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学界对"诗佛"王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山水诗、"诗中有画"特点、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及思想的影响及名篇赏析等方面,而对于王维与道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对冷清。实际上,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则是道教最主要的思想来源,二者对王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王维诗歌、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但是,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不够,在深入系统方面也有待提高。

  • 标签: 王维 亦官亦隐 道家思想 隐逸诗歌 回顾
  • 简介:要深入开展台湾历史研究,加强与台湾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吸取和借鉴台湾学界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台湾的史学传统,早先的学者传承于祖国大陆,可谓一脉相承。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对于台湾史学界的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台湾的历史学界有了比较深厚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一支学术素养相当扎实的研究队伍。

  • 标签: 学术素养 台湾史 两岸 历史研究 研究成果 史学传统
  • 简介: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的出现,初期是中共变通抗日策略的产物,后来与中共调整抗战战略息息相关。从两面政权的具体形成过程看,有中共成功争取伪政权而成的,也有安插地下党员或进步人士实际控制伪政权而成的,甚至有的是中共主动建立的。除中共实际控制的两面政权外,一般两面政权对中共的态度犹疑不定,持续可以依靠的两面政权数量有限。尽管如此,乡村两面政权作为潜在的抗日力量,对中共在敌后立足、扎根,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抗日力量,开创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掩护、救助、情报、物资供应等多方面协助。中共与日军力量对比悬殊、日伪对农村控制力薄弱、中共对伪职人员严惩与教育争取相结合的政策、巧妙的斗争策略、乡村民众自保诉求与心中民族大义意识,都是抗战时期山东农村日伪基层政权走向两面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抗战时期 中共 游击战争 山东农村 两面政权
  • 简介:一月5—7日,肖文评参加政协梅州市六届一次会议,提交《充分利用客家传统宗族文化资源,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模式》议案,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二月5日,房学嘉应邀出席大埔县政府主办的“张弼士学术研讨会”,并作《关于开发张弼士故居旅游文化的思考》学术报告。

  • 标签: 客家 大事记 研究院 社会管理模式 学术研讨会 文化资源
  • 简介:最近,看到童志强《从高敬亭错案兼论新四军时期的项英——答王辅一》一文(载于本刊2012年第四期——编者),对笔者客观研究项英多方指责。但史实胜于雄辩,现作复如下:

  • 标签: 项英 用事 新四军 史实
  • 简介:在基督教入华史上,福建省的福安县绝对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为天主教多明我会在华开教地;又是"礼仪之争"的策源地,而"礼仪之争"不仅引发了天主教会内部及至清廷与罗马教廷间的大论争,还成为中国政府禁绝基督教和罗马教廷取缔耶稣会的导因。而福安教案中所呈现的中国官府与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也是饶有意思值得分析的个案。

  • 标签: 多明我会 西方教会 礼仪之争 周学健 福安县 广东巡抚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经济人类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经济人类学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国外经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剖析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异,并从研究视域拓展、研究层面融合、研究范式转变和研究学科整合等四个方面展望今后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有待努力的方向。

  • 标签: 经济人类学 中国 展望
  • 简介: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系统是一个艺术展演流布的体系,也是满族文化历史的象征性意义体系.其作为原生态的民艺样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由何晓芳主编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下文简称《说唱研究》)一书是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优秀之作.全书结构简洁明了,内容充实深入,对满族民间说唱艺术作了系统而翔实的阐发,“力求多元、立体、全面地审视满族民间说唱艺术这一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 标签: 满族民间说唱 民间文学研究 《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
  • 简介:壮语是分类词强势型语言的代表,壮语分类词也因而备受关注,几十年来在汉语量词理论的观照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多年来的研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很难被语言类型学家所引用,这和壮语作为分类词强势型语言代表的身份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壮语分类词研究亟需吸收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壮语分类词放在整个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参照类型学的描写框架,借助分类词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相关参项的表现形式与其它分类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壮语分类词的共性与殊相。

  • 标签: 壮语 量词研究 分类词 类型学
  • 简介:影视专题片目前已成为现代博物馆陈列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章从多媒体展陈入手,介绍博物馆中涉及到的制片管理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涉藏博物馆的特殊性,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制片管理 博物馆 多媒体 应用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中的民族成分和民族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多民族、多宗教现象日渐突出;又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各民族群众间经济社会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彼此间的相互摩擦与矛盾也随之增多。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城市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共同繁荣进步。

  • 标签: 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化进程 创新研究 宗教工作 青海省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 简介: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 标签: 壮族 客家 馈赠 回馈
  • 简介:研究者的文化制度学养事关研究准确度和研究深度。检视明清文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发现研究者对于职官制度方面的学养普遍不足,甚至严重欠缺,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值得重视。

  • 标签: 职官制度 职官别名别称 明清文学
  • 简介:鉴于目前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有忽视对档案,特别是清代档案使用的倾向,本文以大量实例论述了清代档案在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清代档案不仅能为土司制度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而且还能提供大量为其他文献所未栽的珍贵史料,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会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能纠正以往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和认识。同时指出,利用清代档案,也要认识到档案的局限性,并对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 标签: 土司制度研究 重视 清代档案 利用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出现交流及融合之势。美国凭借其在全球范围中的经济扩张与霸权地位,使得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现代流行文化的全球化。法国是传统文化大国,由于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削弱,为保护其在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地位,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大力向世界出口和推广法国文化。法国电影业是法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是对外推广法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笔者分析法国文化政策下的法国电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标签: 法国文化政策 文化产业 法国电影业
  • 简介:村上哲见先生是当今日本词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其《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又名《唐五代北宋词研究》)被誉为日本第一部正式的词学研究着作。如今,其姐妹篇《南宋篇》也正式出版了,两者合刊为《宋词研究》,呈现了村上先生词学研究成果的全貌。

  • 标签: 《宋词研究》 词学研究 代表人物 研究成果 唐五代 日本
  • 简介:一、社会人类学空间理论与实践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种新的叙事方法和理论转向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学界被称作空间转向,代表人物有福柯、大卫·哈维、烈斐伏尔、爱德华·索亚、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者。自此,有关空间的研究超越了哲学上的对其本体论的探讨,人们开始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主体性行为和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因为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似乎很少关注空间问题。“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事实上,社会空间涵盖了丰富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其观察角度为社会人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社会的角度。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空间理论 社会研究 社会学研究 西藏 观照
  • 简介:古巴比伦时期,奴隶是两河流域地区文明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王室和公民们对奴隶的需求导致奴隶市场的产生,从国外购入奴隶是当时奴隶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通过释读8件楔形文字奴隶买卖契约,对时间和地域背景、合同格式和内容、奴隶的来源地、运送方式、背景调查期、身体状况、价格和使用等不同方面加以解析,并由此对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地区的奴隶制经济模式和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进行了阐释。

  • 标签: 古巴比伦 外国奴隶 买卖
  • 简介:收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社会制度,这篇文章以粤东凤凰山区的收养为例,先介绍当地半山客收养的对象、方式、动机以及社会功能,继而将它们与东大洋洲的岛屿国家的收养作跨文化比较,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收养。本文有两个关注点,首先是收养分别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中是如何表现的,其次是如何解释这些表现。

  • 标签: 跨文化比较 收养 社会制度 人类社会 社会功能 大洋洲
  • 简介:在土司制度“渊源”、“发展”及“衰落”历程基础上,首次集中讨论了中国土司制度的十个问题。本文认为,土司制度目的是稳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置四种类型的土司也是围绕这一目的。土司制度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和农奴制,核心与实质是土民与土司的依附性,根本是土兵。土司制度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清代“改土归流”实际上是变土司地区的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过程。与西南土司制度相“异”的是明王朝版籍内的东北边外土司,它是经过朝廷遣官“招谕”、少数民族首领入京进贡输诚后才授予土司官职的。研究土司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存史”和“资政”,总结历朝历代施行土司制度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 标签: 土司制度 渊源发展 研究 十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