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内科应用曲妥珠单抗所致不良反应38例,又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PubMed筛选出的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10篇(39例),合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21例(55%),1~2d者9例(24%),3~7d者8例(2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2例,表现为严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永久终止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在数据库检索到的39例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30例(77%),大于7d者4例(10%),未报道发生时间5例(1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9例,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和心脏毒性,未影响治疗。结论:曲妥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多在第一次输注时发生;用药前先给予苯海拉明、地塞米松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加强监测,预防心脏毒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2016年门诊处方用药情况,为门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3897张门诊用药处方,根据相关部门处方药品规定、药品说明书和重要文献分析处方。分析处方书写是否规范;处方是否规范;处方用药是否适宜。结果本院2016年门诊抽查处方共13897张,其中书写不规范35张,处方不规范205张;处方不适宜247张。书写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不合理数量逐渐降低,趋于低水平。注射剂、抗菌药物使用数量逐渐减少,抗菌药物费用比例逐渐降低,处方平均金额呈上升趋势。处方不规范205张,其中书写不规范35张,占17.07%;诊断书写不全81张,占39.51%;药物用法用量不清89张,占43.41%。处方不适宜247张,其中药品选择不适宜51张,占20.65%;给药途径不合理29张,占11.74%;用法用量不适宜47张,占19.03%;重复给药38张,占15.38%;适应证不适宜41张,占16.60%;联合用药不适宜41张,占16.60%。结论有效处方质量分析能够提升医务人员用药水平,促进门诊用药的合理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门诊处方 合理 用药安全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12–2016年临床各科室收集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共计718例ADR监测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718例ADR中,临床医护人员填报率28.41%,药学人员填报率71.59%;发生ADR患者女性(54.04%)略高于男性(45.96%);患者平均年龄(63.4±1.1)岁,老年患者发生率高;涉及的药物分类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发生率高(315例,37.59%),其中头孢类抗感染药物最多(134例);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8.77%;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占比最多(47.59%)。结论:我院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临床提供了ADR方面的相关信息支持,进一步达到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对临床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使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的病历381份,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科室、适应证、单次用量、用药频次、给药途径、溶媒选择、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是否标注滴速及冲管、安全性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临床超剂量用药率为16.27%,溶媒不适宜率为24.67%,适应证不适宜率为16.80%,联合用药率为44.88%。结论:我院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临床应用存在一定不合理情况,建议医生应严格根据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是一部以三国时期“魏国”为故事大本营的古装战争电视剧,通过对权谋与情感的描述,抒写魏国大军师司马懿一生如履薄冰、机智传奇、谋冠天下的故事。

  • 标签: 人格分类 精神 三国时期 电视剧
  •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体系。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上市后监测 主动监测 综述
  • 简介:目的:阐述药源性肾损伤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影响因素,以及此类病例的处理措施和药学监护重点,为预防和避免药源性肾损伤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脏内科的典型药源性肾损害病例。结果:共发生6例典型的由药物引起的肾损伤案例,包括阿德福韦酯致范可尼综合征1例,阿托伐他汀钙致横纹肌溶解伴急性肾损伤1例,穿心莲内酯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2例,别嘌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非甾体抗炎药致急性肾损伤1例。结论:药源性肾损伤问题日益突出,需引起临床重视,以便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

  • 标签: 药源性肾损伤 阿德福韦酯 阿托伐他汀钙 穿心莲内酯 别嘌醇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性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20%-40%。脑转移瘤中65%为多发病灶,容易诊断,而单发脑转移瘤(solitarybrainmetastasis,SBM)占35%。单发脑转移瘤的CT表现常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就诊前尚未发现原发肿瘤的患者,CT诊断很容易误诊。

  • 标签: 脑转移瘤 CT诊断 颅内恶性肿瘤 多发病灶 原发肿瘤 临床随诊
  • 简介: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目前报道的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炎,患病率为3.5~7.4/万[1]。病毒性脑炎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及时诊治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仅凭症状及体征很难确诊,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EB病毒 脑脊液常规 病毒性脑膜炎 白细胞计数 腺苷脱氨酶
  • 简介:60岁以上肋骨骨折患者,机体反应能力差,对疼痛感觉迟钝,常患有多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且常有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伤后各类病情可进行性恶化,且由于患者机体反应性差,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复合伤发生率高,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易造成病情延误,甚至出现意外。

  • 标签: 多发性肋骨骨折 机体反应性 感觉迟钝 原发性高血压 进行性恶化 病情延误
  • 简介:目的分析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水平、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护理之后,实验组的DBP、SBP改善效果与常规组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脑卒中复发率相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血压水平和生存质量,预防脑卒中复发,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脑卒中 护理要点 急性期
  • 简介:医师是医疗卫生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本文对山西省医师岗位履职以及福利待遇情况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医师队伍 山西省 福利状况 岗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队伍
  • 简介:目的:观察延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脑卒中即将出院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延续康复护理干预进行康复训练,持续6个月,分别在出院时,干预治疗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6月后2组ADL评分均升高,干预组ADL评分升高更为显著(P﹤0.01),且较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增高(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临床脑卒中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延续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干预
  • 简介:探讨药学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作用。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1~6月出院病例300例作为干预前组,抽取2016年1~6月出院病例300例作为干预后组。对药学干预前后的用药合理性、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经药师对临床治疗进行药学干预后,医嘱不适宜例数较干预前下降71.6%,不适宜医嘱条数下降82.7%;不良反应例数较干预前减少30.3%;患者住院费用也较干预前平均减少1852.23元(13.84%);但药学干预后未对疗效造成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对促进脑梗死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药师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提高医院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上报案例的主动性,防止或减少类似错误的再发生。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按PDCA循环的分析工具,完善医院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的上报程序,树立员工主动上报的观念,并统计分析已发生的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制订改善措施,持续改进。结果医院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的上报例数逐月上升并趋于稳定,医院已发生的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后期有明显改善。结论提高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的上报以及针对性改进措施可明显改善医院用药安全问题。

  • 标签: 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 PDCA循环 改善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清远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处方与住院医嘱的情况,通过处方点评、持续改进和有效干预,提高医院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等间隔方式,分别抽取我院2012—2016年门、急诊处方12654、13865、15632、17364、18105张;每年随机抽取住院医嘱800条,利用统计软件及专业技术人员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抽查的处方进行逐一分析。结果:5年间共抽取门诊处方77620张,住院医嘱4000条。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1.6~2.8种,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3.2%降至15.5%,注射剂使用率由16.5%降至10.5%,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变化不大,处方平均销售金额由137.3元降至110.2元。通过处方点评及持续改进,不合理处方数由2373张(占18.8%)下降至563张(占3.1%);不合理处方主要类型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三类不合理处方中,除超常处方2016年较2015年增加外,其余不合理处方数均逐年降低。住院医嘱中,不合理医嘱类型主要包括适应证不适宜、药品选择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预防用药不适宜,2012—2016年各种不合理医嘱数均明显降低。结论:处方点评工作是提高处方规范性和用药合理性的必要手段,通过加强处方审核与合理用药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药师专业优势,对不合理处方实施有效干预,可持续改进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处方点评 合理用药 干预 持续改进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防范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方法:汇总分析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类型,并结合鱼骨图分析药品调剂差错出现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与结论:分类汇总及鱼骨图分析结果显示,应从药品质量管理、药师管理、差错分享、管理制度改善等方面对药品调剂差错进行防范。

  • 标签: 住院药房 调剂 差错 防范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万古霉素的应用情况,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16年1–12月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信息进行采集,共计纳入95例患者,对其科室分布、病原菌检测、疗效、血药浓度监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例患者科室分布中,以血液科(14.74%)及骨科(13.68%)万古霉素的使用率最高;病原学送检率为78.95%;治疗有效例数为86例(90.53%);监测血药浓度9例(9.47%)。结论:我院万古霉素使用情况基本合理,需加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促进其合理应用。

  • 标签: 万古霉素 合理用药 点评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我院近5年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统计近5年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共计765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ADR种类等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765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种类最高依次是抗感染药、肿瘤用药、营养支持用药和肝脏疾病辅助用药,严重和新的ADR分别是18例和2例,中药注射剂共12种,发生ADR时间短暂,且多见于老年人。结论:老年和女性是发生ADR高危人群,同时应警惕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和奥沙利铂引起的新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