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回顾马克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和斗争实践,马克作为革命家的特质至少可以从其阶级立场、革命意志、理论斗争和斗争实践四个方面来理解:他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从小就志向高远、爱憎分明,到莱茵报工作之后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他终身赤贫,然而饥饿和疾病等一切困难都没有压倒他,反而造就了他钢铁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他与各种错误思潮展开坚决而彻底的理论斗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他参与和指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建、欧洲大革命等一系列斗争实践,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看作马克革命生涯及伟大贡献的生动写照。

  • 标签: 马克思 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贡献
  • 简介:在一篇提出拉康的马克主义的评论中首先会引出的问题必然是:这样的说法存在吗?由于在拉康那里缺乏任何忠诚社会主义的表白,并以他的声名狼藉的反感将政治承诺制度化,马克主义的学说和方法论之与拉康理论的相关性就不可能被假定,而毋宁是被质询和被限定的。那些马克主义的理论原理——个别概念和类似的宽泛范例——它们被分散在拉康的演说中,真的以它们所有的力量和明确规定的政治推动力再次找到它们退出的路径了吗?把拉康著名的格言"根本不存在性关系"变换一下,在马克主义和拉康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关系。他们只能以相互之间的自恋被强迫桥结,因此那种界定了双方分析构成的逻辑至此已证明了如此重大地不可协调,不是回溯已被简化为矛盾(阿尔都塞),就是矛盾已被回溯包含(齐泽克)。必须承认这种难以处理的不一致,即拉康的马克主义从不存在;马克主义的拉康作为欢呼的、但最终作为一种筹划的协调的异化误认确实存在。

  • 标签: 拉康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拉康 症候 剩余价值 剩余快感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在一种特殊情境下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主义者”,有学者把它过度解读为马克与马克主义关系的切割一一“马克不为马克主义背书”。这句话实际是马克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思想的方式的否定,而不是对他的马克主义者身份的否定。同“什么是马克主义”的提问一样,马克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有关于“什么是马克主义者”的提问,形成马克主义者身份认同规律性现象。这一现象构成科学马克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启发了我们关于马克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也丰富了我们关于马克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身份认同 经验基础 主体意识自觉
  • 简介: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简介: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国外理论界对其已有深入而成熟的研究,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学界研讨和政府决策的一种现实语境。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马克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定势,对于马克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问阶级”理论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间阶级 当代价值 文本 阶级斗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在马克的哲学语境中,“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ung)”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费尔巴哈而非黑格尔第一个大量使用“对象化”概念,而且费尔巴哈是为了阐释黑格尔的哲学而提出“对象化”概念的,他关于人的“对象化”的分析实现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再诠释,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刚刚踏上哲学之路的马克。马克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伊壁鸠鲁研究片段》以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对象化”概念,赋予其自我意识哲学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不仅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呈现其自身,并且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把握其自身,这是意识的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分析也反映出青年马克对个体自由的现实诉求。这样,“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也就构成了马克柏林期间哲学思考的核心范式。

  • 标签: 马克思 对象化 费尔巴哈 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
  • 简介:1918——1920年,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处于衰落的状态,革命高潮不断跌落。马克主义者必须正面寻求革命失败的原因,与其他马克主义者观点截然不同的柯尔施却强调,马克主义失败和处于低潮状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国际理论家错误地宣传马克主义,这些“正统”理论家们抛弃了马克主义中的核心部分,即马克主义哲学。柯尔施强烈地要求重建马克主义哲学,恢复哲学在马克主义中的核心地位,恢复马克主义的革命性。但是作为“西方马克主义”开创者的柯尔施却又是笼罩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阴影之下的,对马克哲学的阐释仍然存在着理论的限度,而马克却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只有深入到历史性的本质的那一度中,方能领会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柯尔施 哲学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本文立足于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内在困境的分析,指出政治现代性的固有问题。同时,通过分析马克对自由民主制的思考,阐明马克对自由民主制固有问题和困境的回应与解决,指出马克的共产主义主张正是通过回应自由民主制的内在问题——政治现代性问题——来缔造了人类命运的最高可能性,从而再现马克共产主义的现代性方案与自由民主政治的现代性规划之间的内在思想逻辑。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对于我们思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卢梭 自由民主政治 政治现代性
  • 简介:文章首先揭示了马克教育哲学的理论背景,接着回顾了马克教育哲学的探索过程,指出马克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经历了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最终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最后在对人的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实质。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哲学
  • 简介:马克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认识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马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实际,先后阐述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形成了"一元多线"的整体性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对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发展理论 “五种社会形态” “三形态”理论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从200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6期,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自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有关马克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学术信息。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1.本刊欢迎针对马克主义哲学各个领域中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具有独立学术见解的稿件。本刊现设有"马克主义哲学经

  • 标签: 学术见解 学术信息 引文注释 来稿情况 特约稿件 作者简介
  • 简介:超越性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质,也是哲学存在的理由。马克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性维度,才使得其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性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二重性生存境遇构成了马克超越性思想建树的“问题域”。而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毕生追求的目标,既是一种现实的、革命的运动,又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层面的形而上关怀,因而是马克哲学超越性维度的确切表达。人的超越性维度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现实的恒久力量。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超越性 人的二重性 实践
  • 简介:马克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其中包含着马克的辩证矛盾概念,即认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的内在的关系。内在关系如何外在化,涉及唯物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却鲜有人问及。作为内在关系的辩证矛盾只有通过主客体关系才能正确地客观化和外在化;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只能是主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不可能是不同的客体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万物都是主客同一体,由此保证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普遍性。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对立"和"同一"两重性,而是与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同一"、"对立"、"对立同一"三重性。

  • 标签: 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内在关系的外在化 辩证矛盾的客观化 主客体的对立同一
  • 简介:马克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 标签: 国家 虚幻的共同体 国家自主性 市侩化政治 社会共和国
  • 简介: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存在不少学术争论,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认清这些争论的本质,需要我们跳出文化领域剖析文化自信的现实根源,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之中辩证考察。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科学,那么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坚定马克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标签: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 简介:1961年,埃里克·弗洛姆反核武器和论马克1844年人本主义著作的文章引发了他与冷战自由主义者西尼·胡克、理查德·伯恩斯坦等人的论争,但也由此与拉亚·杜纳耶夫斯卡娅有了新的联系。

  • 标签: 弗洛姆 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从200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9卷,自2007年以来先后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自2015年起改为半年刊,主要发表有关马克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学术信息。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1.本刊欢迎针对马克主义哲学各个领域中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具有独立学术见解的稿件。本刊现设有“马克主义哲学经典

  • 标签: 哲学研究 研究稿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马克认为资本的涵义包含三个方面的本质属性:资本的"生活本能"是增殖自身;资本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的"普照的光";资本作为生产关系是资本的社会属性。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 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