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总的发病率为0.77%,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不断增加。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使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倍增高[1]。目前,基层医院对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为药物治疗,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提高心房颤动的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入院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漏服、停药等遵医行为差的情况,

  • 标签: 评估式电话回访 基层医院 心房颤动 遵医行为
  • 简介:房间隔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不少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在房间隔部位完成的,如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封堵术、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封堵术等。尽管目前房间隔部位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高,但临床仍面临诸多难点,现提出一些热点问题与思考

  • 标签: 介入治疗 间隔部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焦点 卵圆孔未闭
  • 简介:气候变化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脑血管病。河北省满城县地处河北省中部,保定市西部,为半山区农业县,其中山区面积占45%,总人口37.5万。满城县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干旱类型区,四季分明,最低气温为-16.9℃。满城县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地区,

  • 标签: 气候变化 脑出血患者 县医院 脑血管病 高发地区 河北省
  • 简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eardiacresvnchronizationtherapy,CRT)在高达40%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疗效甚微,这可能与左室不同步的病因、严重程度、心肌瘢痕组织的数量和部位以及左室电极的置人部位有关。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和合理地放置起搏电极,一直是心衰治疗的难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影像学技术 三维 起搏电极 心力衰竭 瘢痕组织
  • 简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河南省首批老年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省唯一老年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省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老年病科前身是干部病房,成立于1955年,老一辈专家魏太星教授于1982年在原干部病房基础上成立了老年病科,2008年8月升级为老年医学部。

  • 标签: 老年医学 老年病科 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 重点科室 干部病房
  • 简介:自KarlPearson于1904年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研究的相关系数进行合并以来[1,2],Meta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Meta分析已成为循证决策的良好依据[3]。Meta分析的结果为循证决策提供了重要证据,Meta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学也随着需求而不断发展。

  • 标签: META分析方法 Pearson 循证决策 KARL 相关系数 医学领域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某三甲专科医院心内科代表性病种(心律失常、冠心病)的无效入院及无效住院日比率,探讨发生原因及降低无效入院和无效住院日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个病种1182份病案,利用AEP入院和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标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2个病种入院无效率为7.11%,住院日无效率为18.41%。发生无效入院的主要原因是低水平诊疗;发生无效住院日的主要原因为超常规续观、出院不及时、等待手术、等待检查。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是否进行介入治疗、住院天数、住院日是否为休息日、住院日所处诊疗阶段对无效住院日发生与否有显著影响。结论通过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医院内部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缩短候检及出检时间;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完善内部不良事件报告和预警机制,可有效减少无效住院日的发生。

  • 标签: 病种 入院及住院日适宜性评价 无效入院 无效住院日 影响因素
  • 简介:《心脑血管病防治》: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及时规范的诊治至关重要。为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胸痛中心的建立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措施。但有些人误将胸痛简单理解为心绞痛,于是也将胸痛中心的建设简单等同于院内心脏急救的绿色通道的建设。方教授,这种观念对吗?方唯一教授:这种观念肯定不对!胸痛是指颈与胸廓下缘之间疼痛,疼痛性质可呈多种。

  • 标签: 胸痛中心 胸科医院 救治水平 非创伤性 上海 急性
  • 简介: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哈医大二院心脏病治疗及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心血管整体化医疗模式。

  • 标签: 心血管病医院 哈医大二院 医疗模式 心脏病
  • 简介: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病因,也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2002年高血压人数就已经达到1.6亿人,而据统计最近已经接近2亿。面对高血压患者如此庞大的数据,高血压药控率仅为6.1%,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尚未达标,控制高血压也成了燃眉之急。今天,我们采访了广西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主任刘唐威教授,让他来为我们讲述一下毗邻广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在的高血压状况是怎样的,以及广大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注意些什么。

  • 标签: 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 生活规律 坚持用药 降血压 高血压患者
  • 简介:目的评估2006、2011年中国东部城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的应用变化情况,并探讨影响其使用的因素。方法基于"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AMI研究"所收集的2006年和2011年东部城市具有代表性的AMI患者的临床信息,评估住院早期(入院24h内)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4548份AMI病历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4岁,女性患者占31.8%。2006-2011年,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使用率从58.1%增加到86.8%(P〈0.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吸烟患者(OR=1.51,95%CI:1.22-1.86,P〈0.0001);相对入院时未合并胸部不适患者,入院有胸部不适的患者更易接受氯吡格雷早期治疗(OR=2.12,95%CI:1.66-2.71,P〈0.0001);院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OR=6.47,95%CI:3.24-12.92,P〈0.0001)患者氯吡格雷使用率高于未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结论过去6年间,我国东部城市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得到显著改善,但其应用率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仍存在进一步改善空间。

  • 标签: 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医疗质量 东部城市
  • 简介:尽管目前对脑缺血所致的细胞损伤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临床上仍缺乏确实有效的药物用以治疗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死亡。近年的研究表明,多种器官,包括大脑短时间暴露于某种亚致死量的损伤因素后,机体会启动内在相应的耐受机制,从而使这些器官对后续或之前发生的缺血起保护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缺血耐受(ischemictolerance,IT)[1-2]。对脑IT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机体潜在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药物研发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转化医学研究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新的评估表对血液透析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评估等级,以便能合理安排护士,指导护士给予相应护理,确保患者的透析质量与安全。方法2015年1月至12月242例患者透析次数共计38680人次,结合血净病房现实情况制定评分表格,每次每位患者透析前进行评估,并填写在血液透析单上,根据评估等级护士长分配相应的护士进行护理并给予指导。结果这种评分表更能真实地反映透析当日患者的病情,更能反映护士的工作强度及工作量,同时护士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论本文所提出的评估表能够为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所负责患者的情况更好地服务,有利于护士长合理安排护士所看护患者的人数,确保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血液透析 患者评估表 应用
  • 简介: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往多基于危险因素及是否已经发生冠心病、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约半数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于表面健康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升高者¨。,如何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指已有客观的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相应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atherosclerosis)。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临床症状 前期病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