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官寻找判决结果的过程促使我们注意到: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法官可能面临着一个识别法律的难题。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实际上是要求法官为他的某种选择找到足够的依据,同时还要为拒绝其他的选择找到足够的依据。

  • 标签: 判决结果 纠纷案 劳动 法官 法律
  • 简介:<正>引言理论的反思必然引向对作为理论基底的哲学立场的探究,在刑法学中,通过借鉴为行为正当性确立标准的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深化违法性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刑法学研究的先行者,张明楷教授在《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上发表的《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一文以及新著《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中,以功利主义伦理学

  • 标签: 结果无价值论 行为功利主义 刑法学研究 法益 偶然防卫 违法性
  • 简介:在刑法分则规定了双重危害结果的故意犯罪构成当中,侵害或威胁随意客体的危害结果可能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该要素具有区别于犯罪故意的主观心理,可以存在于独立或派生的犯罪构成内,在分则条文里有多种表现形式。

  • 标签: 客观的超过要素 危害结果 犯罪构成 成立条件
  • 简介:在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作为犯罪概念的一个特征存在,是一个没有实体内容、依附于社会危害性的形式概念,没有实质意义.在刑法中讨论违法性,应当探求违法性的本质.现在刑法理论一般借助行为无价值(Handlungsunwert)与结果无价值(Erfolgsunwert)揭示违法性的本质.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学派之争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其背后是学者国家观、法律观的对立.我国关于违法性本质的争议始于最近几年,并在刑法学界初步形成了理论对立.

  • 标签: 违法性 行为无价值 结果无价值 规范
  • 简介:为摆脱结果主义残渣及侵犯人权之非议,结果加重犯的限定适用已成共识,限定路径应由因果关系的认定入手。就我国而言面临的挑战是:立法规定过于松散;实务界认定趋扩大化且认定标准呈混合状态;学界少有正面回应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及其判断标准问题。大陆法系国家的有益经验在于:一是法律的实践理性促使学界着力提升因果关系说的论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二是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判定侧重于在事实因果关系基础上进行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我国学界给实务界认定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开出的处方:刑法因果关系应当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层面,事实因果关系即范畴论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旨在解决行为与结果客观上是否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法律因果关系即目的论上的限定因果关系范围的理论,旨在解决被引起的结果能否归因于行为本身。事实因果关系层面树立条件说的根基地位,法律因果关系层面提倡危险性说。

  • 标签: 结果加重犯 事实因果关系 法律因果关系 条件说 危险性说
  • 简介: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视阈中的行为不同,前者偏向于存在论上的自然行为,后者偏向于规范意义上的社会行为。以此为基点,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在"对物防卫"的认可与否以及"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取舍上采取不同的态度。采取存在论意义上的、客观中立的、未定型的"裸"的行为更符合刑法行为视角的立场。"有害性"、"有意性"都不是行为的要素,应当将主观要素与价值判断从行为的考量中剔除出去。这样的行为观对于"对物防卫"的主张与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有所裨益。

  • 标签: 结果无价值 行为无价值 行为 存在 规范
  • 简介:因不法行为引起自杀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疑难问题,在我国刑事司法解释和判例中,往往会被作为犯罪的构成、加重或从重情节处罚。我国明清例律对该问题有着鲜明独特的裁判立场。在清代司法判例的视野下,《红楼梦》里有代表性的四个引起自杀案例一般会得出肯定归责的结论。但从当今刑法理论的因果关系、责任主义和被害人责任等视角来审视,有的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刑法的责任主义原则的悖反。以小说中的案例研读刑法问题,生动易懂且不失深刻。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对引起自杀行为的处罚同样存在与刑法理论相悖反的结果归责倾向,应当避免。

  • 标签: 《红楼梦》 引起自杀 责任主义 结果责任
  • 简介: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不久。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及时研究决定。从827件代表建议中遴选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问题、民族乡村发展问题、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城市公交问题、民生工程实施长效机制问题、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

  • 标签: 主任会议 人民满意 人大常委会主任 督办 成员 融资难问题
  • 简介:在正当防卫的本质问题上,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优越利益说或法益衡量说在司法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而基于行为无价值论的社会相当性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和网络活跃期的社会中,不仅不具有实践可操作性,而且十分不可靠。在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上,事情起因的正当与否、防卫意图的存在及正当与否,不能左右正当防卫的成立。过于关注防卫意图甚至将防卫意图前置到事情起因正当与否上的行为无价值论,反而会引起更多纷争,无法实现行为无价值论所期望的刑法之公众认同。通过对常熟聚众斗殴案的分析,可以看出结果无价值论关于正当防卫的立场具有更强大的解释能力和现实可操作性。

  • 标签: 结果无价值论 正当防卫 聚众斗殴
  • 简介:公共视频监控不可或缺,但公民隐私权也亟待保护.对公共视频监控进行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控制”终将导致公共视频监控目的的落空.对公共视频监控进行“结果控制”有其正当性,能够实现公共安全利益与个人隐私权益的平衡.对公共视频监控进行法律规制,应当将“非公共场所”限于进行相关活动以暴露个人隐私信息为必要的区域,并严格规范监控责任主体、监控信息的使用以及相应法律责任.

  • 标签: 公共视频监控 隐私权 结果控制
  • 简介:与强调“依法裁判”的严格适法模式不同的是,英美法学理论推崇一种强调“后果考量”的实用主义审判哲学,即法官以判决可能导致的结果为依据而非绝时按照制定法规则决定裁判的内容。这种司法哲学由于违背了立法和司法的分权关系等理论而引起了很多严厉的理论批判。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实用主义审判哲学在各国司法实践中都实际地存在着,对于过于压制法官裁量权限的大陆法系国家而言,如果控制得当,实用主义司法甚至能起到诸多有益的功能,并可以借其消解严格适法模式带来的某些僵化之处。

  • 标签: 麦考密克 实用主义审判 判决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最初是德国刑法学上的概念,但自从引入日本刑法理论之后,日本学者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几乎涉及整个犯罪论体系的对立,甚至对罪刑各论也产生了影响,由此在日本学界引发了继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对立之后新一轮的学派之争。从这一点上说,可以认为关于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问题,日本刑法理论已经显示出相对于德国学说的"特殊性",山口厚教授对此指出:

  • 标签: 共犯论 结果无价值论 行为共同说 犯罪论体系 日本刑法 德国刑法学
  • 简介:刑法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之间是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的关系。第114条包含具体危险和轻实害结果两种情形,两种结果在规范上均属于具体危险犯。第115条第1款包括行为人对加重实害结果有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形,均属于结果加重犯。第114条既遂的标准是危险状态的出现,着手的标准是出现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着手认定与实行行为可以分离,第114条有犯罪预备、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没有犯罪未遂,也没有犯罪既遂后的中止,具体危险状态出现后行为人中止的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第115条第1款的严重实害结果是加重的犯罪构成,与第114条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共同构成量刑规则,在法定刑的选择上量刑规则起决定作用。故意的结果加重犯未遂时,适用第114条犯罪既遂。故意的结果加重犯中止时,适用第114条犯罪既遂,同时将中止作为酌定量刑情节。

  • 标签: 具体危险犯 结果加重犯 既遂 未遂 中止
  • 简介:一、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争的中国命运中国学术界最早接触到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理论应该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德日留学背景的一些学者陆续回到祖国,并将德Et刑法的有关理论不断介绍到国内法学界,使之得以被认识与掌握。就当时来说,学者对德日刑法理论的学习虽然在我国热情高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作为刑法学的基本立场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的理论并不包括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对立。

  • 标签: 行为无价值 价值论 20世纪90年代 机能 刑法理论 中国学术界
  • 简介:主要案情:1999年9月上旬,A公司与B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安装造纸设备合同。约定:由B公司向A公司提供并安装造纸设备,货款300万元,合同生效后10日内由A公司先付120万元。同日,与B公司同在一地的C公司与A公司签订一份保证合同,C公司承诺为B公司向A公司履行合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签订后,A公司向B公司交付一张由其签发、金额为120

  • 标签: 票据案例 票据权利 诉前保全制度 票据金额 追索权 诉讼时效
  • 简介:根据法医毒物分析特点,结合实际应用,介绍了GC/MS分析中,应用和开发数据系统功能,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

  • 标签: GC/MS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简介:逮捕是一种并非由司法机关单方意志决定的策略行为。是否适用逮捕取决于司法机关与犯罪嫌疑人双方的博弈。目前逮捕率过高在于逮捕是博弈中犯罪嫌疑人占优条件下的次优选择。监视居住和人保方式的取保候审并非理性的选择。财保取保候审中最小保证金数额是司法机关发现查获嫌疑人妨害诉讼的概率和犯罪嫌疑人妨害诉讼最大可能收益的一个函数。降低逮捕率是可能的。

  • 标签: 逮捕 博弈 占优策略 纳什均衡
  • 简介:宪法是一种基于人性、体现人性、适应人性的规范制度,其产生和发展、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这就决定了任何对宪法的研究,如果要上升到理性或本原的高度,都必须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抓住宪法现象的根本和找到理解宪法现象的钥匙。本文正是在此意义上从人性的视角对宪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 标签: 人性 人性论 宪法 价值
  • 简介:本文系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一九七七年出版的《分析毒物学方法手册》中摘译的有关章节,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动、植物组织中农药的提取和净化方法;第二部分:农药的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法。鉴于农药中毒案件占有一定比例,而目前的农药检验方法还不够完善,为此先刊登第一部分,供有关人员参考。

  • 标签: 衣阿华州立大学 农药分析 净化方法 毒物学 石油醚 农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