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艺文化,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诞生,创造了游牧式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文化的核心所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工艺文化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区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征,诸民族先后继承与创新,对现今草原民族的工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工艺文化的内涵都失去了原有的性质,甚至处于消失和濒危的状态,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来抢救与保护。

  • 标签: 北方游牧民族 工艺文化 发展历史 文化特性 现状
  • 简介:我国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同一性;由于不同的经济从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促成了他们服饰文化的变异和传统服饰工艺已濒危的现状。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维护他们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权利和继承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诸民族的服饰文化

  • 标签: 满一通古斯语族诸民族 服饰 文化比较
  • 简介:<正>我国室内装饰艺术发展到清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内容之广,技艺之高,设计之奇,风格之多,令人眩目神晕。它充分展示了我国室内装饰文化的渊源流长,辉煌灿烂。满族餐厅室内装饰的艺术风格,在中华民族室内装饰的艺苑中,是融汇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独放异彩的一株奇葩。我们由一点可观其面,窥视一豹可见诸豹之斑斓。从满族餐厅室内装饰设计的艺术特色,足以反映出汉、满两民族室内装饰文化具有血脉相继,相学相补,揉合一体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满族 室内装饰 装饰艺术 餐厅 揉合 艺术风格
  • 简介:西夏是党项族在甘宁地区建立的政权。党项族依靠西夏政权,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在甘宁地区形成独特的文化——西夏文化。河西走廊在西夏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西夏文化发展最显著区域。西夏文化进入河西走廊后,同河西本土文化、各民族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加快了河西地区对西夏文化认同。文章通过对西夏文化政策的梳理和当时河西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考察,旨在说明兼具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双重特性的西夏文化进入河西走廊并没有引起强烈的文化冲突,而是与统治者推行的文化相向而行、羁縻怀柔等政策下多民族交流交融日益密切。河西走廊各民族逐渐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体化方向发展。研究河西走廊各民族对西夏文化认同对了解西夏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处理当今民族问题大有裨益。

  • 标签: 西夏 河西走廊 民族 西夏文化 认同
  • 简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是不可替换、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将逆向工程的Geomagic软件运用到贵州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降低了保护费用,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全信息的研究保存。

  • 标签: GEOMAGIC 逆向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
  • 简介:本文以全国畲族最大的聚居区宁德市为例,通过对闽东广大畲村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创新发展成为时代主潮的背景下应深入挖掘民族乡村文化资源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发挥区域优势,选择和创新适于民族乡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和因应策略,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新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闽东畲村 文化资源 开发路径 因应策略
  • 简介:《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是基于赵启正先生丰富的公共外交活动经历而成,凝练了作者对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感悟。书中既不乏理论的深度.又有着生动的案例与实践。书中揭秘了国内外众多外交军事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开阔了视野。同时该书对TWITER以及维基揭秘等最新的网络外交中的传播工具和事件都广为涉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标签: 民间外交 沟通价值 跨文化交流 公共外交 外交活动 传播工具
  • 简介:本文立足于宋代民风普遍好讼的社会历史背景,重点分析了宋代福建地区的民间诉讼问题,指出由于社会生产的逐渐发展,宋代福建人地矛盾的也日趋急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统治腐朽、赋税苛重便成为宋代福建以争夺田产为主民间财产诉讼案件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宋代福建 民间诉讼 人地矛盾 统治腐朽 赋税苛重
  • 简介: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作为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 标签: 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 艺术形式 手工艺术 窗花
  • 简介:《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称为《写文化》)一书问世以来,在人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影响波及诸多人文学科。该书以其犀利的语言和批判性的后现代风格对传统民族志进行了反思。文章拟在厘清"民族志"、"民族志诗学"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基础上,从"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关系"、"民族志的科学表述与伦理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民族志写作的困惑与前景,以期为民族志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益。

  • 标签: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民族志文本 后现代
  • 简介: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为主题,深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赤峰地区进行艺术实践调查,重点考察游牧民族的青铜器、玉石器、刺绣造型艺术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造型艺术学科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方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通过造型艺术的表层结构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寓意等问题。但造型艺术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需要在社会功能、思想观念、艺术风格、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更好地为现代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服务。

  • 标签: 北方游牧民族 造型艺术 文化表意 调查与思考
  • 简介:少数民族大学就业与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困境,亦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与难点。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构建了一个以差异和谐为行为目标,以开放性(包容性、信心、心态)与积极性(责任心、身心健康)为前件因素,包括关系构建、融入、调适、处理、发展、差异和谐的六个阶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学习发展模型。同时,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性分析,阐释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以上研究结论将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文化适应能力 实证
  • 简介:莫言的《锦衣》是一部戏曲文学剧本,它一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延续了莫言一贯以来的民间立场,在人物的脸谱化、情节的模式化、语言的抒情性、主题的寓言性上,体现着两方面的融合。

  • 标签: 《锦衣》 脸谱化 模式化 抒情性 寓言性
  • 简介: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元可奈何.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 标签: 挽歌 | 老舍 民族文化意识
  • 简介:自国家推行新一轮教育课改以来,互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让校本课程受到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更是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支撑,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取得实质进展,首先要重视课程专家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其次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第三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 标签: 凤凰县 校本课程开发 民族文化传承
  • 简介:民间信仰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在研究本土的民间信仰时,既重视借鉴西方相关学科的概念、方法与范式,也注意立足本土立场考察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汪毅夫教授在其所著《客家民间信仰》一书中,对于民间信仰研究的本土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寻,首先,运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如方志、笔记诗文、碑铭、口碑材料等,在文献考证中还原客家民间信仰的历史现场;其次,运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在详尽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于客家民间信仰的特殊性与普遍性问题给出了合乎学理的解释;再次,依据新的经验修正已有的民间信仰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创新,对于民间信仰做出了中肯而又有预见性的评价。

  • 标签: 民间信仰 本土路径 区域研究 客家研究 汪毅夫
  • 简介: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进行友谊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和汉族两个民族在各自民族文化上各具特点,并且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友谊现存在差异.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友谊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希望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提供启示.

  • 标签: 友谊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大学生 跨文化研究
  • 简介:现代性作为自20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其"趋同性"力量不断入侵、同化甚至统摄着以"独特性"为本质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蔓延,实现了西部民族在"物质层面"的理想模态;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文化理念,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与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之间构成了难以消弭的体系障碍,导致了民族文化当下的生存困境。现代性语境下民族文化焦虑的存在,或导致民族作家价值选择疏离民族本位而倾向于现代性,或导致更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复苏而倾向于民族性,但试图寻求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深层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共享,构建两者对话的可能与契机,则是他们探讨民族宗教信仰与族属文化命运生存图景的集体认知。

  • 标签: 现代性语境 民族文化焦虑 生成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