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地理环境是历史的舞台,人类历史的进程在不同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必然有所不同。作为东北亚的一部分,中国东北地区仿佛是架设在沟通中国内地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一座桥梁。它西与蒙古草原、北与西伯利亚冻土高原接壤,东临大海,与千岛群岛和北美大陆隔海相望。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地区地理环境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在整个东北亚地域中看似封闭,实际上却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处于地缘媒介的核心位置,在文化的传播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 标签: 东北亚 民族 文化圈
  • 简介:在中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铸就了民族的身体,而西部民族的身体经验又通过体育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传统融入民族生存环境当中,成为生存必需的活动形式。体育是西部民族获得身体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身体张扬、释放和表达的最为直接和生动的形态就是体育和舞蹈。由于具有竞争和游戏的性质,相对于舞蹈,体育让身体的意义体现得更为充分。在体育的维度中,西部民族的身体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社会关系的。身体通过体育表现出来的,是多元生活需求的极大满足,可以不断地充实自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坚守初始状态的体育发展的轨辙。西部民族的身体史,就是体育史和社会生活史。

  • 标签: 西部民族 传统体育 身体 经验 意义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威胁。要想促进国内民族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促进民族影视文化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影视艺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发展民族传统影视文化以及民族影视的国际化做了相应的探讨。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民族文化 影视艺术
  • 简介: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窗口,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差异的宗教信仰、异同的民族文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愈加复杂。另外,国际利益的冲突、反华势力的渗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迥异、政治冷漠与政治激进的影响以及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与破坏而引发各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提升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培育各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体化路径。即在承认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整合民族政治意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边疆民族地区 民族认同 公共危机事件 规避机制
  • 简介: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许多华人姓氏的发祥地。继王氏、郭氏在山西寻根之后,遍布海内外各地的傅姓人士,也纷纷到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拜谒他们开宗立姓的始祖——商代贤相傅说(音yue)。

  • 标签: 中华民族文化 山西省 发祥地 平陆县 运城市
  • 简介:谚语是人类珍贵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农业谚语是人类农业智慧的具体表现。壮、泰语农业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耕技术和农耕习俗,折射了两个民族农耕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利用农业谚语解读壮泰民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及其内涵,是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

  • 标签: 农业谚语 壮泰民族 农耕文化 农耕技术 农耕习俗
  • 简介:民族关键符号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核心表征、重要载体,民族关键符号具有独到的社会文化功能,它能集中展现民族形象、体认民族识别、强化民族认同、影响民族关系。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关键符号,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能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的独特个案,为此提供一个成功的经验案例。

  • 标签: 民族关键符号 民族团结进步 湖南维吾尔族
  • 简介:民族艺术的弘扬与继承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明发展程度以及文化传承程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以及发展传承已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继承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承载接受传播的过程,继承艺术应当是接受、承载、发展、传播的过程,重中之重是发展,这也是一个文化能够传播且经久不衰的重要的必经过程,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当积极应对.艺术传承有着其本质的规律性,符合其发展规律才能让民族艺术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且每个时代的发展必然要结合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民族气质.

  • 标签: 民族艺术 外来文化 传承 发展
  • 简介: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其民族认同的架构历程具有国家引导和推行、民间知识精英积极筹划、各种社会力量蜂拥而至、民众成为参与主体的特点。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民族认同的重构进程呈现出伊斯兰化、突厥语化、游牧传统化和爱国主义倾向。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自阿拉木图迁至阿斯塔纳以后,政府逐渐开始强化以哈萨克斯坦人为核心的国家引导性质的民族认同体系,逐步走向多元文化相依并存、多种价值认知交叉并用、多种认同身份凝为一体的建构模式。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民族认同 架构历程
  • 简介:贵州民族民间童谣是多元族群共生的贵州民族民间“原生活态儿童文学”形式之一,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民间百姓(特别是孩童)的口耳相传和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以及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贵州各民族孩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生的贵州原生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及其文化蕴涵,是建立贵州本土儿童文学史新观念的起点之一。

  • 标签: 贵州 民间童谣 活态 儿童文学
  • 简介:自20世纪初完成近代化的转型以来,中国民族史学从搭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框架体系到学科领域的拓展及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中国民族史学能否在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研究范式,能否在研究领域拓展之中寻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值得思考与关注。

  • 标签: 百余年 民族史学 发展态势 基本走向
  • 简介:鼓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在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铜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龙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领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这种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该地区藏汉文化的交融,这种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 标签: 巴郎鼓 藏鼓 莎姆舞
  • 简介:回族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经堂语+汉语。“经堂语+汉语”作为回族语言的基本结构,是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回族先民原语言的消失与转化,以及对汉语的接受与改造而形成的,具有二元一体性。回族语言的形成,既反映了回族原语言与汉语一体性结合的事实,也反映了回族与中国社会的一体性融合及自我意识的重新表达。

  • 标签: 原语言 经堂语 汉语 民族意识
  • 简介:本文以许寿裳为中心,重点考察他渡台以及主持台湾省编译馆工作时和“二二八事变”以后,对台湾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演变。文章指出,许寿裳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应陈仪之邀前往台湾本身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许寿裳对台湾的文化重建有自己的理解,他把台湾的文化建设与振兴民族国家的理想抱负联系起来。他主持编译馆工作期间,既强调要向台湾同胞输送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提出要发挥台湾的文化优势,为促进国家学术文化进步服务。“二二八事变”后,许寿裳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提出“台湾需要一个新的五四运动”。这是根据“二二八事变”的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目标是要彻底清除日本殖民统治的余毒。许寿裳在台湾进行文化建设的前后思想变化,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复杂历程。

  • 标签: 许寿裳 台湾光复初期 民族文化重建
  • 简介: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出身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而政治认同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青海 少数民族大学生 政治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设特色专业,加快图书馆特色化文献资源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特色化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还有着很多问题,如馆藏文献资料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特色化文献资源库建设滞后等,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本文试阐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化文献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 标签: 民族地区 高校图书馆 文献资源建设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共在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对于"国家统一"目标和模式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之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中共仍然没有放弃二大以来确定的以"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为基础建立"联邦制"共和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另一方面,中共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统一"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弊端,因此在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等方面,开始逐步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的理念和概念,开始明确提出并日益强化"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和概念并付诸实践——当然,此一时期中共"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和概念还是被置于"复合制"之国家结构、国家形式——"联邦制"的大框架内,有其自身不可解的逻辑矛盾。但是,也正是基于此一"两难"因而难以"两全"之"困境",中共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突破和创新,为中共在其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夕,彻底摒弃"联邦制"之"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而全面代之以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风格和气派,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特色的"单一制"共和国之"国家统一"目标和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内驱力。

  • 标签: 中共 国家统一 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 联邦制与单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