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精氨酸酶在结直肠癌及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肠粘膜、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有规律性的变化。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转移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阳性表达率比Ⅱ期癌组织明显增高(P〈0.05);肝转移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精氨酸酶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组织及各种转移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精氨酸酶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及转移内EGFR基因状态异质性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8年10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晚期已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及转移病灶内组织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及比较,所有患者均接受IRESSA治疗。结果总计收录NSCLC病例80例;EGFR基因状态在和转移内一致性为80.0%;及转移内EGFR基因突变相关显著因素包括年龄≤60岁、组织类型、无吸烟史;IRESSA治疗中靶向治疗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现在高于联合化疗组(P=0.000);与转移EGFR基因状态一致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优于与转移EGFR基因状态存在异质性的患者(P=0.001)。结论NSCLC与转移EGFR基因存在异质性,在年龄≤60岁及不吸烟的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与转移同时存在敏感性突变的患者使用TKIs治疗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与转移EGFR基因状态存在异质性的患者。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EGFR基因 异质性 IRESSA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病灶≤4cm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98例患者临床病理,经病理确诊为病灶≤4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时收集同期49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记录其血常规及血脂,比较非小细胞肺癌和健康人群血常规及血脂的差异。结果 198例4cm及以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肺鳞癌27例,肺腺癌171例,鳞癌与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为9例和10例(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切除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腹腔镜和肝转移同步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前瞻性收集管理的结直肠癌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和肝转移同步切除手术的53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患者年龄(61.7±11.3)岁,其中男性32例(60.4%),女性21例(39.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Ⅰ级25例(47.2%),Ⅱ级28例(52.8%)。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结直肠和肝转移同步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者;同步切除的手术时间(320.2±114.5)min。术中失血量150.0(45.0~2000.0)ml,其中仅2例(3.8%)行术中输血。术后病理显示:肿瘤长径(5.4±1.9)cm;T1~2期4例(7.5%),T3~4期48例(90.6%);40例(75.5%)有淋巴结转移;19例(35.8%)有脉管累及,24例(45.3%)有神经侵犯。同步切除肝转移中位数1.0(1~8)个,肝转移最大径(3.0±1.9)cm,肝转移切缘1.0(0.1~3.5)cm,仅1例为R1切除。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7.9±28.9)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107.0±33.8)h,术后留置导尿时间(85.6±56.4)h,术后住院时间(9.2±4.4)d,住院费用(8.2±2.6)万元。全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1%(17/53),其中Ⅲ~Ⅳ级严重并发症3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中位随访23.2个月,19例(35.8%)患者发生复发转移,4例(7.5%)死亡。术后1年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和47%,术后1年和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和86%。结论腹腔镜同步切除结直肠癌和肝转移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安全可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肿瘤学结果满意。

  • 标签: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腹腔镜手术 同步切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中分子标志物ER、PR、HER-2、Ki67、p53的表达差异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转型。方法本研究为双向队列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首次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入组患者采用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检测其复发、转移中ER、PR、HER-2、Ki67、p53的表达,并回顾患者初次诊断时中各指标表达情况,采用配对χ2检验对复发、转移的ER、PR、HER-2、Ki67、p53表达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03例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中ER、PR、HER-2及p53阳性率分别为63.1%(65/103)、55.3%(57/103)、31.1%(32/103)和68.9%(71/103),Ki67高表达(>14%)占68.9%(71/103);复发、转移中ER、PR、HER-2及p53阳性率分别为56.3%(58/103)、42.7%(44/103)、30.1%(31/103)和77.7%(80/103),Ki67高表达占68.9%(71/103)。103例患者复发、转移中ER、PR、HER-2、Ki67及p53表达不一致率分别为8.7%(9/103)、16.5%(17/103)、6.8%(7/103)、29.1%(30/103)及14.6%(15/103)。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HER-2及Ki67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但是,ER、PR及p53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02、0.035)。103例患者与复发、转移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分别占8.7%(9/103)和10.7%(11/103)、54.3%(56/103)和53.4%(55/103)、18.4%(19/103)和14.6%(15/103)、18.4%(19/103)和21.4%(22/103)。复发、转移后luminal A型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比例上升,其余分子亚型比例均下降。乳腺发肿瘤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乳腺癌病情进展后复发、转移发生转型的比例分别占6/9、30.4%(17/56)、7/19、3/19。结论乳腺癌复发、转移后ER、PR、HER-2、Ki67、p53表达常发生变化,且分子亚型转变较为常见,可通过了解复发、转移的分子表达情况和分子亚型,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疗效。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复发,局部 肿瘤转移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浸润型(Borrmann Ⅳ型)胃癌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CT和腹腔镜探查/灌洗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53例)和非OPM组(48例)。记录患者病理结果,包括组织学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对术前CT进行分析,评估指标包括肿瘤中心位置、累及分区数、累及方位、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模式、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和肿大淋巴结,测量发肿瘤最大厚度、肿瘤平均CT值(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肿瘤强化曲线类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病理和CT征象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OPM的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结果OPM和非OPM组间肿瘤累及分区数、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强化曲线模式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组织学分化程度(OR=0.19,P=0.033)、三分层强化(OR=7.02,P=0.005)、浆膜侵犯(OR=14.27,P<0.001)为OPM的独立风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OPM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 0.745~0.908),灵敏度为0.566,特异度为0.938,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的OPM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525),。结论Borrmann Ⅳ型胃癌OPM患者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基于组织分化程度、分层强化和浆膜侵犯的诊断模型评价OPM具有较高的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Borrmann Ⅳ型 隐匿性腹膜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晚期肺癌18F-FDGPET/CT代谢参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0例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其中腺癌89例、鳞癌21例。获取其PET图像的代谢参数SUVmax、SUVmean、SUVmin、SUVpeak、MTV、TLG,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转移部位。以此研究晚期肺癌18F-FDGPET/CT代谢参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转移部位的关系。结果PET图像代谢参数SUVmax、SUVmean、SUVmin、SUVpeak、MTV、TLG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有相关性(P<0.05);MTV、TLG与肿瘤转移部位有相关性(P<0.05)。同时代谢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探究晚期肺癌18F-FDGPET/CT代谢参数与各临床特征的关系,有利于对晚期肺癌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PET/CT 代谢参数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和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甄选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疑似胃癌患者,均采取增强CT、与胃肠超声造影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结果:经病理学诊断得出,76例疑似胃癌患者当中,有18例良性肿瘤患者,有58例胃癌患者。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其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患者,且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其分期评估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实施增强CT检查的患者。结论:胃肠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和分期评估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升检查精准度,并且清晰的将患者的侵袭区展现出来,还不会给予患者机体造成病理学损伤,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运用。

  • 标签: 胃肠超声造影 胃癌 原发灶诊断 分期评估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和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甄选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疑似胃癌患者,均采取增强CT、与胃肠超声造影进行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结果:经病理学诊断得出,76例疑似胃癌患者当中,有18例良性肿瘤患者,有58例胃癌患者。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其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患者,且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其分期评估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实施增强CT检查的患者。结论:胃肠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和分期评估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升检查精准度,并且清晰的将患者的侵袭区展现出来,还不会给予患者机体造成病理学损伤,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运用。

  • 标签: 胃肠超声造影 胃癌 原发灶诊断 分期评估 应用价值
  • 作者: 夏荣辉 胡宇华 张春叶 徐声铭 李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与淋巴结转移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差异。方法筛选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诊断为OSCC,并同期进行颈淋巴结清扫术且有淋巴结转移的82例病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54例。年龄(58.6±11.7)岁(24~79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和淋巴结转移中PD-L1蛋白表达,并进行联合阳性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分析和转移PD-L1表达差异。结果82例OSCC的中,9例(11%)CPS<1分,31例(38%)CPS≥1且<20分,42例(51%)CPS≥20分,CPS低的病例具有更高的神经侵犯比例(χ2=6.35,P=0.042)。配对的82例淋巴结转移中,9例(11%)CPS<1分,38例(46%)CPS≥1且<20分,35例(43%)CPS≥20分。27对(33%)和转移CPS不一致,一致性评估结果显示,OSCC和转移中PD-L1 CPS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46)。结论OSC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PD-L1表达存在差异,一致性一般,在临床工作中应谨慎采用淋巴结转移替代进行PD-L1 CPS评判。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口腔鳞状细胞癌 原发灶 颈部淋巴结 转移灶 PD-L1表达 联合阳性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例行冷冻消融治疗的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3.1(57.3~85.0)岁,初诊Gleason评分6分5例,7分8例,≥8分8例。初诊临床分期:cT2期13例;cT3期8例。放疗前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5.3(6.4~78.5) ng/ml,放疗后PSA最低值为1.8ng/ml;中位随访8(3~12)个月后均因PSA持续升高就诊。盆腔MRI及PSMA SPECT检查提示前列腺癌复发。21例均行挽救性内分泌治疗,冷冻消融术前PSA 4.1(1.8~14.4)ng/ml。术前检查综合评估,患者仅复发,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采用氩气-氦气低温手术治疗系统,针对复发病灶留置1~3根冷冻针,采用两个冷热循环进行冷冻消融。术后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以及PSA进展、复发或转移等预后指标。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评估前列腺体积中位值为42.0(23.0~85.0)ml。21例中术后2例出现尿潴留,1例尿路感染,2例排尿后出现组织脱落。11例术后2~3个月PSA快速下降,下降至中位最低值0.400(0.003~2.800)ng/ml。冷冻消融术后中位随访18(6~51)个月,1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列腺局部仍有弥散受限或PSMA摄取增高;4例出现PSA进展,PSA进展时间中位值13(4~36)个月;16例疾病控制良好。无复发转移病例。PSA进展患者较疾病控制良好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更大[69.2(59.2~85.0)ml与38.7(23.0~48.7)ml,P<0.001],冷冻消融术前PSA更高[9.8(6.4~14.4)ng/ml与2.0(1.8~13.8) ng/ml,P=0.021]。结论前列腺冷冻消融可延缓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发肿瘤复发后的进展,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一种局部治疗选择。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冷冻消融 根治性放疗 原发灶复发
  • 简介:患者男,65岁,上腹钝痛伴食欲减退1个月,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HBsAg(-),AFP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均(-)。腹部CT:肝实质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异常密度影,多数呈高密度(图1A),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低于肝实质,延迟期部分病灶密度略高于肝实质,部分呈环形强化。

  • 标签: 肝肿瘤 黑色素瘤 原发灶
  • 简介:摘要:Ⅳ期 NSCLC 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以往在Ⅳ期 NSCLC 治疗中,放疗常作为姑息治疗的手段,但随着近年来放疗技术的进步,靶向、免疫新药物的出现,各治疗相互配合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总结近年来放疗结合其他全身治疗的研究应用进展。

  • 标签: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三区 广西 钦州 535000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1例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临床材料。总结 患者在住院期间诊断过程及临床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患者自于我院治疗开始,颈部肿块见明显缩小,肿瘤病标志物呈下降趋势。化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铂类联合白蛋白型紫杉醇全身化疗联合PD-1免疫治疗对于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鳞状细胞癌)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原因不明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鳞状细胞癌 铂类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大小、肿瘤代谢变化情况,以及对预后影响。方法:取10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肿瘤代谢、大小等变化情况。结果:化疗后肿瘤代谢参数、平均肿瘤直径水平均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的肿瘤代谢、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对患者预后起到监测作用。

  • 标签: 晚期胃癌 肿瘤代谢 化疗 原发灶大小 预后 平均肿瘤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大小、肿瘤代谢变化情况,以及对预后影响。方法:取10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肿瘤代谢、大小等变化情况。结果:化疗后肿瘤代谢参数、平均肿瘤直径水平均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的肿瘤代谢、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对患者预后起到监测作用。

  • 标签: 晚期胃癌 肿瘤代谢 化疗 原发灶大小 预后 平均肿瘤直径
  • 简介:前列腺癌具有很高的骨转移倾向。目前,国际和国内指南建议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选择全身系统性治疗,不推荐包括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前列腺放疗在内的局部治疗。近年依据美国SEER数据库和德国慕尼黑癌症登记的研究显示减瘤手术结合系统治疗可以使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本文就减瘤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的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 标签: 前列腺癌 骨转移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估18F-FDGPET/CT在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的18F-FDGPET/CT检查资料,并与其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36例患者中,经18F-FDGPET/CT发现者共85例,其中7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另有6例证实为假阳性。51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未找到,其中3例在随访中证实为假阴性,其余48例在随后的随访中仍未发现。利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88.9%,符合率为93.4%。有79例患者找到了发病灶,检出率为58.1%(79/136)。结论:应用18F-FDGPET/CT寻找多发性骨转移瘤的有一定临床价值,对制定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骨转移瘤 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 简介:2003年9月,60周岁的何先生出现耳鸣、鼻塞、涕中带血,伴有颈淋巴结肿大。经相关检查及组织活检,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当即行正规放射治疗而获临床治愈。一年以后,即2004年10月感左胸不适,相继出现胸痛、咳嗽、气短等症状,且逐渐加

  • 标签: 坦然面对 面对原发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