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腓骨骨折线治疗Pilon骨折,并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腓骨骨折线治疗26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8~69岁,平均42.2岁;坠落伤10例、摔伤9例、交通损伤7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合并腓骨骨折。俞光荣分型为Ⅰ型11例,Ⅱ型8例,Ⅲ型7例。AGH分型为Ⅰ型10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撑开腓骨骨折线方法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3例,复位可3例,解剖复位率为88%(23/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分,其中优17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26/26)。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骨折线治疗Pilon骨折能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后踝骨折间隙,能直视下复位和固定,解剖复位率高,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下肢1科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8岁,以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踝关节CT平扫+二维+三位重建检查,其中实验组12例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折模型,通过模型制定精准的手术策略,待手术时机成熟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X线、CT等相关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规划和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4±12) min,(72±8) ml;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21) min,(132±14) 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70、14.320,P<0.05)。实验组术后功能效果:踇长屈肌力评分(43±13)分,踝关节ROM评分(46±10)分,踝-后足(AOFAS)评分(90±8)分;观察组术后功能效果:踇长屈肌力评分(22±9)分,踝关节ROM评分(24±7)分,AOFAS评分(76±7)分,两组患者术后踇长屈肌力、踝关节ROM、踝-后足(AOF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0、21.260、19.320,P<0.05)。结论在术前3D打印技术辅助下,根据骨折类型通过后内侧或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可明显缩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提高复位固定质量及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踇长屈肌及周围软组织粘连,3D打印技术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与精准化,疗效良好。

  • 标签: 3D打印技术 后Pilon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lon骨折中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CT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pilon骨折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年龄20~68岁,平均42岁;男17例,女14例;左侧13例,右侧18例。统计患者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并测量其骨折线的轴向角度、受累面积、骨折块高度、矢状位角度等形态学参数。结果在31例患者中均检测到存在累及腓切迹的外侧骨折块,在后pilon骨折块中的发生率为100%。累及胫骨腓切迹骨折块的骨折线偏于冠状位,骨折线轴向角度为20.25°±9.48°,累及下胫腓联合的骨折块面积占整个胫骨远端关节面面积的比例为15.78%±6.75%,骨折块高度为(36.59±10.70)mm,骨折线矢状位角度为18.37°±5.45°。结论所有pilon骨折均存在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外侧骨折块,关节面骨折块累及的关节面面积较小,骨折线通常位于冠状面。该结果可以为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下胫腓联合
  • 简介:摘要髋关节Pilon骨折和踝关节Pilon骨折具有相同的受力机制。髋关节Pilon骨折是指轴向暴力撞击髋臼顶部负重区形成的骨折。该类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通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本文对髋关节Pilon的受伤机制、生物力学特点、分型及治疗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髋关节 Pilon骨折 骨折分型 生物力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胫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内侧胫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pilon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年至2019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季节、致伤原因、Rüedi-Allgöwer分型、AO分型等特征。结果共收集234例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男179例,女55例,男女比为3.3:l。男性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31.3%,56/179),女性为51~60岁(25.5%,14/55)。其中农民(43.2%,101/234)、居住地农村(70.9%,166/234)及春季发病(32.9%,77/234)占比较高。高空坠落伤(41.0%,96/234)及高能量损伤(61.5%,144/234)占比最高。Rüedi-Allgöwer分型:Ⅰ型23例(9.8%),Ⅱ型90例(38.5%),Ⅲ型121例(51.7%)。高发类型:男性为Ⅲ型(58.1%,104/179)、女性为Ⅱ型(16.4%,9/55)。AO分型:43B型131例(56.0%),43C型103例(44.0%);女性43B型占比(67.3%,37/55)较男性高(52.5%,94/179)。43B型骨折中43B3型骨折(43.5%,57/131)、43B3.3型(75.4%,43/57)居多,43C型骨折中43C3(74.8%,77/103)、43C3.3型(51.9%,40/77)骨折居多。2016至2019年胫骨pilon骨折分别为44例、55例、65例、70例。结论近四年胫骨pilon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态势,春季多发,农民及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居多,高发年龄为41~50岁,Rüedi-Allgöwer分型的Ⅲ型及AO分型的B型为骨折高发类型。

  • 标签: 流行病学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pilon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MR)在复杂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Rüedi-Allgöwer Ⅲ型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两组:MR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39.2±15.1)岁;在跟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基础上,采用MR技术辅助医患沟通、术前规划、手术指导及康复锻炼。对照组1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3.7±9.6)岁;单纯采用经典的跟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医患沟通有效性、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复位程度、并发症和术后1年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MR组患者手术知情程度调查问卷分数[(77.8±19.2)分]高于对照组[(50.0±3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MR组患者透视次数[(7.3±2.6)次]低于对照组[(9.5±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8.3±14.4) min、(110.4±20.4) min]、出血量[(118.9±36.5) mL、(128.8±35.2)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P=0.527)。MR组中解剖复位8例,复位可1例;对照组中解剖复位4例,复位可8例,复位差1例;MR组的解剖复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MR组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例。对照组中伤口延迟愈合2例,浅表软组织感染1例,骨不连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2例。术后1年MR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8±9.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3±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但两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的优良情况(优6例,良1例,一般2例;优6例,良2例,一般4例,差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结论MR能够提高复杂pilon骨折医患沟通的效率、降低术中透视次数、改善复位的质量及踝关节功能,但未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失血量。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混合现实 效率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骨外科住院治疗的复杂Pilon骨折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5%(23/26),较对照组的65.4%(17/23)高(χ2=3.900,P=0.048)。研究组的手术时长(t=-3.770,P<0.001)、骨折愈合时间(t=-2.206,P=0.032)和住院时间(t=-9.542,P<0.001)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t=-20.226,P<0.001)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4%(4/23),较对照组的42.3%(11/23)低(χ2=4.591,P=0.032)。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逐渐升高,VAS疼痛评分逐渐下降(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踝关节功能评分(t=2.340,P=0.023)较对照组高,但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8,P=0.782)。末次随访时,研究组踝关节功能评分(t=2.760,P=0.008)较对照组高,VAS评分(t=-3.633,P<0.001)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Pilon骨折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恢复效果更好。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成像,三维 计算机辅助设计 3D打印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内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本课题组收治的61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序贯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65岁;骨折OTA分型:C1型4例,C2型8例,C3型14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19例。内固定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9~64岁;骨折OTA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16例;闭合性损伤21例,开放性损伤14例。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结果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序贯组和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5.4%(4/26)和17.1%(6/35)]、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7.4±4.3)个月和(6.5±3.2)个月]、骨不连发生率[7.7%(2/26)和8.6%(3/35)]、AOFAS的踝-后足评分[(71.7±29.4)分和(74.4±19.5)分]和SF-36(83.1±9.9和83.8±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较健侧踝关节减少的活动度(34.6°±7.2°)显著大于内固定组(2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年(26.0°±11.1°和21.8°±1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外固定分期序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内外固定分期序贯治疗可能更适应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 pilon骨折 序贯治疗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在低能量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骨折骨折的防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仅少数患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暴露在极高的再骨折风险中;另外医务人员对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防治的临床管理归属(包括随访)问题认识不清,防治策略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10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防治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指初次骨折,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第3穿支 Pilon骨折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足踝锻炼器锻炼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8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按照康复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术后分阶段开展康复功能训练,n=42)和研究组(开展系统化足踝锻炼器锻炼,n=42)。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6.6±4.8)岁(20~55岁)。研究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36.4±4.5)岁(21~5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3.7±0.3)周、骨折愈合时间(9.1±0.8)周、完全负重时间(6.5±0.9)周均短于对照组[(4.1±0.5)、(10.9±1.2)、(7.2±1.1)周],研究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9%(39/42)高于对照组的73.8%(31/42)。研究组术后物质、心理、社会、躯体等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1/42)低于对照组10.9%(8/42),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同术式下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开展系统化足踝锻炼器锻炼,可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并提升生活质量,且同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标签: 生活质量 踝关节功能 锻炼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乳酸血症与髋部骨折并发症、住院时间、死亡风险的关系及乳酸对髋部骨折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 004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记录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乳酸值,根据住院期间乳酸平均值是否高于2 mmol/L将患者分为高乳酸血症组与对照组。比较高乳酸血症组与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30 d及1年病死率,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得出乳酸预测髋部术后30 d及术后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院时乳酸水平(1.84±0.84)mmol/L,术后第1天(1.89±0.77)mmol/L,术后第3天(1.79±0.78)mmol/L,术后第5天(1.75±0.72)mmol/L。住院期间乳酸平均值高于2 mmol/L的患者272例,发生率为27.1%(272/1 004)。高乳酸血症组272例,男90例,女182例;年龄(80.54±8.2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68例,股骨颈骨折104例;对照组732例,男239例,女493例;年龄(79.82±8.0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416例,股骨颈骨折316例。高乳酸血症组术后30天(12.5%,34/272)、1年(29.4%,80/272)病死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期病死率[1.2%(9/732)和10.8%(79/7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48,51.581;均P<0.001)。高乳酸血症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7%(78/272),显著高于对照组(22.3%,163/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5,P=0.035)。高乳酸血症组患者住院时间[(13.95±9.02)d]长于对照组[(12.53±7.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5,P=0.036)。乳酸水平可以预测髋部骨折术后30 d死亡风险(P<0.001),预测的截断值为2.25 mmol/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1、0.820,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P<0.001)。结论髋部骨折高乳酸血症发生率高,高乳酸血症患者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30 d和1年死亡风险高,可以使用乳酸水平(2.25 mmol/L)来预测髋部骨折术后30 d死亡风险。

  • 标签: 老年人 骨折 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14.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血胸,其中330例为血胸组,119例为非血胸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身高、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和高血脂]、致伤原因、影像学结果[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及胸内合并伤(气胸、肺挫伤、纵隔气肿和心肌挫伤)]、胸腔置管、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血型、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和尿酮体)、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时间(TT)]、创伤评分[胸壁损伤评分(C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及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与肋骨骨折引发血胸的相关性,筛查显著相关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肋骨骨折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预测血胸的价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结果两组性别、职业、体重、身高、糖尿病、COPD、高血脂、受伤至入院时间、血压、心率、血小板、尿蛋白、尿酮体、TCHO、HDL-C、TBIL、ALT、CRE、HbA1C、P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胸组Hb、Hct、TG、LDL-C、TT值较非血胸组显著降低,而年龄、肋骨骨折数、白细胞、AST、FIB、D-D、创伤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血胸组(P<0.05)。血胸组高血压、致伤原因、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尿隐血与非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肺挫伤、心肌挫伤、胸腔置管、白细胞、尿隐血、BUN、FIB、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及住院时间与肋骨骨折引发血胸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肋骨骨折部位(中胸部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与肋骨骨折引发血胸显著相关(P<0.05)。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的ROC曲线显示,BUN、CIS、ISS和NIS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7(95%CI 0.529~0.645)、0.824(95%CI 0.779~0.870)、0.789(95%CI 0.739~0.840)和0.876(95%CI 0.835~0.917)(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5.0 mmol/L、2.5分、15分和21.5分。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包括中胸部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外侧段和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是肋骨骨折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BUN>5.0 mmol/L和创伤评分(CIS>2.5分、ISS>15分和NISS>21.5分)具有显著的预测肋骨骨折引发血胸的价值。

  • 标签: 肋骨骨折 血胸 危险因素 创伤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吸烟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戒烟与否与发生骨不连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就诊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病例资料。纳入标准为采用髓内钉治疗的男性单侧股骨干骨折、吸烟者的吸烟史≥5年;排除标准为开放性骨折、长期卧床、严重骨质疏松症、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感染性骨不连。根据患者吸烟、戒烟情况,将受伤前无吸烟史的患者纳入为非吸烟组、受伤戒烟的患者纳入为戒烟组、受伤未戒烟的患者纳入为未戒烟组。记录3组患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进行卡方检验,了解3组患者骨不连发生情况的差异;并对骨折达到临床愈合的中位时间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估及比较。结果非吸烟组有12.5%(4例)、戒烟组有20.4%(11例)、未戒烟组有52.9%(9例)出现骨不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5,P<0.05),成对比较提示未戒烟组的骨不连发生情况明显高于非吸烟组(χ2=9.315,P<0.0167)、及戒烟组(χ2=6.779,P<0.0167)。3组患者骨折达到骨折临床愈合的中位时间估计值分别为15.1周[95%置信区间(14.9,15.3)周]、22.0周[95%置信区间(21.7,22.4)周]和51.1周,3组患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长期吸烟的股骨干骨折患者伤及时戒烟能减少骨不连发生,但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未吸烟患者稍有延长。

  • 标签: 戒烟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折愈合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