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舞蹈艺术,它是以肢体动作为艺术语言,运动中的舞姿、造型为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它不能像数学和语文一样通过文字或方程式的形式,在图文中学习、认知和体现,模仿是舞蹈教学主要的认知手段。在舞蹈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模仿能力上有高、低、强、弱的不同,好的学生,能快速地达到教学要求,可是一些弱的学生却反复多遍仍然达不到要求,学习效率底。针对此类问题,在元认知还没被心理学家重视与发现以前,对于这类操作性的认知知识,教师通过经验与教学原理简单的认为只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 标签: 舞蹈教学 元认知 模仿能力 学习效率 舞蹈艺术 艺术语言
  • 作者: 王文华李启斌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2期
  • 机构:汉剧,作为湖北的古老戏曲剧种,现已由武汉市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荆州从事汉剧艺术的艺人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汉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省曾有汉剧院团23个,在原荆州地区就有7个(沙市、荆州、天门、沔阳、监利、荆门(沙洋)、公安),可谓“汉剧之乡”。而今全省只剩下武汉汉剧院一家,抢救汉剧文化遗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演员在完成角色塑造的过程中,由于剧中情节和人物在演员心中太过熟悉,所以往往就忽略了角色在规定情境中应该有的真实感受和认知能力。演员应感受规定情境所给的一切信息,将角色的感受、欲求、思想、心理活动准确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上,才能塑造一个丰满、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

  • 标签: 真实 感受 认知 思想
  • 简介:视唱练耳在我国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性角色。然而,中国传统民歌视唱教学大多仅停留在将孤立的要素训练作为教学主干内容的层面,始终没有上升到对完整音乐要素槊构下形成的音乐作品风格的理性认知层面,以实现由理性读谱指导视唱实践的高级目标。民歌视唱应警惕教学本质的偏离现象,以准确的音乐要素表达为基础,以民歌理性风格认知为高级目标,选编优秀教材,通过各种风格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祝唱曲目、改编曲日和准确的表现形式,实现风韵交错的民歌视唱演绎,实现民歌视唱教学本质的回归。

  • 标签: 民歌视唱教学 音乐风格 特色语汇 本质回归
  • 简介:本文由《哈姆莱特》文本中的“无”,引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混合理论。吉尔斯·福柯尼耶和马克·特纳的概念混合理论,补充并解决了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提出了在心理空间对各种信息进行混合,解构了“无”的传统概念,再现了从“物”到“无”的思维认知过程,对自愿终止怀疑这一传统的戏剧理论发起了挑战,消除了戏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差别。当“无”站上舞台时,“有”和“无”的界线从此变得模糊。

  • 标签: 《哈姆莱特》 认知科学 概念混合理论
  • 简介:视唱练耳学科是音乐学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视唱练耳能力是每个音乐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本文对新世纪以来2000—2012年期间有关视唱练耳教材、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杭理与分析,力图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找出研究规律,希望能够对更多的学习者有所启示,对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有所裨益。

  • 标签: 视唱练耳 听觉训练 基本乐科 solfege
  • 简介:[按:美国纽约杂志《戏剧评论》举行笔谈研讨会,总题如上,共分七个问题。被邀请笔谈者为:黄佐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陈颙(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范逸松(上海戏剧学院形体教师)赖盛昌(台北艺术研究院戏剧系主任)钟德民(台北艺术研究院戏剧教授、导演)钟金发(香港表演艺术学院教务长)雍念生(香港表演艺术团艺术总监)郭宝昆(新加坡表演实验中心负责人)张渝(纽约泛亚剧院艺术总监)1992年十二月底在纽约出版。原稿英文,由作者自译成中文。发表时原稿有删节。

  • 标签: 艺术剧院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评论 戏剧系 张渝 传统戏剧
  • 简介:《相信表演:认知视野中的戏剧具身》是洛克特尼茨将认知科学运用于戏剧研究的新成果。她认为,理性往往导致怀疑,而通过具身的直觉和领悟容易建立起信任。她还指出,戏剧表演和欣赏需要借助身体,虽然常常涉及离奇的情节,但容易建立起信任感。她列举了四部典型的戏剧展开讨论:莎士比亚以《冬天的故事》对抗怀疑主义,斯托帕德用《滑稽模仿》挑战相对主义,韦坦贝克把《为了我们的家园》作为对付冷漠和不信任的手段,考夫曼将《33个变奏》视为超越死亡之绝望的杰作。

  • 标签: 具身 信任 戏剧
  • 简介:1960年上海戏剧工作在三面紅旗的光辉照耀下,在百花齐放、百家爭鳴和推陈出新的方針指导下,創作与演出呈現一片繁荣景象。学术探討和戏剧評論也較之往年有了更为活跃的开展。据不完全的統計,1960年全年发表在上海各报刊的戏剧評論、研究等文章約共820余篇。文章內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戏剧評論約有500余篇,对一年来各剧种新上演的剧目,大都作了評論。对某些比較优秀的剧目,象話剧《枯木逢春》、《英雄小八路》、《悲壮的頌歌》、《钢人铁马》,沪剧《鸿毛飞上天》,京剧《晴空迅雷》、《唐賽儿》,越剧《金山战鼓》,評彈《青春之歌》,舞剧《小刀会》,滑稽剧《满园春色》,甬剧《高尚的人》等都有数篇到十数篇評

  • 标签: 金山战鼓 《青春之歌》 陈白露 百家 剧协 新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