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距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延期手术治疗Pilon骨折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荆门市中医医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9例。两组均使用延期手术治疗Pilon骨折。对照组使用传统护理,研究组使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评价指标、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价。结果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负重锻炼长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总体健康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评价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延期手术治疗Pilon骨折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护理较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Pilon骨折 延期手术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骨质疏松性骨折2年内是再骨折的高风险时期,更是骨折二级预防的关键窗口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骨折的时间间隔及骨折部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再骨折发生,因此传统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再骨折风险评估,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已有初步报道。随着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综合管理策略在再骨折管理中行之有效,可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确诊率、治疗率和药物依从性,降低再骨折风险。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不同模式的FLS项目,部分国家及地区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管理缺陷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再骨折风险仍然迫在眉睫。通过系统性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的最新现状、影响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开展多学科协助的FLS以及重视早期、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三个方面梳理再骨折的防治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典孟氏骨折的定义是尺骨骨折伴上尺桡关节脱位,如合并桡骨头脱位,即肱桡关节后脱位时,称为孟氏骨折。而对于不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者,不应笼统称为孟氏骨折,可称为经尺骨近端骨折脱位。对于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孟氏骨折,临床相对少见,其冠突骨折通常粉碎,上尺桡关节遭到破坏,环状韧带及骨间膜损伤,治疗时在恢复骨性结构及处理外侧韧带复合体,还须关注与处理上尺桡关节的稳定,预后疗效不确定。而经尺骨近端骨折脱位临床相对多见,其冠突骨折块通常完整,环状韧带及骨间膜完好,在治疗上以恢复骨性结构为主,同时处理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预后效果好。通过解剖基础、影像学特征、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鉴别和区分孟氏骨折与经尺骨近端骨折脱位。

  • 标签:
  • 简介:AbstractPurpose: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echnical points of a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 were conduc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Before the surgery, the patients were fully relieved of swelling and pain, and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posteromedial approach exposed the posterior and medial fracture block of the distal tibia. 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of external malleolus, 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to combine a lateral incision and protect tendons and vascular nerves by a retractor, and then perform a fracture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ostopera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algesia, detumescence, anticoag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ore were recorded at regular follow-up after surgery. A t-test was us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eoperative and final AOFAS score.Results:There were 7 male and 13 female (n = 20) included in the study, aged 22 to 88 years (average age 54.2 years). The injury mechanisms were falling from a height (n = 7), traffic accident (n = 6), walking injury (n = 2) and heavy injury (n = 5).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duration was 12—24 months (mean 16.95 months). The AOFAS score of the 20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The preoperative AOFAS score was 38.90 ± 3.91, and the final AOFAS score was 80.55 ± 4.20, (p < 0.001). The mean final visual analogue scores at rest, active and weight-bearing walking were 0.30, 0.85 and 1.70, respectively. One patient reported poor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and required a return to hospital for debridement and anti-infection treatment.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Klammer III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s, the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can fully expose the fracture block and the collapsed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achieve goo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limited injury of the tendon and vascular nerves, and have a better prognosis.

  • 标签: Posterior pilon fracture Klammer III type Modified posteromedial approach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临床上存在分歧,本文系统回顾了骨盆骨折尿道损伤方面的文献,总结了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骨盆骨折发生时,球膜连接部尿道受到剪切力而发生部分损伤或断裂。对于可疑骨盆骨折尿道损伤的男性患者应首选逆行尿道造影检查,女性患者可以通过尿道镜来鉴别尿道损伤与阴道损伤。同时超声、CT和MRI可帮助鉴别是否存在其他器官损伤。尿道损伤的治疗包括耻骨上膀胱造瘘、一期尿道吻合术、尿道会师术和延迟尿道成形术等。

  • 标签: 骨折 骨盆骨 尿道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内侧入路治疗距骨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骨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距骨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距骨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 标签: 距骨 跗三角骨 骨折 Mimics软件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髋臼双柱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占髋臼骨折的20%,是髋臼骨折中最复杂的骨折类型之一。大部分髋臼双柱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因骨折块的类型多样,对柱的处理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髋臼双柱骨折柱损伤的显露及内固定方式进行概述,总结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及螺钉、钢板固定等在后柱骨折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应用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盆腔放疗是大部分盆腔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盆腔功能不全性骨折(PIF)是盆腔放疗的远期并发症。本篇综述对骨盆功能不全性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成骨细胞被抑制有关,危险因素有老年、绝经状态、缺乏激素替代治疗、高分娩次数、吸烟史、低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糖尿病、高剂量率腔内近距离治疗(HDR-ICBT)以及高放疗剂量等,目前尚无有效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PIF一旦延迟诊断或误诊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盆腔肿瘤 放射治疗 盆腔功能不全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自主研发的髋臼后壁柱一体化解剖钢板治疗后壁和(或)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和2019年1月采用髋臼后壁柱一体化钢板治疗21例髋臼后壁和(或)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8岁。按照AO/OTA后壁骨折分型:简单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9例,伴有关节面压缩的后壁骨折6例;其中单纯后壁骨折16例,后壁伴有骨折5例。术前将每例患者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并3D打印出骨盆患侧和健侧镜像三维模型,模拟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处理髋臼后方骨折,复位满意使用髋臼后壁柱一体化解剖钢板固定。采用Matta的X线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中复位成功后置入钢板时间为15~30 min,平均20 min;手术开始至结束时间为90~30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500 ml,平均700 m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等级均为一类,无一例发生感染、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个月。Matta的X线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16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2例;复位满意率为90.5%(19/21)。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tta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分别为(13.0±2.2)分(范围9~16分)、(15.8±2.4)分(范围10~18分)、(17.0±1.8)分(范围13~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8,P<0.001)。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5.7%(18/21)。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给予静脉滴注和口服神经营养药物治疗6个月后,神经症状缓解;术后1年,2例出现关节炎相关疼痛症状,口服止疼药对症治疗。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柱一体化解剖钢板可用于治疗髋臼后壁和(或)骨折,术后疗效满意,功能恢复。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与比较未调整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及调整的FRAX在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于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 730例,采用FRAX中国模式计算参与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及电话访谈收集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髋部骨折事件。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评估FRAX和调整的FRAX在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价值,利用Cox回归模型来研究糖尿病相关因素与髋部骨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中位随访10年期间,39例(2.3%)参与者经历过髋部骨折。未调整FRAX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0,但校准能力较差[校准χ2为75.78, P<0.001;校准比(观察/预测)为3.97(95%CI 2.76~5.17)],调整的FRAX校准能力无明显改善。经校正(未调整或调整FRAX计算出的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病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胰岛素使用、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与髋部骨折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论FRAX工具严重低估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骨折风险,而调整的FRAX未能消除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相关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显著低估。

  • 标签: 骨折风险预测工具 糖尿病,2型 髋部骨折 风险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间接复位、经皮前后螺钉和直接复位、前螺钉两种方式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后踝骨折空心螺钉固定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后螺钉组(26例)和前螺钉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螺钉位置不良的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前后螺钉组螺钉位置不良发生率为23.08% (6/26),明显高于前螺钉组的3.85%(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1,P=0.020);而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率、创伤性关节炎、骨不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前后螺钉组的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和美国骨科足踝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均低于前螺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MAS:前后螺钉组为(80.70±8.16)分、前螺钉组为(75.23±9.33)分,t=2.240,P=0.029;AOFAS:前后螺钉组为(80.57±7.25)分、前螺钉组为(75.38±10.19)分,t=2.110,P=0.039]。结论间接复位、经皮前后螺钉治疗后踝骨折具有较高的螺钉位置不良发生率,对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直接复位、前螺钉固定的方法能显著减少螺钉位置不良发生率,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

  • 标签: 后踝骨折 间接复位 螺钉位置不良 踝关节功能
  • 作者: 崔建 燕宪亮 胡书群 姚爱明 朱锋辉 姚君伟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221004;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在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骨折愈合加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用于观察性研究(观察组)的大鼠分为4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Sham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TF组)、脑外伤组(T组)、股骨骨折组(F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用于干预性研究(干预组)的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骨折+溶剂组(Fb组)、骨折+IGF-1组(Fm组)、脑外伤合并骨折+溶剂组(TF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IGF-1受体抑制剂组(TFi组)。采用Feeney法和截骨法建立脑外伤和股骨骨折模型。观察组于造模4、7、14、21、28 d和42 d收集血清,并用ELISA法测量血清IGF-1浓度;干预组于造模按照分组分别给予IGF-1、IGF-1受体抑制剂或溶剂(每天1次,连续14 d);TF组、F组及干预组大鼠在造模21 d和42 d行股骨骨折影像学检查并评分,在造模21 d行骨痂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算骨痂成骨细胞百分比。结果与Sham组和F组比较,造模4、7 d和14 d, TF组和T组IGF-1浓度升高(P<0.05 )。与造模21 d比较,各组大鼠造模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均升高(P<0.05)。TF组造模21、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高于F组(P< 0.05)。Fm组、TFb组和TFi组造模21、42 d股骨骨折影像学评分均高于Fb组(P<0.05)。TF组造模21 d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的百分比高于F组(P<0.05)。Fm组、TFb组、TFi组造模21 d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的百分比高于Fb组(P<0.05 )。结论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早期(14 d内)大鼠血清IGF-1含量明显升高,脑外伤和骨折局部注射IGF-1都可以加速骨折愈合,脑外伤合并骨折骨折愈合加速并不完全依赖IGF-1。

  • 标签: 脑外伤 股骨 骨折 愈合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骨盆不完全骨折(PIF)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放疗骨盆晚期损伤事件,它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且易与骨转移瘤混淆。本文就PIF的潜在发病机制、一般特点、危险因素、诊断与治疗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盆腔肿瘤,恶性 不完全骨折 放射疗法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5例累及外踝后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岁;踝关节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外旋型Ⅲ度9例,旋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合并踝关节脱位6例。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全部为Ⅰ型骨折。均采用改良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外踝后踝。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21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无术后粘连、深部感染,无长屈肌腱挛缩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结论改良外侧入路可以同一切口解决后踝及外踝骨折,避免剥离长屈肌起点,减少了长屈肌术后粘连,值得推广。

  • 标签: 骨折 踝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柱+外侧柱1例,柱+内侧柱4例,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胫骨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 反漂浮体位 骨折固定术 三柱分型 后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2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332例首次发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出现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行视力检测(正常或视力损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行为疏忽测试量表、烤盘任务量表、简易状况检查量表(MMSE)、BL运动评估量表(B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走测试量表(TUG)、停止行走时间量表(SWWT)对患者进行评估。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使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来判断髋部骨折危险因素的精确性。结果33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2年内发生髋部骨折16例,发生率为33‰/年(95% CI:15‰/年~50‰/年),骨折组及非骨折组2年死亡率分别为44%(95%CI:25%~60%),48%(95%CI:42%~54%)(χ2=0.036,P=0.724)。骨折组平均存活2.72年(95% CI:1.45~2.79),非骨折组平均存活2.21年(95% CI:1.48~2.34)。骨折组既往骨折史(χ2=16.780、P=0.041)、视力受损(χ2=11.210、P=0.027)、MMSE评分低(U=14.220、P=0.031)、TUG≥15 s(χ2=18.560、P=0.000)高于非骨折组,骨折组SWWT阳性比例低于非骨折组(χ2=20.340、P=0.000)。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TUG及SWWT阴性预测值高于阳性预测值,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SWWT特异性高于敏感性,而TUG敏感性高于特异性。结论老年人脑卒中髋部骨折常见,骨折常在白天自家中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时发生;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运动能力受损是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应依据相关因素采取预防跌倒措施;测试量表中,TUG能更好地识别髋部骨折高风险的患者。

  • 标签: 卒中 髋骨折 意外跌倒
  • 简介:情志护理全称为中医情志护理,通常也叫中医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或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1]。近年,人类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心理护理愈发受到重视。而中医情志(心理)护理紧跟时代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情志护理;老年髋部骨折;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ARIF)治疗距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距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RIF组(15例,采用踝关节后内侧+外侧入路ARIF)和切开复位(ORIF)组(27例,采用后内侧跟腱旁入路完成ORIF)。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RIF组患者的出血量[(32.0±11.5) mL]、住院时间[(5.3±1.8) d]、骨折愈合时间[(4.6±1.0)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3/15)]显著少于ORIF组[(80.0±15.2) mL、(8.4±2.4) d、(6.3±2.2)个月、29.6%(8/27)],但AR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4.0±8.9) min]显著多于ORIF组[(62.9±5.1)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ARIF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0±13.0)分]显著高于ORIF组[(72.3±1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ARIF技术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能改善踝关节-后足功能,是微创治疗距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距骨 骨折 关节镜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