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中国结直肠癌癌病变和癌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结直肠癌癌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结直肠癌及癌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层筛查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和筛查依从性等进行解读。

  • 标签: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结直肠癌 筛查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结论对于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足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CTA三维重建在股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进行穿支体和血管体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与受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支体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颞浅动静脉作为受血管的游离股外侧皮瓣对上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功能与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血管行上颌骨全切术的21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29~73岁。其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1例,骨肉瘤1例。7例患者为一期手术;14例患者为再次手术,其中13例为同侧第2部位肿瘤再发,1例为肿瘤复发,既往有术后放化疗史者6例。上颌骨组织大面积缺损用股外侧皮瓣修复。术后1、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语音清晰度评判患者口腔功能重建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手术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10个月~5年,2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形恢复满意,均无复视,鼻腔通气良好,进食正常,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洼田饮水试验均未发现流水流入鼻腔的现象,无口鼻漏。其中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评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1例。21例患者术前汉语语音清晰度评分为(4.31±0.13)分,术后1个月复查评分为(1.46±0.21)分,3个月时评分为(2.15±0.45)分,6个月时为(2.87±0.76)分,术后6个月复查较术后1个月语音清晰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56,P<0.05)。结论使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血管的股外侧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手术易于操作,安全可靠,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上颌骨 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颞浅血管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报道一例胰腺纤毛肠囊肿患者。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超声内镜下表现酷似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但囊肿穿刺液检查示囊液淀粉酶及CEA、CA125水平显著升高,后经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见纤毛柱状上皮及丰富的平滑肌结构,局部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最终确诊为胰腺纤毛肠囊肿。

  • 标签: 胰腺 纤毛前肠囊肿
  • 简介:摘要脉管瘤是含有血管和淋巴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淋巴管畸形。多数病变出现于儿童,90%出现在颈部和腋窝,发生在纵隔较少见,其中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合并有脾脏脉管瘤的更为罕见,但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纵隔合并脾脏脉管瘤病例,重点介绍该病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陈更新教授治疗胃癌癌病变经验丰富,认为胃癌癌病变多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临证时,陈教授注重辨证用药,讲究治病必求其本;强调因地制宜,擅清湿热;重视调畅气机,升降有序,临床疗效颇佳。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 肠化生 癌前状态 名医经验 陈更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取栓治疗循环串行病变的疗效。方法9例循环串行病变的患者进行取栓治疗,对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辅以球囊成形或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血管开通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随访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腔内治疗后即刻再通率89%,症状性脑出血11%,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 0~2)33%,90 d随访死亡率11%。结论对循环串行病变取栓并近段颈动脉病变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前循环 串行病变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对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连续采集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颈部CT检查的1~5岁患儿125例,将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1例,试验组64例,对照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部固定于CT头颅支架内,实验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颈部用自制海绵垫垫高,使患儿头颅后仰且肩部下垂,采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128iCT进行数据采集,从工作站剂量报表获得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患儿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ED)和水当量直径剂量估算值(SSDEWD),测量患儿第3颈椎中部层面椎旁肌肉和甲状软骨层面甲状腺区域的噪声值及信噪比,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依据颈部各结构的显示情况,采用5分制评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试验组患儿椎旁肌肉和甲状腺噪声值均低于对照组(t=-6.93、-7.41,P<0.05)而信噪比均高于对照组(t=5.74、6.14,P<0.05);两组患儿颈部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实验组(4.32±0.70)优于对照组(3.7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7,P<0.05);实验组患儿颌咽角度数和椎体显示数目均高于对照组(t=4.94、5.09,P<0.05);对照组患儿的CTDIVOL、和分别较实验组高22.1%、26.0%和27.1%(t=6.17、5.11、4.35,P<0.01)。结论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同时提高图像质量;采用来表示患儿的辐射剂量更加准确。

  • 标签: 颈部 学龄前儿童 辐射剂量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
  • 简介:摘要视网膜膜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视网膜膜的发生不与其他任何眼部疾病相关,其完整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但已有许多理论被提出,如玻璃体后脱离、纤维化机制、神经退行性变、表观遗传修饰等。异常的纤维化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沉积和降解三因素失衡,大量ECM沉积,是特发性视网膜膜发病的重要环节。对特发性视网膜膜实验模型的研制有助于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48-453)

  • 标签: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特发性黄斑膜(iERM)是一种发生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纤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老化显著相关。目前,iERM处理方法的选择比较局限,主要是临床观察或随访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法。iERM患者黄斑受到不可逆损伤的时间点尚无法准确评估,所以无法预测早期iERM症状轻微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应当在患者发生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时再进行手术治疗。iERM的形成是视网膜表面纤维化的过程,目前关于组织纤维化相关的研究已受到关注,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讨iERM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为iERM形成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iERM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手术疗法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视力欠佳30余年、加重2年余患者就诊眼科。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晶状体囊膜中央部向前呈圆锥状突出。诊断为双眼白内障、双眼先天性圆锥形晶状体。分别于局部麻醉下行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双眼视力较前明显好转。

  • 标签: 眼前半段 晶体疾病 晶体植入,眼内
  • 简介:摘要随着精准肿瘤学时代的到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ctDNA在肿瘤管理中具有极大的潜力。然而,ctDNA检测的有效性及结果通用性仍然是临床应用中的巨大挑战,因此亟需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化的ctDNA分析操作流程是确保后续分子检测的前提。本文将重点探讨ctDNA分析影响因素,旨在推动ctDNA检测的规范化管理。

  • 标签: 循环肿瘤DNA 临床实验室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癌病变的概念最早于1948年被提出,随着动物模型、基因分析、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的发展,癌病变备受重视,对癌病变的逆转也被广为关注。癌病变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早期,它们与癌有质的区别;癌病变仅是其中的小部分可能演变为癌症。重视癌病变的诊治管理对防癌、治癌和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前病变 癌症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方法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34例巨大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结论手术是巨大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 标签: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 手术切口 外科
  • 简介:摘要宫腔操作是妇产科常用的一种诊治手段,包括手术流产、刮宫、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及宫腔镜诊治手术等。鉴于宫颈组织伸展性较差,宫腔操作的宫颈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采用药物或机械性方法,可促进宫颈成熟,保证宫腔操作顺利进行,减少手术并发症。为提高宫腔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参考多国/机构的最新推荐意见,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编写了本专家共识,详细阐述妊娠期、非妊娠期和育龄期、绝经后等不同时期女性的各自宫颈预处理方法,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宫腔操作 手术流产 宫腔镜 宫内节育器 宫颈预处理
  • 简介:摘要直肠癌骶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因肿瘤向后累及骶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使得治疗难度增大,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直肠癌骶复发诊疗的不断完善,外科治疗不断发展,手术方法不断创新,已形成了经多学科综合小组评估患者诊疗方案和以根治性手术为中心的直肠癌骶复发综合治疗策略。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骶联合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直肠癌骶复发的常用术式;此外,其他治疗直肠癌骶复发的术式还包括局限性骶骨切除术,但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骶复发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体现。综上述,直肠癌骶复发的外科治疗已从早期的单一追求根治手术目标,到如今在实现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强调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个体化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直肠癌骶复发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直肠癌骶复发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骶区域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直肠癌骶复发因肿瘤累及骶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治疗难度较大。当前关于直肠癌骶复发的诊断、治疗策略、手术方法等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流程。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临床医生对于直肠癌骶复发的认识,以期规范直肠癌骶复发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共识围绕直肠癌骶复发的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活检)和治疗(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以及随访和预后共提出17条直肠癌骶复发诊疗相关的推荐意见。重点强调,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讨论评估后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干预,是治疗直肠癌骶复发的核心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直肠癌骶复发的解剖学特点而制定。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