饰巴别塔
  • 简介:在近代教育史上,国语(文)教科书选录外国翻译作品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社会对西方文化的逐步容纳。反映在教育领域,促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就表现为:外国翻译作品在白话、思想主题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所具备的特点,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一方面,近代社会变革对国语(文)学科提出了新要求,即“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智德”等,而传统作品的文言词汇、句法、主题、写作技巧等无法准确表达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外国翻译作品的新词汇、新句法、先进思想、写作技巧等特点,使其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于是,外国翻译作品得以顺利入选国语(文)教科书。

  • 标签: 国语(文)教科书 外国翻译作品 选录
  • 简介:从《情人》不同译本比较看现代技巧小说之翻译袁筱一那是个温暖的冬日,朋友寄过来的一张票子,附了小小的纸片,只歪歪斜斜地写了两个字:《情人》。赶过去,迟到了,放映厅里已经一片黑暗。小姑娘就出现了,一顶平檐男帽。回首转身,在汽车的玻璃窗上印下一吻。这一吻,...

  • 标签: 《情人》 译本比较 杜拉斯 小说 译文 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