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磨玻璃结节早期浸润腺癌患者使用MRI诊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数值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中选择30例研究,根据患者的病例结果将其分为非浸润组以及浸润组,各15例。对比两组检查数值。结果:结果显示,非浸润腺癌患者的病变最大径为(9.89±2.45)mm,浸润腺癌患者的病变最大径为(13.23±2.54)mm;非浸润腺癌患者的病变T2W1信号强度为(92.43±8.22),浸润腺癌患者的病变T2W1信号强度为(113.43±21.43);非浸润腺癌患者的病变ADC数值为(0.99±0.21)·10-3mm2/s,浸润腺癌患者的病变ADC数值为(1.32±0.29)·10-3mm2/s;对比发现,t为3.6655、3.5435、3.5696,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ADC以及T2W1信号病变,可以及时鉴别患者是否出现早期浸润腺癌病变,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

  • 标签: MRI 鉴别诊断表现 磨玻璃结节 早期浸润性肺腺癌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究磨玻璃结节的早期浸润腺癌病患诊断中应用MRI分析其诊断鉴别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40例磨玻璃结节的腺癌MRI资料,依托病理结果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20例为非浸润,乙组20例为浸润,比较二组病患诊断鉴别效果。结果 诊断后,乙组优于甲组(P

  • 标签: [] MRI 肺腺癌 诊断 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位腺癌(AIS)与浸润腺癌(MIA)能谱CT特征性影像表现,研究相关病理分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分为AIS组78例和MIA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病灶的直径、CT值、边缘是否清晰及有无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以及能量衰减曲线、病理分化情况。结果137例病灶的直径为4.1~19.8mm;磨玻璃影(GGO)109例(79.6%),混合磨玻璃影(mGGO)28例(20.4%);实性区CT值为(321±101)Hu,GGO区CT值为(578±97)Hu。AIS组病灶的平均直径短于MIA组(P﹤0.05);AIS组病灶的平均CT值明显大于MIA组(P﹤0.01)。137例病灶中边界清晰75例(54.7%),边缘可见毛刺征15例(10.9%)、胸膜凹陷征21例(15.3%),内部可见空泡征26例(19.0%)。两组病灶上述CT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能谱CT能量衰减曲线均为下降型。两组患者的能量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可以较好地鉴别AIS和MIA,有助于临床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肺原位腺癌 微浸润腺癌 能谱CT
  • 简介:许多肺部慢性疾病可引起的弥漫性浸润及纤维性变。尽管通常称它们为慢性间质性疾病,但大多数侵犯间质及肺泡。因此,象Carrington等指出的那样,我们喜欢用慢性浸润疾病(chronicirfiltra-tivelungdisease,CILD)这一术语。在过去10年中,大量研究表明,CT在评价CILD病人中可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1985年以来,胸部高分辨CT(HRCT)的应用,提高了Cr扫描显示结构的空间分辨率,因此为弥漫性、播散性和间质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笔者着重讨论CILD的Cr表现特征以及Cr所见的病理基础。

  • 标签: 慢性 肺疾病 HRCT 弥漫性 X线表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中SUV指数(病灶SUVmax/肝脏SUVmean)与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的早期腺癌浸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术后证实为早期腺癌的167例GGN患者[男49例,女118例;年龄(61.5±9.0)岁]的影像资料。影像参数包括结节数量、位置、类型、边缘、形状,异常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GGN直径(DGGN)、实性成分直径(Dsolid)、实性成分比例(CTR,即Dsolid/DGGN)、CT值[磨玻璃影(GGO) CT值(CTGGO)、实质CT值(CTLP)、ΔCTGGO-LP(CTGGO-CTLP)]及SUV指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UV指数与浸润之间的关联性,应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曲线拟合,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非线性。结果189个GGN中,浸润腺癌占85.2%(161/18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GGN数量、类型、形状、边缘,异常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DGGN、Dsolid、CTR、CTGGO、ΔCTGGO-LP及SUV指数均为浸润腺癌可能的相关因素[比值比(OR):0.396~224.083, P<0.001或P<0.05]。在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SUV指数与浸润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2.162(95% CI:1.191~3.923),P=0.011]。曲线拟合示SUV指数与浸润风险呈非线性相关,且仅在SUV指数>0.43时浸润风险显著增加[OR=3.509(95% CI:1.429~8.620),P=0.006]。SUV指数与浸润风险的关联性在年龄、是否伴有空泡征、是否胸膜凹陷征及CTR亚组间均无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SUV指数是早期腺癌浸润的独立相关因素,SUV指数越高浸润风险越大,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肿瘤侵润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壶腹部发生的浸润乳头状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80岁老年女性的病例,肿瘤表面呈壶腹内乳头状管状肿瘤,下方浸润成分以乳头状癌为主。肿瘤同时显示肠型、胰胆管/胃型的特征,为混合型。乳头状癌区可见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目前需要积累该部位的病例以形成WHO壶腹部肿瘤分类的独立组织学亚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其病理形态。结果①病理分型32例患者中,单纯型14例,构成比为43.8%;伴有浸润导管癌11例,构成比为34.4%;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构成比为15.6%;伴有黏液癌2例,构成比为6.3%。②病灶成分分组及其淋巴结转移情况32例患者的病灶成分分组中,<50%组15例,构成比为46.9%;≥50%组17例,构成比为53.1%。淋巴结转移情况中,<50%组的阳性率为80.0%,≥50%组的阳性率为94.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中,雌激素抗体阳性例数27例,阳性率为84.4%;孕激素受体阳性例数25例,阳性率为78.1%;P53抑癌基因阳性例数26例,阳性率为81.3%;癌基因cerbB2阳性例数18例,阳性率为56.3%。结论对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率,对病理活检、治疗以及随访观察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特征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3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切片的HE染色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结果HE染色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癌巢多呈桑椹状或乳头状,与周围纤维组织间有明显间隙。免疫组化染色ER、PR、C-erbB-2、CD44v6呈阳性,Actin(sm)呈阴性,细胞簇的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EMA染色呈阳性。结论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组织形态独特、侵袭性和淋巴转移率高、预后差,无论其成分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 标签: 微乳头状癌 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磨玻璃结节早期(T1N0M0)浸润腺癌中贴壁为主型(LPA)与其他病理亚型的CT特征,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影像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1至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和实性肿瘤比(CTR)<0.5的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早期浸润腺癌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病理亚型分为LPA组和非LPA(n-LPA)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对2组的临床资料及CT特征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逆向消元法,生成多因素模型。利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评价该模型对LPA和n-LPA的鉴别效能。结果共纳入589例患者630个GGN,其中LPA组367个GGN,n-LPA组263个GGN。在单因素分析中,LPA组直径[(14±5)mm]、CT值[(-566±98)HU]、CTR[13.9%(0, 27.3%)]小于n-LPA组[分别为(15±5)mm、(-499±111)HU、27.8%(7.7%, 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PA组出现mGGN、深分叶征、毛刺、血管改变、支气管改变以及清晰瘤界面的频率明显高于LPA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CT值、CTR、深分叶征、毛刺、血管改变、支气管改变是预测n-LPA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并将其纳入logistic模型。以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佳截断值3.958预测LPA与n-LPA的灵敏度为76.4%、特异度为78.7%,曲线下面积为0.840。结论CT特征可以有效帮助鉴别诊断表现为GGN的早期LPA与其他病理亚型。

  • 标签: 肺肿瘤 磨玻璃密度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择取过去两年(2015.2-2017.2)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28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每位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等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乳腺浸润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文献进行探究。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及体征均无明显特征,而在病理组织方面,28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细胞则均具有明显的特征,即癌细胞均为大小不等的小腺样和乳头状恶性肿瘤团,且肿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均为中空簇状生长。28例研究对象中共计2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检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5.0%。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28例研究对象其ER、PR、P53、Her-2、CD31的阳性率分别为57.14%(16/28)、46.43%(13/28)、39.29(11/28)、57.14%(16/28)、57.14%(16/28)。而CK7以及EMA二者阳性率则均达100%。结论乳腺浸润乳头状癌其病理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特征,可通过对每位受检者病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初步诊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病理组织 病理特征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癌转移 转移率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乳头状癌(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97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并分析IMPC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及COX法分析IMPC患者的预后。结果IMP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3%(97/3231);年龄为28~89岁,中位年龄是50岁;淋巴结转移率为72.2%(70/97),脉管侵犯率为40.2%(39/97);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3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组织学分级2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8.9%比47.6%,χ^2=8.039,P=0.005)。不同分子分型的IM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41,P=0.033);多因素分析证明,组织学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65,95%CI:0.053-0.517,P=0.002);随访结果显示,5年OS为92%。COX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分子分型、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等因素均不是影响OS的高危因素。结论IMPC是一种侵袭性高的乳腺癌,高淋巴结转移率可能与IMPC的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期有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理学 临床 淋巴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纯磨玻璃结节(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浸润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GGN患者281例(304个病灶)。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前驱病变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129个、浸润组(浸润)116个、浸润组(浸润)59个。记录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及CT参数[形态、边界、分叶、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强化程度ΔCTA-N(CT值动脉期-CT值平扫)、ΔCTV-N(CT值静脉期-CT值平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比较3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GGN浸润[前驱病变与浸润病变(包括浸润浸润)]及浸润程度(浸润浸润)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前驱病变组、浸润组、浸润组之间年龄、pGGN形态、分叶、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泡征(OR=2.832,95%CI 1.363~5.887,P=0.005)、内部血管征(OR=3.021,95%CI 1.909~4.779,P<0.001)和平扫CT值(OR=1.003,95%CI 1.001~1.006,P=0.019)是pGGN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叶(OR=5.739,95%CI 2.735~12.042,P<0.001)、内部血管征(OR=1.968,95%CI 1.128~3.433,P=0.017)和平扫CT值(OR=1.004,95%CI 1.001~1.008,P=0.012)是pGGN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血管征区分pGGN前驱病变与浸润病变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灵敏度为50.3%,特异度为89.8%;分叶区分pGGN浸润浸润的效能最高(AUC=0.702),灵敏度为61.0%,特异度为79.3%。结论CT特征预测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浸润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内部血管征对pGGN浸润的预测效能更高;分叶对pGGN浸润程度的预测效能更高。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奥希替尼联合地舒单抗治疗浸润腺癌伴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接收治疗的浸润腺癌伴骨转移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规范使用奥希替尼+地舒单抗进行治疗,观察该治疗方案在此类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 CEA 以及 VEGF 的含量下降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骨转移肿瘤数目较对照组减小,长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希替尼联合地舒单抗对于浸润腺癌伴骨转移的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能提高患者的预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奥希替尼 地舒单抗 浸润性肺腺癌 骨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子分型对可手术浸润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8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 869例浸润腺癌病例,依据激素受体(HR)和HER2状态将患者分为HR+/HER2-、HR+/HER2+、HR-/HER2+和HR-/HER2- 4组,分别用Kaplan-Meier曲线法和COX回归分析各组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在7 869例乳腺癌患者中,HR+/HER2-、HR+/HER2+、HR-/HER2+和HR-/HER2-组患者分别占52.9%、17.5%、14.1%和15.5%。总人群的5年DFS和OS分别为86.30%和94.29%。HR+/HER2-组的5年DFS(88.12%)高于HR+/HER2+组(84.67%)(P=0.026)、HR-/HER2+组(84.19%)(P<0.001)和HR-/HER2-组(83.70%)(P<0.001)。HR+/HER2-组和HR+/HER2+组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38%比95.17%,P=0.187),高于HR-/HER2+组(92.26%),(P<0.001)和HR-/HER2-组(91.69%),(P<0.001)。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Ki67及手术年份进行多因素校正后,分子分型依然是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HER2+组与HR+/HER2-组的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7、0.511),而HR-/HER2+组和HR-/HER2-组的DFS和OS均差于HR+/HER2-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是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HER2-和HR+/HER2+乳腺癌具有相似的预后,优于HR-/HER2+和HR-/HER2-乳腺癌的预后,而HR-/HER2+和HR-/HER2-乳腺癌的预后相同。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后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浸润腺癌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证实(病理学检查)为浸润腺癌患者57例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手术前常规对57例浸润腺癌患者实施相应的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观察,分析不同弹性成像特征之间患者浸润病灶的具体情况,分析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弹性成像特征之间对比的病灶大小、脉管侵犯状态、淋巴结状态、Ki67与Her-2表达等指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评分与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Ki67阳性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若存在硬度较高的乳腺癌现象,则病理学上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

  • 标签: 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弹性成像 特征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癌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IICs)的相对占比,探讨TIICs与结直肠腺癌的预后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获取结直肠腺癌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及样本对应的临床信息。通过CIBERSORT软件计算每个样本中22种TIICs的相对占比。利用R软件分析结直肠腺癌和正常结肠组织之间TIICs的占比差异;分别对每种TIICs做单因素生存分析,并分析每种TIICs与结直肠腺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一共得到514例样本的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其中结直肠腺癌473例,正常癌旁组织41例。发现幼稚B细胞等12种TIICs在结直肠腺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样本临床信息的对应配对后,纳入到生存分析共222例。对每种TIICs相对比例值降序排列,按中位值将所有样本分为高、低浸润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发现,记忆B细胞对结直肠腺癌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CD4记忆T细胞等4种TIICs在结直肠腺癌的不同临床分期中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IICs与结直肠腺癌的预后及临床分期有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浸润乳头状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对80例乳腺侵润导管癌患者分析临床病例特点,分离出40例明确为乳腺浸润乳头状黏液癌,分析临床病例特征和综合治疗。结果 使用光镜以及免疫组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形态上易混淆的乳腺浸润导管癌和浸润小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诊治的7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观察浸润导管癌和浸润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77例患者发病年龄33-72岁,平均50.1岁。大体观察肿物68例单灶,9例多灶,直径0.7-10cm,平均2.3cm,患者中浸润导管癌39例,浸润小叶癌7例,粘液癌2例,腺样囊性癌2例,特殊类型癌1例,腺癌1例,叶状肿瘤1例,假性髓样癌1例,混合性癌23例。结论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可以鉴别易混淆的浸润导管癌和浸润小叶癌。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导管 癌小叶状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小叶癌(ILC)与浸润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9月152例乳腺癌患者为例,其中ILC患者20例,IDC患者132例。以两组患者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激素水平以及病理分型情况对比其病理特征,同时对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大小情况,ER,PR,Her-2,Ki-67阳性表达情况与阴性表达情况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数量ILC与IDC(P>0.05)。结论:对比ILC患者ER、Her-2、Ki-67阳性率均高于IDC,其中PR阳性率ILC低于IDC。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