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考古发现表明,魏晋时期存在着盗用汉代坟墓材料造墓的现象。盗用者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盗用汉墓材料甚至占据墓坑下葬,或是出于经济原因,或是出于风水考虑。这些建墓材料既可能是死者家属直接盗取,也可能是他人盗取后出售。可能为了防止地下被盗取墓葬中的鬼怪伤害死去的亲人,魏晋人在墓中随葬了镇墓兽。

  • 标签: 汉代 魏晋 盗墓 造墓 风水 镇墓兽
  • 简介: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白寿彝先生开始关注和研究小儿锦的时间是1952年。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伊斯兰教史研究中,他已经开始涉及中国穆斯林民间使用广泛的小儿锦,民国26年(1937年),他在《申报》上发表的《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一文是目前发现学术界对小儿锦最早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本文以第一手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零星研究,就白寿彝先生对小儿锦研究的缘起、重要价值、推广使用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反响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拓宽白寿彝的伊斯兰教研究历程。

  • 标签: 白寿彝 小儿锦 研究
  • 简介:我国现存大量的以水泥为基本材料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很多建筑既具有西方建筑美学特征,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建筑都普遍存在内部结构疏松、强度低的状况,保护这些水泥历史建筑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在水分的长期作用下,水泥内部的微孔结构会由于钙质流失而遭到破坏,产生水泥的酥化现象。为加固保护这类历史建筑,本研究合成了一种亲水性高拉伸的有机硅材料。研究表明,该材料能在不明显改变水泥样品表面外观的前提下实现对酥化水泥样品的加固,经有机硅最佳浓度2%加固后的水泥样品的抗压强度可以提升约1倍。同时,这种加固材料在前期施工阶段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加固剂固化后能够有效填补酥化水泥样品中的较大孔隙,从而达到增加强度的效果。另外,这种加固剂具有亲水性的特征,一方面不会存在强憎水性保护剂所带来的保护性破坏,另一方面在大面积现场施工时不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从而避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伤害。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水泥历史建筑的加固材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水泥历史建筑 酥化 加固 亲水性 高拉伸 有机硅材料
  • 简介:明代家庭史作为中国家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颇具意义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明代家庭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本文试对近三十年来明代家庭史的研究成果从家庭结构与规模、婚姻与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家庭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明代家庭史研究的特色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标签: 明代家庭史 近三十年 评述
  • 简介:文章在中国岩画研究中心2013年7月国际工作坊对青海卢森岩画进行考察所得材料和关于卢森岩画已有材料的总结与梳理的基础上,依据岩画的制作方法与艺术表现方式,将卢森岩画分为8种型式。通过观察和比较这8种型式的演变规律,提出卢森岩画经历了形成期、第一个高峰期(牦牛时期)、第二个高峰期(鹿时期)、衰落期4个阶段的观点,并分别归纳出4个阶段岩画的主要特点。

  • 标签: 卢森岩画 考察 分类 分期 演变特点
  • 简介:本文探讨了刊登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的《美国学界蒙元史研究模式及文献举隅》一文的若干纰漏。海内外史学界研究蒙元史的切入角度有三:中国史角度,蒙古史与蒙古帝国史角度,中西交通史角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在蒙元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国学者李思纯、韩儒林、陈得芝、李治安和王晓欣等人都阐述了蒙元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蒙元史 成果 方法
  • 简介:传统客家民居的建筑糅合了书法的轴线、布自、结体等概念,并把书法艺术充分运用到门楼、堂号、楹联、花窗、隔断、屏风等领域,起到一定的装饰和教化作用。

  • 标签: 书法 传统民居 装饰
  • 简介: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主要集中在中心居住区东、西两侧的两个茔地,可分成四个等级,东侧茔地的人群在朱开沟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朱开沟遗址人群虽然来自多个地方,但他们在此相处融洽,发生文化融合,生活习惯逐渐趋同;当时朱开沟是尚右的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一般要低于男性。

  • 标签: 朱开沟甲类遗存 墓葬 布局 性别 等级
  • 简介:传统砖雕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并赋予建筑丰富的表情。本文从研究临夏砖雕的历史价值入手,总结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期使临夏砖雕艺术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 标签: 临夏砖雕艺术 建筑艺术 民俗文化
  • 简介:“窝车库乌勒本”作为满族说部中比较重要的一类文本,因其神圣的地位,多由氏族中的萨满来讲唱,处处可见萨满教文化的痕迹,也存留了大量满族及其先世的历史、文化.从“窝车库乌勒本”与萨满文化的关联,“窝车库乌勒本”文本内部的关联及记录下来的丰富内容,我们试图探究史诗发生的地点、流传的地域情况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作为萨满史诗,“窝车库乌勒本”的确有很多与史实相契合之处,也有让我们很难辨别之处,毕竟史诗与史实是有区别的.

  • 标签: "窝车库乌勒本" 萨满教 满族文化 满族说部
  • 简介:在汉末、三国割据战争中,战马和骑兵兵员、将领呈现出从草原向中原、从中原向江南的流动。三国政权都面临着北来骑兵人才层与当地政治、社会的整合问题,并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使得三国政权的骑兵运用策略、水准出现明显差异。蜀汉缺乏骑兵人才;东吴统帅擅长运用骑兵,但受制於战马不足;魏晋政权的骑兵运用能力则呈由强而弱的变化过程。三国割据战争和骑兵人才流动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内迁,影响及於西晋的崩溃和之後漫长的南北分裂局面。

  • 标签: 三国 魏晋 骑兵 游牧族 割据
  • 简介:日本人开始注意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虽然蒙古史作为中国边区史的一部分早已为研究中国史的日本人所知,但蒙古或蒙古人作为与农业地域的日本和中国本部全然不同的游牧一骑马民族之邦,引起日本人的特殊注意,那仅仅是从上世纪末,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日俄战争(1904-1905)时开始的。

  • 标签: 蒙古史研究 日本人 简史 中国史 蒙古地区 蒙古民族
  • 简介:前言学界关于粤东妇女集体自杀事件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目前仅见周建新教授以民国《丰顺县志》的记载为中心进行的分析与探讨。周文分析了清末尤其是光绪年间该地妇女集体自杀的过程、特点和官、绅、民的不同反应,从社会失范与控制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文献的解读,给读者不少启发。

  • 标签: 自杀事件 集体自杀 妇女 调查 研究成果 光绪年间
  • 简介:本文对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出土的66件战国至唐宋时期铁器样品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成分分析,认为该遗址内出土的铁器制作年代集中于战国两汉时期,铁器的材质全为生铁和生铁制钢产品.采用了铸造、退火、炒钢、淬火以及可能存在的灌钢等工艺,同时该地区至少在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制作不同的器物.本研究为深入认识战国两汉时期太行山东麓北段的钢铁技术提供了新的科学材料。

  • 标签: 冶金考古 铁器分析 东黑山遗址
  • 简介:1956年在南京牛首山出土了明宣德八年(1433年)所建造的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包括带有铭文“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铜鎏金喇嘛塔等在内的一些文物。经考证,该铭文中的“李”字不是作为姓氏解释,而是“使者”之意,此地宫实为法名是“福善”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真身墓,即归葬处。但是,学界有些专家认为此说理由还不够充分。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物的研究和鉴定,认为出土文物铜鎏金喇嘛塔铭文为郑和亲笔所书,这为确认郑和归葬处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

  • 标签: 郑和笔迹鉴定 云南遗存郑和亲笔题记 福建遗存郑和亲笔题记 南京遗存郑和亲笔题记
  • 简介:在地方志功能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志书的功能和地方志工作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混为一谈。在实际的工作中,地方志工作者也创造出许多为中心工作、为现实服务的形式,但修志的宗旨是全面、系统、翔实、准确、客观地辑录地情资料,不宜提出修志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现实服务的口号。

  • 标签: 地方志 中心工作 资料
  • 简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三种唐碑拓本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题为柳公权所书《金刚经》拓本最为完整,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议。本文结合文献史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拓本缺字现象及书法风格两方面来论证这一碑拓为后人伪托之作。

  • 标签: 敦煌 柳公权 金刚经 拓本 伪作
  • 简介:文章介绍了舟曲藏族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乐器的种类以及特点,并对舟曲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抢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 标签: 舟曲 藏族 传统音乐 保护与抢救
  • 简介:国外一流大学的博物馆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从博物馆本体与业务拓展、博物馆人员组成和素养、博物馆管理与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的对比研究,以期为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与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高校博物馆 功能拓展 信息素养 管理经营模式 对比研究
  • 简介:本文根据典型遗址的分析,对镇江营文化和北辛文化,两支分布于黄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然后对两支文化进行了比较,初步认定镇江营文化和北辛文化属于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系统,并回答了后岗一期文化与北辛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发生交流的时问和方式。

  • 标签: 后岗一期文化 北辛文化 镇江营文化 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