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要求行胆管支架植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联合组(n=53)g0单纯组(n=45),联合组患者采取^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单纯组患者仅接受胆管支架植入。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前及胆道支架植入术后7d、30d和90d总胆红素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再次发生胆道梗阻情况;分别于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前、胆道支架植入术后7d,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100%,联合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30d和90d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联合组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升高,而单纯组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术后7d日寸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联合组中2例(3.8%)再次发生胆道梗阻,显著低于单纯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O.6个月,显著长于单纯组(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支架腔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可缓解胆道梗阻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少胆道梗阻的再次发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恶性梗阻性黄疸 ^125I粒子 胆道支架 腔内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谈中晚期肺癌疾病采用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将 2016年 4月至 2018年 5月本院接收的 73例中晚期肺癌病患随机分成观察组( 37例)与对照组( 36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单纯使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 125I粒子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化疗 2次及化疗 4次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及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然而观察组指标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肿瘤病灶直径均较治疗前缩小,但观察组缩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采用粒子联合化疗治疗的方法,可显著提高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 化疗 中晚期肺癌
  • 简介:目的探讨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机制。方法2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5例复查满2个月者25例,满6个月者15例,满8个月者5例,满10个月者2例,满18个月者1例。随访中发现3例患者分别在粒子植入术后8、10、18个月肿瘤复发,存活期均超过200天;复发部位多位于粒子分布稀疏区。其他未按时来复查者情况不详。结论粒子分布不均匀所致照射剂量相对不足、生存时间延长后放射性粒子逐渐失去活性以及未能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是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两个主要原因。

  • 标签: 肺肿瘤 复发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谈中晚期肺癌疾病采用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将 2016年 4月至 2018年 5月本院接收的 73例中晚期肺癌病患随机分成观察组( 37例)与对照组( 36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单纯使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 125I粒子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化疗 2次及化疗 4次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及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然而观察组指标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肿瘤病灶直径均较治疗前缩小,但观察组缩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采用粒子联合化疗治疗的方法,可显著提高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 化疗 中晚期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20例,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性TAC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给予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进行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显著.关键词TACE;125I粒子植入;肝癌;门脉癌栓;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60-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中^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对27例脑胶质瘤患者切除肿瘤后将术前计划好的125I粒子直接植入瘤壁组织内。结果全部患者未发生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存6个月25例,1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生存12个月22例,3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例星形细胞瘤Ⅲ级复发;生存24个月19例,15例无复发,均行外放射治疗,4例复发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再次手术发生脑疝而死亡,1例仍生存。结论手术中^125I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局部控制率高,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胶质瘤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125I粒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 2014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医院收治的 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 ( 3D-TPS)进行恶性肿瘤三维立体重建,计算所需 125I总活度及数目, CT引导下植入 125I, 2个月后评价近期客观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ADL)评分、 Karnofsky 功能状态 (KPS)评分以及美国疼痛协会癌痛 (APS-POQ)分级,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 2年,记录 1年和 2年生存率。结果 59例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两个月后总缓解率为 7% , 1年生存率为 62.7% , 2年生存率为 42.4%。患者癌痛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治疗后 ADL评分和 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各类肿瘤患者均出现一定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明显缓解。结论 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晚期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良好,能显著降低癌痛,提高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且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背景:针对肿瘤破坏导致的椎体骨折,进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单纯的放疗作用微小。近年来125I放射粒子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发或继发肿瘤并取得良好效果。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症状。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前均有顽固性背痛,CT提示有椎体骨质破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功能障碍指数来评估治疗后临床症状转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病椎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d、1个月及6个月。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24h疼痛缓解,无神经损伤及压迫症状。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变化与治疗后24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水泥向椎间隙、前纵韧带下渗漏各2例无临床症状。提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能迅速缓解肿瘤所致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少,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水泥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125I 脊柱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骨折实施伽玛型髓内钉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骨科6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实施观察,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30,伽玛型髓内钉植入)和钢板组(n=30,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分析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钢板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钢板组(P<0.05)。结论股骨粗隆骨折实施伽玛型髓内钉植入治疗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效果好。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伽玛型髓内钉植入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出现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术前均采用TPS制定治疗计划,计算出布源的粒子数量和剂量。术后立即行CT扫描观察粒子布源情况和并发症。植入0.8~0.9mci活动的^125I放射性粒子,粒子数15~60颗/例,术后第2、4、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并全部行胸部CT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125I粒子植入治疗,无1例死亡,成功率为100%;41例患者中,有38例肺门区肿块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有效率为92.7%,其中36例患者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失,有效率为87.8%。10例患者分别出现气胸和少量咯血,并发症出现率为24.4%,其中大量气胸(肺组织压迫〉30%并出现呼吸困难者)2例,占4.9%,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数天后气体消失,其余患者未特殊处理,症状数天内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手术安全、并发症少,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明显缓解或消除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CT 经皮肺穿刺 ^125I放射性粒子 近期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滑膜充质干细胞(SMSC)的可行性及标记前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后的兔膝关节SMSC加入不同浓度的SPIO标记液在37℃二氧化碳培养箱孵育,24h后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并比较标记前后SMSC的细胞活性及细胞增殖能力情况。结果SPIO标记后SMSC经普鲁士蓝染色细胞质内可见蓝染颗粒,细胞标记率均达95%以上,且随着标记浓度的增高,细胞质蓝染铁颗粒增多,颜色加深。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质及吞饮小泡内可见大量高电子致密度颗粒,呈阳性。在标记液浓度为(12.5~50)μg/ml时,标记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与细胞活力与标记前比较无明显差别;当标记液浓度为100μg/ml以上时,细胞增殖能力与细胞活力受到抑制。结论根据初步研究,一定浓度范围的SPIO标记兔SMSC是安全可行的,为解决SMSC在关节内的示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性纳米颗粒 滑膜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植骨融合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L3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组织+植骨组切除L3前1/3组织,终板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组织后,游离的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脊柱 腰椎 椎间盘 椎间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肿瘤均经病理证实的17例椎体转移瘤,并长期服用止痛药产生耐药或止痛效果不佳的患者资料。17例患者总共侵犯19节椎体,1~2节/例,分别累及颈椎1节、胸椎12节、腰椎6节。所有病例均在CT引导下采用18G脊柱针穿刺进行125I粒子植入,并采用脊柱针联合13G骨活检针完成PVP治疗。结果:成功完成17例患者治疗,植入粒子数目为5~15颗/节,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节。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4.1%;术后2个月CT随访,无椎体出现塌陷压缩,有效率为100%;其中12例患者局部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为70.6%。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在缓解疼痛(特别针对止痛药耐药或止痛效果不佳的患者)、防止椎体塌陷及控制局部肿瘤发展方面近期疗效肯定。该技术明显减少晚期肿瘤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其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转移瘤 椎体 CT 125I粒子植入 骨水泥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织植入对人肝癌细胞裸鼠HepG2移植瘤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20个人肝癌细胞HepG2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18.5MBq、29.6MBq、37.0MBq的^125I粒子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采用经皮肿瘤组织直接植入的方式分别将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各治疗组小鼠的瘤体内,每只小鼠瘤体内植入1粒^125I粒子。至治疗第28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周围广泛纤维化;对照组肿瘤细胞丰富,呈增殖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中Bax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cl-2、Bax阳性率及Bcl-2/Bax比值在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及各治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植入治疗可通过下调Bcl-2/Bax的比值促进裸鼠HepG2肝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 标签: 碘放射性同位素 肝肿瘤 凋亡 免疫组化 模型 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颅内胶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1例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性颅内胶质瘤患者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粒子活度为0.4-0.6mCi,间距为0.5cm,共植入粒子10-3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剂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结果: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1、3和6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48.4%、67.7%和80.6%。全组中位生存期16个月,其中1-2级胶质瘤中位生存期26个月,3-4级胶质瘤中位生存期11个月;全组1年生存率为67.7%(21/31),其中1-2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83.3%(15/18),3-4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46.2%(6/13)。并发症包括针道少量出血4例,局部脑坏死5例。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和疗效肯定等优点。

  • 标签: []碘125粒子 CT引导 复发性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引导下实体脏器粒子植入治疗对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及肿瘤体积大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收治的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28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并进行CT引导下实体脏器125I粒子植入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月,回顾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肿瘤体积大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病情进展2(7.14%)例,病情稳定2(7.14%)例,部分缓解20(71.43%)例,完全缓解4(14.29%)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患者治疗前肿瘤体积较大,经过粒子植入治疗后3月、6月其体积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肿瘤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均未见粒子迁移和肝脏、肾脏以及肺脏等实质性脏器放射性疾病,但出现术后疼痛总疼痛发生率为32.14%;2(7.14%)例患者在术后CT扫查中可见病灶周围有微小出血灶,1(3.57%)例患者出现咯血症状。结论恩度联合使用对脑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颅内压水平,缩小肿瘤直径,对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粒子植入治疗 实质性脏器 恶性肿瘤
  • 简介:人骨髓组织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造血系统和基质细胞系统。造血系统包括CD34阳性的前体干细胞和能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祖细胞。而基质细胞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后者具有多样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韧带、脂肪、软骨和肌肉。将MSCs植入宿主动物体内可形成含有成骨细胞、脂肪和软骨细胞的骨组织。由于MSCs易于分离、体外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非常适于组织工程学的应用,尤其在骨组织重建的临床研究中很有前途,下面就MSCs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多向分化潜能 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MSCS
  • 简介:背景:虽然椎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CAGE 组织学评价 取出 临床 融合器 腰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