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脑肿瘤干细胞是脑肿瘤的起源细胞,也是脑肿瘤对放化疗产生耐受的根源。脑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目前神经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缺乏特异的表面标记,脑肿瘤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一些分选技术如免疫磁珠法、SP分选和免疫流式分选开始应用于脑肿瘤干细胞分选.本文对这些分选技术进行介绍。

  • 标签: 干细胞 脑肿瘤 分选
  • 简介: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约占儿童脑肿瘤的30%,成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髓母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单纯手术不易完全切除;同时髓母细胞瘤对放化疗多比较敏感,目前标准治疗方案是进行手术,然后接受放疗和化疗。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术后放化疗的方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在保证较好的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副反应。本文对近年来术后放化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治疗
  • 简介:在正常情况下,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各种成份比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不会见到幼稚白细胞,患癌或经化、放疗,可出现造血系各种异常.肿瘤科医务人员、病人和家属都应了解才能正确处理,避免精神、身体和经济上损失.

  • 标签: 诊断 治疗 癌症 白细胞异常
  • 简介:背景与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祖细胞经荧光裸小鼠脑内移植后定居在脉络丛细胞并诱导其上皮细胞癌变的可能性及细胞融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人胶质瘤干细胞SU-3和标记红色荧光染料CM—Dil的鼠脑胶质瘤细胞系C6移植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裸小鼠脑内,用传统病理、分子免疫病理和荧光示踪技术对肿瘤细胞在宿主脑内侵袭对不同部位形成的肿瘤团块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接受尾状核移植的35只鼠和小脑移植的15只鼠全部致瘤.有6只尾状核移植鼠在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见到肿瘤,有5只尾状核移植鼠在第三脑室脉络丛见到肿瘤,有5只小脑移植者在第四脑室脉络丛见到肿瘤。传统病理: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异形十分明显-细胞高度增生,一类是脉络丛结构基本保留,另一类是完全消失。荧光示踪:肿瘤团块中的细胞成分分为源于接种的肿瘤细胞(红色)、源于宿主的细胞(绿色)和两者的融合细胞(黄)。分子病理:肿瘤细胞高表达Nestin、Ki一67、角蛋白和GFAP。结论:根据癌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定居于不同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尤其在脉络丛上形成的能表达相关标志蛋白的脉络丛癌样结构肿块,表明胶质瘤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诱导宿主细胞癌变.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融合实现的,这对进一步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分化走向和与宿主组织重构受定居地微生态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荧光示踪可移植性肿瘤 细胞融合 脉络丛肿瘤 肿瘤微生态环境
  • 简介:目的:建立高转移肝癌细胞株,研究其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征,为靶向人肝癌干细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细胞模型。方法:肝癌细胞系Bel7402接种裸鼠皮下,成瘤后,取小鼠肺部转移灶,通过机械分离法,获取肺部肝转移细胞,体外扩大培养后,再次接种裸鼠。如此反复接种裸鼠,获得稳定肺转移肝癌细胞株Bel7402-V13。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确定Be17402-V13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流式细胞术分析亲本Bel7402和Bel7402-V13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ESA的表达情况,分选Bel7402和Bel7402-V13中ESA+细胞并进行体外生物学特征研究及裸鼠致瘤实验。结果:建立高转移Bel7402-V13细胞株,Bel7402-V13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7d后形成的细胞球体中存在单个PKH26阳性细胞。与Bel7402中ESA+细胞相比,流式分析显示干细胞标志物[3人比例高转移丑<;17402-V13显著提高5.67倍(17.6±0.4¥33.1±1.5)。3(;17402-V13中ESA+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成球率:(94.8±7.5)%vs(52.3±6.9)%,P<0.01],侵袭能力提高1.51倍(397.7±79.4v262.0±40.1,P<0.01),耐药能力也显著增强(IC5。:0.286v0.196,P<0.01),ESA+细胞Bel7402-V13在裸鼠皮下接种2xl02个细胞3月即可致瘤(3/6),而接种2xl02个ESA+细胞Bel7402细胞3月才能致瘤(1/6)。结论:获得高转移肝癌细胞株Be17402-V13,伴随ESA+细胞增加,其体内外功能显著增强,为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细胞模型。

  • 标签: 人肝癌细胞 肿瘤干细胞 靶向治疗 ESA CD90
  • 简介:目的探讨miR-21通过靶向作用自噬相关靶基因5(Atg5)调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自噬的作用机制及其在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方法无义核酸序列NC(NC组)、miR-21模拟物(miR-21mimics组)、miR-21抑制物(miR-21抑制组)分别转染A549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1和Atg5之间的靶向关系。Westernblotting检测LC3B-II、p62和Atg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miR-21mimics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上调,miR-21抑制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下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21显著抑制野生型Atg5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突变型Atg53'-UTR的基因报告质粒与miR-21mimics共转染之后,并未对荧光素酶活性产生影响。NC组LC3B-II蛋白表达量为1.24±0.059,低于miR-21mimics组的1.98±0.077,高于miR-21抑制组的0.52±0.021(P<0.05);NC组p62蛋白表达量为0.62±0.021,高于miR-21mimics组的0.45±0.020,低于miR-21抑制组的0.79±0.031(P<0.05);NC组Atg5蛋白表达量为1.17±0.025,高于miR-21mimics组的0.38±0.014,低于miR-21抑制组的1.40±0.039(P<0.05)。与NC组比较,3-MA处理降低miR-21mimics转染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3-MA处理抑制了miR-21mimics转染诱导的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1靶向Atg5调控NSCLC自噬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MIR-21 自噬 增殖 凋亡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HSCT)治疗复发难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AHSCT治疗后长期随访的TLBL16例,预处理方案主要为BEAM和BEAC。结果1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1例失访。中位随访37个月(12~13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34.5个月。预计中位总生存时间49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53%、32%。初治患者一线治疗有效者,接受AHSCT者预计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08个月,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63%;复发患者挽救治疗后接受AHSCT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2.8个月,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3%、22%。初始治疗未达CR/PR的难治患者,中位生存仅21个月,5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0%和29%。结论AHSCT常规化疗治疗TLBL安全、有效,可提高复发难治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远期生存,延长初治TLB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复发率仍偏高,值得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 简介:目的研究PBK/TOPK下调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增殖及存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PBK/TOPK高表达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GLC-82进行研究,实验分为干扰组和对照组.干扰组采用siRNA对两株细胞中PBK/TOPK的表达进行干扰,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荧光定量PCR检测siRNA对PBK/TOPK表达的影响,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能力.分析PBK/TOPK下调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增殖及存活能力的影响.结果干扰组的PBK/TOP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BK/TOPK下调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增殖及存活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扰组细胞的迁移距离短于对照组,迁移数量少于对照组,OD值和存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K/TOPK下调可明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迁移、增殖及存活能力,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远期生存率.

  • 标签: PBK/TOPK下调 非小细胞肺癌 迁移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2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细胞分类计数计算NLR,将53例NLR<3的患者列为低NLR组;19例NLR≥3的患者列为高NL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高NLR组中浸润深度为T3、T4期患者的比例占89.47%,淋巴结转移中N1、N2、N3的比例占63.16%,远处转移中M1的比例为15.79%;低NLR组中浸润深度为T3、T4期患者的比例占77.36%,淋巴结转移中N1、N2、N3的比例占50.94%,远处转移中M1的比例为7.55%。由此,高NLR组中出现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例数明显高于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和高NLR组的5年生存率(58.49%vs42.11%)及无病生存率(73.58%vs57.89%)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NLR可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胃癌 晚期 NLR 预测价值
  • 简介:儿童脊髓星形细胞瘤的治疗依然为挑战性难题。有明确边界的髓内星形细胞瘤可以获得手术近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预后良好;低级别弥散型的脊髓星形细胞瘤手术以活检明确诊断并为放化疗提供基础为主要目的;问变型或恶性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患者,手术辅以放化疗为治疗选择,预后不佳。本文通过分析作者近年来治疗的儿童脊髓星形细胞瘤患者,再结合文献,谈一些目前国内外儿童脊髓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现状以及体会。

  • 标签: 儿童脊髓肿瘤髓内星形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传统的观念和落后的活体组织学检查手段界定了脑胶质瘤极少在脑内播散和/或种植的学术概念。但尸检结果则提示胶质瘤竟有17%~30%的软脑(脊)膜播散发生率的事实,可有临床表现的播散患者仅1.5%~4.0%,且多数病例愈后较差。本文旨在对这种少见但已清楚认识的特殊类型的星形细胞瘤进行临床过程、治疗体会总结和预后不良的预测。本组的7例患者是1992~2003年的11年间的644例星形细胞患者中所并发的,发生率为1.08%。7例患者中原发肿瘤在一侧半球形成双侧半球播散和/或种植的5例;原发肿瘤在一侧半球形成同侧播散和/或种植的1例,形成对侧半球播散和/或种植的1例。本组病例无小脑和脑干的播散和/或种植。观察本组病例的临床过程有以下特点:(1)均经手术行肿瘤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在复发和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原发肿瘤 种植 脑胶质瘤 活体组织 治疗体会
  • 简介:我科自1990年以来曾收治眼睑部新生物患者9例,经病理检查均诊断为眼睑基底细胞癌,经冷冻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55岁,最大者年龄82岁;右眼睑5例,左眼睑4例,上睑1例,下险8例;病程1~5年。1.2治疗方法局订下将较大肿瘤组织切除部分,使其创面与皮肤平行(较小肿瘤不必切除),根据病变大小,选择浸以液氮的棉签,迅速置于病变部位使其组织变白、结冻,冷冻范围至病变外围2mm的正常组织,经2~3分钟自然复温后,再反复行3~4次。冷冻治疗后1~2天,局部可发生大泡并有渗液,待其自然吸收,约1~2周可干燥、结痂,约3~4周脱痂后可行再次冷冻。一般根据病灶大小冷冻2~3次。

  • 标签: 眼睑基底细胞癌 冷冻疗法 疗效
  • 简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m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H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定位于远离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肝内,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的胆管上皮,或源于Ⅱ级以上肝内胆管上皮,也称为胆管癌之肝内型[1].日本肝癌研究会将IHCc病理特点分为肿块型(mass-forrming)、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infiltrating)、管内生长型(intmductal-growing)和混合型.肿块型最为多见,恶性程度也最高[2].IHCC发生率较肝细胞癌低,但预后却差很多.治疗虽然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效果却不理想,手术切除的范围也存在较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 标签: 癌诊治 细胞癌 肝胆管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30年来多种综合治疗方案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不断提高,手术处理已成为神经母细胞瘤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总结分析神经母细胞瘤外科处理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至2010年间90例在新加坡伊丽莎白医疗中心儿童外科专科接受外科手术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年龄4个月至10岁,平均3.8岁,原发于腹腔71例,原发于胸腔19例。运用一套"有计划而系统性"的肿瘤切除法把包裹血管的肿瘤完全切下。INSS分期:1期5例,2期1例,3期28例,4期56例。结果:平均随访3.3年,总生存率61%,其中1期(100%),2期(100%),3期(82%),4期(46%)。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乳糜腹水,粘连性肠梗阻,肾上腺功能不全等。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系统化疗,结合合适的外科手术,能够显著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且无严重并发症,神经母细胞瘤的外科处理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外科学 血管 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14岁,缘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胀痛,以剑突下为重,不向后背部放散,与呼吸体位无关,伴腹泻,无脓血便,不伴恶心、呕吐,无停止排气排便及发热,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胃肠炎,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上述症状间断不定期发作。3天前症状加重,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而入院。外科情况:腹部饱满,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部可触及10mc×8cm质硬肿物,表面欠光滑,触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查体及各项实验室检验指标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腹部平扫CT)显示:胰头部有一类圆形肿物影,最大层面直径约5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及钙化灶,边缘完整,下部与十二指肠水平段分界不清,胰管轻度扩张,肝、胆、脾未见异常(图1)。术中所见:肿物位于胰头部,表面较光滑,大部区域有包膜,体积10×8×7cm,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肝、胆、脾大小及色泽如常,腹腔无积液及肿大淋巴结。

  • 标签: 胰腺母细胞瘤 病理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23细胞干性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NCI-H23细胞为对象,以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CHIR-99021)和β-cateninsiRNA为干预剂,分别采用噻唑蓝比色法、体外干细胞成球培养、划痕实验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其增殖能力、体外成球能力和迁移能力方面的改变。结果CHIR-99021作用24h后NCI-H23细胞的增殖能力、干细胞成球率均明显提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愈合时间缩短。CHIR-999021干预后的NCI-H23细胞、NCI-H23干细胞中,GSK-3β磷酸化显著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CD133、乙醛脱氢酶1A1、Nanog、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增加。β-cateninsiRNA沉默β-catenin后NCI-H23中CD133、乙醛脱氢酶1A1和Nanog表达减少,干细胞成球率也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NCI-H23细胞干性调节,这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防治有一定价值。

  • 标签: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非小细胞肺癌 干细胞
  • 简介: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D123+、CD11c+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并与28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CD123+DC的绝对数和比值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1c+DC的绝对数和比值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组的B淋巴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的绝对数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普遍发生改变,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数值下降的同时CD11c+DC数值也下降,对其进行检测可为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肺肿瘤 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作为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与多种肿瘤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NLR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尤其与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4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12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分为低NLR组(NLR≤3.98)和高NLR组(NLR>3.98),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参数,并分析低NLR和高NLR对结直肠癌患者尤其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白细胞计数、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腹膜种植、Duke分期、根治切除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低NLR组和术前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8%和17.8%(P<0.05).各种不同根治手术后以及姑息手术后,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P<0.05).NLR>3.98、Duke分期、肝转移、腹膜种植、组织分化程度、根治切除与否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NLR>3.98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术前NLR是结直肠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结直肠肿瘤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