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甲状腺手术的规范化普及和新技术应用,术后喉神经和旁腺损伤等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明显下降,而对诸如颈部不适感和切口瘢痕等颈功能损伤的关注越发突显。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颈功能损伤的表现和机理,探讨常见术式对颈功能的影响,分享在颈功能防护对策方面的经验,旨在提高对颈功能保护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颈前区功能保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皮瓣供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股外侧皮瓣供。股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外侧皮瓣供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皮瓣供,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chA)供血梗死患者梗死灶大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AchA供血梗死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基线严重程度,通过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灶侧别、部位、大小和形态。将患者分为小梗死灶组(<20 mm)和大梗死灶组(≥20 mm)。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梗死灶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0例急性AchA供血梗死患者,小梗死组86例(86.0%),大梗死组14例(14.0%)。基于NIHSS评分,轻度卒中89例,中度卒中9例,重度卒中2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前后索条状梗死灶69例(69.0%),其他形态梗死灶31例(31.0%)。大梗死组基线NIHSS评分[7.0(2.0~10.5)分对3.0(2.0~4.0)分;Z=2.353,P=0.019]以及重度卒中的患者比例(14.3%对0%;P=0.018),侧脑室旁后部(85.7%对57.0%;χ2=4.180,P=0.041)和苍白球内侧(21.4%对4.7%;χ2=5.206,P=0.023)梗死以及索条状梗死(92.9%对65.1%;χ2=4.332,P=0.03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小梗死组;白细胞计数[(7.7±1.7)×109/L对(6.6±1.8)×109/L; t=2.214,P=0.036]和血小板计数[(234.5±39.5)×109/L对(198.0±49.4)×109/L;t=2.618,P=0.010]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小梗死组(50.0%对24.4%;χ2=3.908,P=0.04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优势比1.018,95%可信区间1.000~1.621;P=0.044)和卒中严重程度(优势比18.245,95%可信区间1.534~217.052;P=0.022)与梗死灶大小呈显著独立正相关。结论AchA供血梗死患者梗死灶大小与感觉障碍、基线NIHSS评分、卒中严重程度、梗死灶形态和部位以及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关,其中血小板计数和卒中严重程度与梗死灶大小的独立正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脉络膜 弥散磁共振成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小板计数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获得我国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asic core promoter,BCP)、C和C序列特征,为进一步阐明该区域与OBI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6—2018年全国18个省、自治和直辖市的43家血站实验室,经日常检测后HBV DNA阳性的血浆样本。经实验室确认后HBsAg阳性样本和OBI样本各入组不少于200例,针对HBV BCP/C、C和S进行半巢式或巢式PCR和Sanger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完成测序417例样本,其中HBsAg阳性样本216例和OBI阳性201例,均为基因型B和C。HBsAg阳性组该区域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OBI组。在B基因型中仅发现1个OBI高频突变A1896G,在C基因型中发现T1762A/A1764G、T1803A/G、A1986G、T1866A(D22E)等OBI高频突变。在C基因型中发现的Cε-反式作用元件区域(1 847-1 907 nt)突变G1888T可能会改变基因组RNA的茎环结构,从而影响其的转录。此外,还在OBI组首次发现了BCP1 756-1 775 nt缺失突变,可能会直接影响HBsAg和HBeAg的表达,从而导致OBI的发生。结论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我国OBI献血者中BCPC、C的序列基本特征,发现HBsAg阳性组该区域突变频率显著高于OBI组,TA缺失突变和G1888T可能会导致OBI的发生。

  • 标签: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基本核心启动子区 前核心区 核心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泳裤供"理念选择应用游离股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20年9月,应用游离ALTF修复足软组织缺损10例10足,均为择期手术。先行足创面清创并VSD治疗5~7 d后,确保创面无坏死及感染,再择期行游离ALTF修复术,一组术者找出可供吻合的足背动脉及伴行静脉或皮下静脉,另一组术者在对侧大腿根据创面大小切取ALTF,皮瓣覆盖足创面,皮瓣血管蒂与供足背动脉吻合,同时吻合2条静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张力过大则植皮。通过门诊和微信,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0例10足ALTF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及皮瓣坏死,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9个月。10例患足术后2周拆石膏下地负重时出现皮瓣皮下出血点,持续至术后2个月出血点自然消退。术后皮瓣色泽、弹性良好,质地柔软,皮瓣感觉恢复至TPD为15~20 mm;供仅残留线形瘢痕,供肢体术后功能无异常。结论基于"泳裤供"理念下选择应用游离ALTF是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适合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医院开展。

  • 标签: 泳裤供区 股前外侧皮瓣 前足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外侧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外侧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外侧供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皮瓣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外侧皮瓣供邻近的4个区域(股内侧、股外侧近端、股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皮瓣供创面,接力穿支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外侧皮瓣、接力穿支皮瓣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外侧皮瓣供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皮瓣区域为股内侧13例,股外侧远端5例,股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外侧皮瓣和26例接力穿支皮瓣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皮瓣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外侧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外侧皮瓣和接力穿支皮瓣设计,采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皮瓣供,能够减小股外侧供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骶复发患者由于既往直肠癌根治手术,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有盆腔器官毗邻结构,复发肿瘤组织与盆腔内结构分界欠清,常规CT检查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较差,对于实施放疗准确的靶勾画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探索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根治术后骶复发病灶靶勾画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经病理证实、或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MRI和CT及病例信息完整的直肠癌根治术后骶复发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和MRI图像中勾画出的患者骶复发的肿瘤区域(GTV),包括骶复发病灶(GTVT)和转移淋巴结(GTVN),计算出GTV体积,测量肿瘤边界及径线等指标,比较在MRI和CT两种影像方法中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在CT中勾画测量所得GTV体积均大于MRI,其中GTVT-CT中位体积为67.86(范围5.12~234.10)cm3,明显大于GTVT-MR的43.02(范围3.42~142.50)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8,P<0.001)。CT与MRI勾画的GTVN值分别为(0.43±0.11)cm3和(0.40±0.1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P=0.132)。在CT图像中勾画的骶复发病灶的各边界及径线的均值均较MRI图像中所勾画的边界大,其中GTVT的上下径CT和MRI分别为(6.66±2.92)cm比(5.17±2.40)cm(t=5.466,P<0.001),界分别为(3.24±2.51)cm比(2.69±2.48)cm(t=4.685,P<0.001),前后径分别为(4.92±2.02)cm比(4.04±1.57)cm(t=6.210,P<0.001),左界分别为(3.05±1.00)cm比(2.64±0.78)cm(t=2.561,P=0.016),右界分别为2.66(0.00~4.23)cm比1.82(-1.10~3.59)cm(Z=-3.950,P<0.001),横径分别为(5.01±1.78)cm比(3.82±1.29)cm(t=4.64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前向脏器受累如肠管、前列腺、膀胱以及后向骶骨受累范围的判断方面,MRI显示优于CT。15例患者根据MRI所指导的靶制定放疗计划并行放射治疗,10例达临床症状缓解。结论MRI图像中所勾画的直肠癌术后骶复发病灶的GTV较CT小,MRI对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的判定较CT显示更清晰,因而能够更加精确地显示肿瘤的侵及范围,从而指导放疗的准确实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磁共振成像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鞍肿瘤患者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T可清晰观察21例鞍肿瘤患者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9,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14)。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鞍区肿瘤 前视路 视觉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个穿支血管的特点,以远端穿支为蒂设计轴型带蒂穿支皮瓣接力修复股外侧穿支皮瓣(ALTPF)切取后软组织缺损(近端供)的临床应用。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旋股外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接力修复ALTPF切取后近端供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下肢8例,上肢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10.0 cm~10.0 cm×15.0 cm,接力皮瓣切取面积4.0 cm×8.0 cm~5.0 cm×10.0 cm。患者出院后门诊或微信定期随访。结果受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接力皮瓣其余供区直接缝合,经3~12个月的随访,皮瓣外形良好,供仅留线形瘢痕。结论ALTPF修复宽大创面后,供无法直接缝合或缝合张力大时,利用旋股外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接力修复近端供,可减少供并发症。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远端穿支 接力皮瓣 供区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及鞍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颅底及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颅底或鞍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及鞍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及鞍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颅底及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颅底或鞍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及鞍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带阔筋膜的股外侧穿支皮瓣带血管蒂转移修复腹部或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20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腹部或腹股沟恶性肿瘤患者6例,其中腹部恶性肿瘤5例,腹股沟恶性肿瘤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扩大切除肿瘤,达到外科阴性边界,形成创面面积范围为8 cm×10 cm~25 cm×32 cm。依据创面大小、位置以及皮支发出位置,设计单侧或双侧带阔筋膜的股外侧穿支皮瓣带血管蒂转移修复创面,术中尽量选择远端穿支点,留取足够长的血管蒂,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明道或暗道转移皮瓣均可,皮瓣形成后旋转约180°覆盖于创面,将阔筋膜四周与受创基周围残存腱膜、腹直肌鞘膜进行固定,尽量减少腹壁疝或腹股沟疝的发生率。股外侧供瓣残余创面面积8.0 cm×4.0 cm~14.0 cm×7.5 cm,选择股内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给予三抗治疗,腹部使用多头腹带固定,腹股沟创面需患肢制动。观察术后移植皮瓣及供瓣植皮成活情况,门诊或微信视频随访3~36个月,记录患者对术区外观满意程度、术侧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是否发生腹壁疝或腹股沟疝。结果本组6例患者共计8个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供瓣植皮4例皮片成活良好,2例部分皮片坏死,其中1例通过换药后愈合,另1例补充植皮后愈合。对6例患者通过门诊或微信视频随访3~36个月,均未发生腹壁疝及腹股沟疝,患者对外形均满意,术侧下肢功能未受影响。结论采用带阔筋膜的股外侧穿支皮瓣带血管蒂转移修复腹部或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不易出现腹壁疝及腹股沟疝,方法简单、安全,易于推广。

  • 标签: 阔筋膜 腹部 腹股沟 肿瘤 穿支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一名有足痛的46岁女性,自诉第3和第4脚趾间有烧灼感,穿高跟鞋时症状加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MPF)串联股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底负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修复足底负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创面累及后足及周围4例,足及周围3例,全足1例,其中串联皮瓣修复足跟5例,修复足跖底3例。创面缺损面积15.0 cm×10.0 cm~26.0 cm×22.0 cm;切取MPF面积为6.0 cm×5.0 cm~8.0 cm×6.5 cm,供均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ALTF面积15.0 cm×7.0 cm~27.0 cm×11.0 cm,供2例直接拉拢缝合,6例取腹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随访。结果本组8例串联皮瓣及供植皮均成活,仅有1例ALTF出现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8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皮瓣弹性可,质地良好,MPF均恢复痛、触觉,ALTF恢复部分触觉,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末次随访均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对足底负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针对性修复,可很好的恢复足部负重、行走功能,临床效果良好,是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

  • 标签: 足底内侧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上颌突患者正颌术后鼻唇软组织的三维变化特点。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88例女性上颌突畸形患者,年龄18~42岁,平均28.2岁。所有患者上颌均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通过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创造间隙后退上颌骨。上颌突并下颌后缩患者,下颌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移动下颌体部,双颌前突患者下颌行根尖下截骨术。分别在术前1~3 d及术后至少6个月拍摄3dMD照片,获取面部三维图像,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测量手术前、后软组织三维标志点坐标以及线距、角度的变化,并进行三维偏差分析。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上颌突患者鼻下点在矢状向的距离术前为(-10.90±18.60) mm,术后为(-10.05±18.62) mm(t=-7.66,P<0.001),后退了(0.85±1.00) mm;上唇缘点术前为(-15.18±18.67) mm,术后为(-11.92±18.90) mm(t=-21.97,P<0.001),后退了(3.26±1.40) mm。鼻翼宽度术前为(37.32±2.32) mm,术后为(38.08±2.32) mm(t=-4.85,P<0.001),增加了(0.76±1.47) mm;口角宽度术前为(49.17±3.54) mm,术后为(47.68±3.74) mm(t=5.77,P<0.001),减小了(1.49±2.42) mm;人中长度术前为(15.20±2.32) mm,术后为(15.78±2.17) mm(t=-4.70,P<0.001),增加了(0.58±1.16) mm;鼻唇角术前为101.98°±9.34°,术后为109.05°±8.59°(t=-12.36,P<0.001),增大了6.99°±5.35°。三维偏差分析显示,术后鼻旁软组织移了(1.54±0.73) mm。结论正颌术后女性患者鼻底及上唇均显著后退,鼻旁出现移,并伴随鼻翼变宽、口角宽度减小、人中变长、唇红变薄、鼻唇角增大等改变。

  • 标签: 正颌外科 上颌前突 软组织 变化,三维 偏差 鼻唇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成像在学龄孤独症儿童脑部的应用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3、4、5岁孤独症儿童各40名为研究组,选取2、3、4、5岁健康儿童各40名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3D-T1、3D-ASL序列扫描。通过软件后处理获得脑部各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值,比较分析相同年龄段孤独症儿童和健康儿童脑部各区血流灌注CBF值,找出各年龄段孤独症儿童脑部各区脑血流灌注CBF值特点。结果2岁组,孤独症儿童颞叶、海马、壳核等脑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3岁组,孤独症儿童额叶、颞叶、海马、壳核等脑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4岁组,孤独症儿童颞叶、额叶、丘脑、海马、壳核、尾状核等脑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5岁组,孤独症儿童颞叶、丘脑、海马、壳核、尾状核、黑质、红核等脑CBF值低于健康儿童(P<0.05)。结论3D-ASL技术可以反映脑血流灌注情况,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孤独症儿童病理过程。

  • 标签: 孤独症 儿童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颅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疝修补术(TAPP)联合腹股沟小切口治疗难复性及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62例一期行疝修补手术的单侧难复性或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股沟小切口联合TAPP修补术患者16例,行TAPP修补术患者21例,行开放无张力修补术患者25例。结果TAPP联合腹股沟小切口组与TAPP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排尿困难及睾丸坏死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费用及术后阴囊/会阴肿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联合腹股沟小切口组与开放组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P联合腹股沟小切口治疗难复性或嵌顿性腹股沟疝行可缩短住院时间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行。

  • 标签: 难复性腹股沟疝 嵌顿性腹股沟疝 腹腔镜 小切口 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