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低剂量电离辐射全身照射后短时间内小鼠海马组织损伤规律,分析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模式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照射组、低剂量组(0.05 Gy)、高剂量组(7 Gy),低、高剂量组分别进行单次60Co γ射线的全身照射;于照射后6 h、1 d、3 d、7 d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HE和尼氏(Niss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形态结构,Tunnel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RT-PCR和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海马区M1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分布规律;在照射后1个月,分别采用水迷宫、旷场、高架十字迷宫以及悬尾试验评估小鼠认知和情绪行为。结果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辐射后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并伴随凋亡现象。60Co γ射线照射后6 h出现急性损伤,1 d、3 d有所缓解,7 d损伤持续存在,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荧光染色结合共聚焦成像分析结果显示,与假照射组相比,7 Gy 60Co γ射线照射后6 h、1 d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下调,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呈上调趋势,而在辐射后3 d和7 d,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出现降低趋势。RT-PCR结果显示,照射组M1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照射后6 h有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促/抗炎因子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行为学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照射后1个月小鼠在行为和情绪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0Co γ射线照射后可导致小鼠出现海马组织损伤,海马内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过表达并呈现不同极化状态。

  • 标签: 60Co γ射线 海马 小胶质细胞 认知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不完全射频消融(RFA)后残留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极化改变及其在残留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实验裸鼠均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技部。将12只雄性裸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不完全RFA组,每组6只,建立肝原位瘤模型。通过小鼠超声监测肿瘤的形成与生长,待肿瘤直径约0.5 cm时行假手术和不完全RFA处理,术后3周处死裸鼠。评估两组中HCC的肺转移情况。免疫荧光试验观察两组肿瘤组织中M2样TAMs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精氨酸酶1(Arg-1)、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假手术组和不完全RFA组肿瘤肺转移率分别为33.3%(2/6)和83.3%(5/6)。不完全RFA组肺转移灶数目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17.0±3.9)个比(7.0±2.0)个,t=2.916,P<0.05]。免疫荧光试验发现不完全RFA组肿瘤组织中M2样TAMs比例较假手术组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完全RFA组肿瘤组织中IL-12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17.21±2.04) μg/L比(31.06±8.48) μg/L和(23.18±3.73) μg/L比(89.24±26.28)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t=4.214,P<0.01)。而IL-10和Arg-1的表达明显增加[(41.90±17.95) μg/L比(37.75±12.70) μg/L和(19.82±4.70) μg/L比(14.65±4.61)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t=2.976,P<0.05)。结论HCC不完全RFA可促进TAMs中M1样向M2样转化,可能在残留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极化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氧胆酸(DCA)对人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PBDM)极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巨噬细胞(PBDM)。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25、50、100、150、200 μmol/L DCA对PBDM细胞活性的影响。将PBDM细胞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加入50、100、150 μmol/L的DC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CD206的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的表达。多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IL-6在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2.67±0.32、4.56±0.21比1.00±0.03,F=243.291,P<0.01),TNF-α在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1.86±0.23、2.70±0.12比1.05±0.23,F=193.384,P<0.01),IL-1β在50、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0.13、13.85±1.01、15.30±1.03比1.03±0.11,F=1 192.321,P<0.01)。实验组IL-10在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0.76±0.13、0.64±0.26比1.03±0.13,F=287.184,P<0.01),实验组CD206在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0.61±0.11比1.02±0.04,F=107.312,P<0.05);PBDM中CD86表达比例在50、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16.50±0.25、20.31±1.04、22.25±0.89比3.37±0.15,F=312.545,P<0.01)。结论DCA可诱导人PBDM向M1型极化

  • 标签: 脱氧胆酸 外周血 巨噬细胞 极化
  • 作者: 周璐璐 王雅菲 陈君 谢克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麻醉科,天津市脑血管病与神经变性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0,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天津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天津 300052 潍坊医学院麻醉学院,重症医学转化研究所,潍坊 261053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核心机制是免疫功能紊乱。巨噬细胞具有极化、自噬、调节炎症反应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是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极化、自噬等生物学行为在脓毒症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巨噬细胞极化、自噬在脓毒症发病机制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调控巨噬细胞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未来脓毒症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脓毒症 巨噬细胞 自噬 极化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25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浸润巨噬细胞的表达,初步分析microRNA125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浸润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心肌损伤组织,分离浸润巨噬细胞,提取RNA。Qrt-PCR方法首先检测巨噬细胞中M1和M2标志分子,评估浸润巨噬细胞的类型。随后检测microRNA125a在浸润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干预microRNA125a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microRNA125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高表达M1标志分子(TNF-α和IL-8),呈现M1型巨噬细胞。同时microRNA125a在此巨噬细胞中也高表达。体外干预巨噬细胞中microRNA125a可以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方向和水平。结论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呈M1型,microRNA125a在此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并促进了其向M1型偏移。

  • 标签: microRNA125a 心肌缺血-再灌注 巨噬细胞
  • 作者: 韦成聪 周志宇 段传志 朱贞洁 赵霞 黄俊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外科,南宁 53000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 广东省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8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新生儿科,南宁 5300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发挥清除病原菌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使用脂多糖/干扰素-γ(lipopolysaccharide/interferon-γ,LPS/IFN-γ)或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24 h后检测miR-155表达水平;将RAW264.7细胞和BMDM分别过表达、抑制miR-155后,检测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转化,以及活性氧、活性氮和细胞因子释放;将miR-155过表达的BMDM进行M1型诱导,取上清培养大肠杆菌不同时间后,检测大肠杆菌菌落形成能力。结果LPS/IFN-γ的添加可以明显促进miR-155在RAW264.7细胞和BMDM中的表达,而IL-4的诱导降低BMDM中miR-155水平;进一步在RAW264.7细胞和BMDM中过表达miR-155后,可促进M1型极化分子转录、抑制M2型极化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反过来,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55后,可以抑制M1型极化而促进M2型极化;同时,过表达miR-155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显著性被促进;过表达miR-155的M1型极化BMDM培养上清明显可以减少大肠杆菌菌落形成数量。结论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其ROS/NO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巨噬细胞清除、杀伤病原菌的过程。

  • 标签: 巨噬细胞 miR-155 极化 杀伤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ESCCAL-1对THP-1细胞源性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细胞株KYSE450分为5组:KYSE450组(正常KYSE450细胞)、shRNA-ESCCAL-1组(感染敲除ESCCAL-1慢病毒)、shRNA-NC组(感染干扰对照慢病毒)、OE-ESCCAL-1组(感染过表达ESCCAL-1慢病毒)和OE-NC组(感染过表达对照慢病毒)。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ESCCAL-1的表达。各组细胞与THP-1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源性巨噬细胞M1极化标志物HLA-DR、iNOS、CD86和M2极化标志物Arg-1、CD163、CD206的表达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THP-1细胞经100 ng/ml佛波酯刺激48 h后,细胞呈贴壁生长,CD11b和CD36表达水平均升高,表明THP-1细胞成功分化为巨噬细胞。THP-1细胞源性巨噬细胞与经不同处理的食管癌KYSE450细胞株共培养24 h后,shRNA-ESCCAL-1组与shRNA-NC组相比、OE-ESCCAL-1组与OE-NC组相比,M1极化标志物HLA-DR、iNOS、CD86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RNA-NC组相比,shRNA-ESCCAL-1组M2极化标志物Arg-1、CD163、CD206表达均下降[8.54±0.29比11.83±0.69,12.0±0.3比24.5±0.8,2.05±0.23比14.54±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4、27.38、19.31,均P<0.01);与OE-NC组相比,OE-ESCCAL-1组M2极化标志物Arg-1、CD163、CD206表达均升高[32.60±1.14比14.20±0.20,43.7±1.5比25.1±1.2,35.8±0.7比13.6±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58、-17.24、-43.98,均P<0.01)。与shRNA-NC组相比,shRNA-ESCCAL-1组干扰素γ表达水平降低[(6.3±1.5)pg/ml比(20.0±2.6)pg/ml,t=7.75,P=0.001];与OE-NC组相比,OE-ESCCAL-1组白细胞介素1RA表达水平升高[(3 167±306)pg/ml比(467±176)pg/ml,t=-13.27,P<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lncRNA ESCCAL-1可以促进巨噬细胞转化为M2表型。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长链非编码RNA 巨噬细胞极化 炎性因子
  • 作者: 李晨曦 龚忠诚 郑佞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腔医学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乌鲁木齐 830054,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Wake Forest Baptist Health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 Im
  • 简介:摘要单核巨噬细胞是一种功能多样、对不同的微环境信号应答表现出不同反应的集群。根据受到的不同刺激,巨噬细胞极化为经典活化型(M1)及替代活化型(M2),是巨噬细胞功能表现的两个极端。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乏氧状态、原癌基因MYC、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等密切参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发生M1-M2型别的转化。其中浸润在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会受肿瘤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影响而表现出M2表型,这些极化巨噬细胞在促进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和破坏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作用显著。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可参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过程。本文综述了来源于多种癌细胞的外泌体,详细讨论了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肿瘤源性外泌体的内容物在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涉及的信号机制。

  • 标签: 肿瘤 外泌体 炎症反应 M1/M2型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对深部组织损伤(DTI)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和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4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每组18只。采用磁铁压迫法在小鼠背部制造DTI,从伤后1 d开始,每隔1 d在创缘皮下注射100 µL生理盐水或相应质量浓度的去铁胺溶液,直至取材;另取6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取3组DTI小鼠,每组6只,于伤后3、7、14 d观察创面变化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于其他组伤后3 d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下同)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14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206和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206、CD11c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及蛋白表达。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DTI对照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伤后3、7、14 d创面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以上实验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50 μmol/L去铁胺组、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孔,于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6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7.7±3.7)%、(21.5±5.0)%,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5.1±2.3)%(P<0.01);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1.1±3.8)%、(57.4±4.4)%,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25.2±3.8)%(P<0.01)。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层次清晰,表皮厚度均一,真皮层可见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伤后7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表皮有残缺,血管和皮肤附属器罕见;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细胞减少,可见少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减轻,血管和皮肤附属器较DTI对照组增多。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2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蛋白表达较20 mg/mL去铁胺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减少(P值均<0.05)。伤后3、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STAT3和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或P<0.01),STAT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伤后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伤后3、7、14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1),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DTI小鼠STAT3/IL-10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表型极化,促进创面愈合。

  • 标签: 伤口愈合 去铁胺 巨噬细胞极化 深部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是否加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大鼠急性肺损伤(ALI)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公司提供的24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普通饲料(N-control)、普通饲料ANP(N-ANP)、高脂饲料(H-control)及高脂饲料ANP组(H-ANP)。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免疫荧光及组化检测肺CD68、CD11c、CD206、Toll样受体4(TLR4)、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IL)-1β及核因子-κB(NF-κB);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肺组织并进行评分。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H-control组TG、TC为(1.00±0.36) U/L、(2.51±0.41) U/L,高于N-control组[(0.53±0.19) U/L、(1.72±0.5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8、-3.062,P<0.05);N-ANP组AMY、LIP为(8 690.00±1 951.35) U/L、(9 650.00±1 810.19) U/L,高于N-control组[(2018.50±382.05) U/L、(90.26±7.0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9.452、18.090,P<0.05);H-ANP组LIP为(39 705.75±1 345.55) U/L,高于N-ANP组(q=59.940,P<0.05)。N-ANP组胰腺、肺评分为(11.40±1.80)分、(6.62±1.06)分,高于N-control组[(0.31±0.29)分、(0.75±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1.950、17.160,P<0.05)。H-ANP组肺评分为(8.19±1.07)分,高于N-ANP组(q=4.017,P<0.05)。N-ANP组肺NF-κB为0.38±0.02,高于N-control组(0.23±0.02),低于H-ANP组(0.48±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1.830、13.030,P<0.05)。N-ANP组肺IL-1β、MPO、CD68+、CD68+/CD11C+、CD68+/TLR4+细胞数目为(43.80±4.29)、(105.81±5.37)、(34.17±3.27)、(13.32±1.83)、(18.43±1.06)个,高于N-control组[(4.93±1.13)、(10.37±1.77)、(20.16±2.42)、(1.54±0.75)、(8.37±1.4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9.530、51.010、15.261、17.952、20.965,P<0.05),低于H-ANP组[(92.58±5.83)、(175.71±8.85)、(41.61±2.56)、(16.92±1.96)、(22.91±2.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6.820、37.100、8.176、8.079、6.467,P<0.05)。N-ANP组肺CD68+/CD206+细胞数目为(20.43±1.30)个,高于N-control组[(11.65±1.51)个]及H-ANP组[(14.83±1.8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6.613、10.682,P<0.05)。结论肥胖可加重ANP时ALI,可能与肥胖促进ANP时肺巨噬细胞TLR4通路活化,导致巨噬细胞向促炎方向极化从而释放更多炎性介质相关。

  • 标签: 肥胖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巨噬细胞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表达与M1、M2型极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巨噬细胞TREM-1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诱导人单核细胞系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予以0(空白对照组)和1 μg/ml 的 Pg-LPS(LPS组)刺激,同期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1 μg/ml的TREM-1抑制剂LP17(LPS+LP17组)或对照肽(LPS+对照肽组),培养24 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PCR,RT-qPCR)检测TREM-1和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标志物(分别为CD86、CD206)及其极化相关细胞因子[分别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mRNA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REM-1、CD86、CD206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及IL-10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24 h后,LPS组巨噬细胞中TREM-1相对 mRNA表达量(1.40±0.14)及蛋白表达量(3.85±0.24)均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1±0.18、1.00±0.05)显著升高(P<0.05),同时M1型极化标志物CD86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为1.42±0.01、1.55±0.07)均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0±0.09、1.00±0.10)显著上调(P<0.01),且M1型极化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加入TREM-1阻断剂LP17后,与LPS组相比,TREM-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6 mRNA(0.96±0.00)和蛋白(1.36±0.02)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TNF-α、IL-1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于M2型极化标志物CD206及极化相关细胞因子IL-10,细胞培养24 h后,CD206 mRNA(0.56±0.05)及蛋白表达(0.25±0.04)均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2±0.25、1.00±0.10)显著下调(P<0.01),IL-10 mRNA较空白对照组表达显著上调(P<0.05),其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LP17组CD206、IL-10 mRNA表达均较LPS组显著下调(P<0.05),CD206、IL-10蛋白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M-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Pg-LPS介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从而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炎作用;尚无证据表明TREM-1是否参与调控Pg-LPS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

  • 标签: 牙周炎 紫单胞菌,龈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巨噬细胞 极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鸢尾素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VILI组(V组)和鸢尾素组(I组)。采用机械通气(潮气量20 ml/kg,通气频率80次/min,吸入氧浓度21%,吸呼比1∶2,呼气末正压为0)4 h方法制备大鼠VILI模型。C组保留自主呼吸4 h;I组于气管插管前30 min尾静脉注射鸢尾素1 μg/kg,其余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机械通气4 h时处死大鼠,取肺组织,HE染色后行肺损伤评分,计算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测定BALF IL-6、TNF-α、IL-10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BAL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和肺泡巨噬细胞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50(p-NF-κB p50)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M1型、M2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及M1/M2比值。结果与C组相比,V组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BALF IL-6、TNF-α和IL-10浓度升高,iNOS和Arg-1、p-NF-κB p65及p-NF-κB p50表达上调,M1型和M2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增多,M1/M2比值升高(P<0.05)。与V组相比,I组肺组织W/D比值、肺损伤评分、BALF IL-6和TNF-α浓度降低,iNOS和p-NF-κB p65表达下调,M1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减少,M1/M2比值降低(P<0.05),BALF IL-10和Arg-1水平、M2型肺泡巨噬细胞百分比、p-NF-κB p5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鸢尾素减轻VILI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肺泡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有关。

  • 标签: 纤连蛋白类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肺泡 细胞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6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皮肤缺损组、皮肤缺损组+生理盐水组、皮肤缺损+Gas6(1 μg)组、皮肤缺损+Gas6(5 μg)组和皮肤缺损+Gas6(10 μg)组,每组16只,其中10只用来观察各组小鼠皮肤创面愈合情况,剩余6只于造模后第5天分离创面组织巨噬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10水平,RT-PCR检测精氨酸酶-1(Arg-1)、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记物CD197和M2型标记物CD163、F4/80的表达,HE染色检测皮肤创面病理改变,Masson染色分析创面肉芽组织及胶原沉积情况。结果皮肤缺损造模后第3天伤口表面开始结痂。Gas6治疗组伤口面积小于PBS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PBS组。与正常组相比,皮肤缺损组小鼠第5天巨噬细胞CD197的比例升高明显(P=0.0049)、CD163和F4/80双阳性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86)、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13)、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14)、iNOS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08)、Arg-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21)、组织炎症浸润加重。与PBS对照组相比,Gas6治疗组CD197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0)、CD163和F4/80双阳性比例明显升高(P=0.000)、IL-6水平明显降低(P=0.000)、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03)、iNOS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018)、Arg-1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01)、组织炎性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结论Gas6可促使皮肤缺损小鼠巨噬细胞由M1向M2转化,加快缺损皮肤创面愈合。

  • 标签: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 巨噬细胞 极化 皮肤缺损 创面修复 炎症 病理损伤 胶原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DQ通过调控P2X7受体在肝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人肝癌组织中分离出巨噬细胞,经过不同处理后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巨噬细胞中Lnc-DQ的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中P2X7、CD206和肝精氨酸酶(Arg)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巨噬细胞过表达Lnc-DQ后,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和Arg蛋白显著增多(t=0.548,F=0.013,P值均<0.05)。过表达对照组培养基上清中IL-6、TNF-α的浓度分别为(9.68±1.17)和(3.46±0.24) mg/L,过表达组细胞分泌IL-6、TNF-α的浓度分别为(11.05±2.68)和(1.31±0.11) mg/L,过表达组分泌IL-6的量显著增高,TNF-α含量则显著降低(t=0.713,F=0.339, P值均<0.05)。过表达Lnc-DQ组巨噬细胞P2X7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t=0.029,F=0.014,P值均<0.05)。CCK-8检测结果也证实,过表达Lnc-DQ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结论巨噬细胞中Lnc-DQ的上调,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抗炎因子,促进静息态的巨噬细胞的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2X7受体,促进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来实现。

  • 标签: 肝癌 P2X7受体 Lnc-DQ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ANP大鼠炎症反应及腹腔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ANP组,低(0.5×106个细胞)、中(1×106个细胞)、高剂量(2×106个细胞)BMSCs治疗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入5%牛黄胆酸钠1 ml/kg的方法制备ANP模型。BMSCs在制膜后1 h内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取大鼠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取外周血检测淀粉酶、TNF-α、IL-1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通过腹腔灌洗从灌洗液中获取巨噬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巨噬细胞TNF-α、iNOS 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1(F4/80+CCR2+)型和M2(F4/80+CD163+)型巨噬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较ANP组明显减轻。ANP组大鼠胰腺组织内出现较多的iNOS、Arg1阳性巨噬细胞,而对照组及各治疗组无或仅有少量阳性细胞。3个治疗组中,中剂量BMSCs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ANP组大鼠比较,除血淀粉酶外,中剂量治疗组血TNF-α[(99.5±11.8)ng/L比(185.5±27.5)ng/L]、IL-1β[(24.1±3.7)ng/L比(128.5±66.1)ng/L]、MPO[(643.8±98.4)ng/L比(2131.9±261.4)ng/L]水平,腹腔巨噬细胞TNF-α(2.16±0.98比6.53±3.45)、iNOS(2.32±1.88比7.37±2.98)mRNA表达量,巨噬细胞M1型与M2型比值(1.53±0.10比2.02±0.31)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NP组和3个治疗组的上述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静脉注射同种异体BMSCs可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降低腹腔巨噬细胞M1型与M2型比值,减轻ANP大鼠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巨噬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极化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进而发挥对胰腺癌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an02)分为3组:单纯细胞组:Pan02单独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共培养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外泌体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加入外泌体。随后检测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CA199的含量、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共培养细胞加入外泌体后,M1型活化标志物iNOS(6.5±2.1比13.6±4.2,P<0.05),CD68(4.5±1.6比15.3±4.9,P<0.05)表达增高,而M2型活化标志物Arginase(11.4±3.2比4.3±1.4,P<0.05),CD206(7.9±2.6比3.1±0.9,P<0.05))表达降低;同时,加入外泌体后,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10.9±3.4比4.6±1.5,P<0.05),CA199(21.6±7.3比8.2±2.9,P<0.05)表达下降,癌细胞侵袭力(103.4±34.5比54.6±19.1,P<0.05)及迁移能力(104.6±34.9比59.3±19.8,P<0.05)减弱,而凋亡率增高(3.26%比24.3%,P<0.05)。结论BMSC分泌的外泌体可抑制TAM向M2表型转化,并诱导其向M1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达到抑癌的作用。

  • 标签: 胰腺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Chlamydia muridarum, Cm)呼吸道感染对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1/M2极化的影响。方法经鼻腔给予C57BL/6小鼠1×103包涵体形成单位(inclusion-forming units, IFU)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F4/80+总巨噬细胞及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CD206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中iNOS、CD206、CCL2 mRNA表达。结果Cm呼吸道感染诱导小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加,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第3天F4/80+巨噬细胞显著增加,并且持续到第7天;Cm感染后,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86、MHCⅡ及M1型巨噬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表达增加,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206逐渐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M1型巨噬细胞活化指标iNOS在感染后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Cm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导巨噬细胞在肺组织大量浸润,且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

  • 标签: 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 巨噬细胞 极化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已成为乳腺癌进展的重要参与者。微小RNA(miRNA)可调控转录后基因表达而改变TAM功能,影响其极化分型及转化,最终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了解miRNA在TAM极化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诊断思路与临床治疗策略。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微环境 巨噬细胞 微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