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口舌的“舌”字,在《广韵》系统中属船母薛韵,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一般都归月部。从《诗》韵来看,《大东》篇“舌”“揭”为韵,《抑》篇“舌”“逝”为韵,《熏民》篇“舌”“外”“发”为韵,“舌”字归月部显然没有问题。不过,在字书中“舌”声系的字却明显地分成两个不同的语音系列,很值得注意。现先据大徐本《说文》将有关字条录出,再略加讨论。

  • 标签: 《广韵》 《大东》 《说文》 古音学 《诗》 《抑》
  • 简介:这本书的意义,延拓到书外。掩卷后的思考,绵长而细密。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文学对正面人物塑造中的种种联想。新时期起始,一个莺歌燕舞的文学新天地,曾激动着我们。但激流飞下之际,泥沙俱在其中。当我们发现消费主义物化了一切时,"娱乐至死"已轻易地夺走了我们神圣的写作之笔。

  • 标签: 随想 国旗 人物塑造 消费主义 娱乐至死 新时期
  • 简介:唐代思想家、文人与佛教僧侣多有交往,刘禹锡是其中之一。其《刘宾客文集)第二十九卷有《送僧二十四首》,其它卷还有几篇送僧人的诗和为高僧写的碑文。这些诗文,可以使我们具体了解刘禹锡与僧人交往的情况,理解刘禹锡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关系。

  • 标签: 刘禹锡 僧诗 诗文 文人 佛教思想 唐代
  • 简介:“借寇坊”。近日审改《汉中地区志·文物遗迹》卷,见城固县清代有“借寇坊”的记载,是当时人为知县王穆所立牌坊。但百思不解坊名之意。窃以为王本为西乡县令,代理城固县令,也许是“借冠坊”之误,欲改之。然终不放心,于是遍查史料,在清康熙《城固县志》中查到:“借寇坊,康熙五十八年阖邑士民为署篆西乡县令王穆建”,并不为错。进一步遍查典籍,始解“借寇”之意。《后汉书·寇恂传》载:东汉颖川太守寇恂卸任时,适逢汉光武帝至颖川,百姓把光武帝拦在路边,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人遂以“借寇”代指地方人士挽留官员之意。南朝梁何逊诗《哭吴兴柳恽》:“霞区西借寇,贪泉一举卮。”唐代大诗人杜甫诗《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宠渥黄宜借寇频。”

  • 标签: “借寇坊” 城固县 地方志 陕西 王穆 “城洋分界”碑
  • 简介:玉器是我国历史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载体,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黄金有价玉无价"。本文试从清代玉器的发展及时代特征等方面,结合馆藏文物和大家一起赏清代玉器的精美雕琢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标签: 清代玉器的发展 时代特征 艺术价值
  • 简介:<正>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七八宋朝罗愿《胡待制舜陟传》,黄山书社点校本作:胡待制,字汝明,绩溪人……始舜陟既贵,父尚往(在),尝以当赐五品服回授焉。弟舜申、舜举,既仕,乃与约悉以租产畀。弟之在家者曰舜俞,雅好读书,多所论著,晚号"三山老人",有奏议、文集、《论语义》、《孔子编年》、《咏古诗》、《师律阵图》藏于家。~①按此,"雅好读书,多所论著",晚号"三山老人"及有诸种著述者竟然成了胡舜俞。但实际上,"晚号三山老人"及有《论语义》、《咏古诗》、《师律阵图》等著述者是胡舜

  • 标签: 新安文献志 孔子编年 舜俞 待制 黄山书社 罗愿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研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向来受到重视。它评论了当时作家,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点;又概括了诸种文体的特点,提出'奏议宜雅'等文章'四科'之说;还论及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文章的价值和

  • 标签: 《典论·论文》 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 曹丕 文学自觉 诗赋
  • 简介: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

  • 标签: 《资治通鉴》 “皇帝” 随笔 “朕” 五帝
  • 简介:本文对新见的(走豈)簋(kāiguǐ)进行讨论,结合器形、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证据,定其为穆王时器,并对铭文内容作了简释。通过对相关铜器铭文的系联,指出器主(走豈)与现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的(走豈)簋的器主(走豈)当系一人,他先在豳师任大司马,后迁徙至冀地任职;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召簋的器主召为其兄弟,系师职。簋铭虽简质,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走豈)簋 召簋 执驹礼 大司马
  • 简介:二十四史中之《魏书》,编纂历时百余年,篇卷形成年代不一,因政治需要,最终成书匆匆,虽魏收题名作者,未必一一审定推敲。人名、地名或此卷与彼卷异、或纪与传不同,当讳字此卷讳而彼卷不讳,均不少见,历来号为芜杂。加上流传过程中残佚已甚,後人补以他书,更增史文舛互。至于抄写、版刻新增讹误,亦在所难免。

  • 标签: 《魏书》 校读 二十四史 形成年代 政治需要 流传过程
  • 简介:<正>《陈涉世家》写的是一个“才能不及中人”的平民,帅领一群“失期法当斩”的戍卒,奋起冲击中国历史上版图甚大,法网最密的中央集权制王国政权的一段史实。时间虽只六个月,其意义却甚深远。第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的秦王朝,“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敢于冲击。第二,“陈胜虽已死,其所置侯王将相竟亡秦,由

  • 标签: 司马迁 秦王朝 史记 中央集权制 中国历史 陈胜
  • 简介:《淮南子》本名《鸿烈》,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集体编写而成。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图书,置于《诸子略》内,后世称《淮南子》或《淮南鸿烈》。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采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从成书到东汉时,便有了文字障碍,但因封建宗儒,而其与正统不合,自古以降,注家较少,东汉只有高诱、许慎两家,至明代归有光、

  • 标签: 成书 杂记 《淮南子》 诸子 刘向 刘安
  • 简介:汇集十三朝古都洛阳钱币精华的《洛阳泉志》正式出版、发行以后,在社科界尤其是钱币学界引起广泛反响。许多专家学者或撰文,或致函,对该志予以高度评价及热情推介。《洛阳泉志》是我国目前第一部以现代志书体例编纂的钱币学志书。全书设12章,48万字,有彩色、黑白图、照1100余幅。《河洛史志》今年第2期曾对该志的出版发过消息,现将部分名家学者的评介文章和贺函再刊于此。以飨读者。

  • 标签: 钱币学 洛阳 《河洛史志》 志书 家学 古都
  • 简介: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存十余种重要的版本,不但编次小同,文字互异不少外.甚至共有多少篇目,也有很大的差别。今以196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友鹤辑校“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计,卷一前标目有四百九十一篇,连同全书末“附录”九篇,共为五百篇,比一般通行本多近七十篇?章培恒在张友鹤辑校本的《新序》说是“目前最完备的一个本子。”

  • 标签: 《聊斋志异》 《聊斋》 蒲松龄 《新序》 杂记 编次
  • 简介:盛光伟是民国时期颇负盛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古琴家,其书法篆刻艺术直到现在仍有较大影响。他为数不小的作品仍在藏家之间流传。但由于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去世,以致他的生平事迹和生卒年都已模糊,甚至他的籍贯也被弄错。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主编了一本《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请鉴藏家张进撰写了一篇介绍盛光伟的文章收入该书。

  • 标签: 日记 书法篆刻艺术 新中国成立 民国时期 生平事迹 90年代
  • 简介:<正>《尉缭子》是现存唯一的一部从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兵形势家著作,它对于军队的作战威力即如何在战争中取得威慑力量,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其中有些思想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本文拟通过研读《战威》篇对此有大致的了解。作者首先对在战争中取胜的几种方式和途径,进行了介绍和解释,指出:“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

  • 标签: 战争 《尉缭子》 先秦时代 军队 形势 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