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在古典文学领域,《诗经》学是第一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完成转型的著作。在众多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中,最为古老的《诗经》能够捷足先登,主要是其本身天然具备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真实性,二是艺术审美发生论,即劳动创造美基础上的个体本能情感活动,三是唯物史观。因为《诗经》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此三方面的天然共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诗经》学便迅速接受其影响,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模式和解诗体系,影响深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诗经》学 20世纪早期
  • 简介:根据中央及相关上级主管组织的要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多年来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思想政治育人主渠道作用,实行“一个先行(教师先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并行(管理和研究并行)、三个引擎(学科、团队、课程建设)、四轮驱动(案例、专题、研讨、实践四种教学形式)”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简称“一二三四教学管理模式”。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学管理模式 实践探索 师范学院 西学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中国发展道路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的客观存在性。但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动态性,又决定了我们要用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待中国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概念化为'中国模式'。因此,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及不断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模式才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发展模式

  • 标签: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 价值判断
  • 简介:资本主义在欧洲出现以来,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历程。在这500年间,资本主义一直处于不断演变和扩展的过程之中。这种变动过程一方面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内在价值和基本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另一方面体现为资本主义不断被具体化,被拥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模式 全球化时代 第三条道路 东亚模式 美国模式
  • 简介:主要由于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理论的原初语境的限制,以及与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伴随的知识理性主义的主导,长期以来,生产力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根源性问题被遗忘和遮蔽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原始文化从劳动中产生并与劳动结合,起着独特且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功能,是从自然生产力向人类劳动生产力转变和跃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从而开辟了人类劳动生产力的道路,为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文化,就不能体现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特有的劳动生产力。对此,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博大视野推进生产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生产力 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哲学 原始文化
  • 简介:不同学者对权力研究的视角会有所不同,如尼采把权力意志作为未来的科学,罗素专注于权力的形态转换,福柯着力于受操控的权力微观领域等,而关于马克思的权力视角,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许多学者都自然归之于资源、经济领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权力理论研究,但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以析出一条权力理论的模式路线:以权力的可交换性为起点,以权力不平等的内在化为过程,以权力的不平等改造为手段,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权力不平等内在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类商品属性理论、场理论、结构形成理论三种理论模式

  • 标签: 权力理论模式 可交换性 权力交易 不平等性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性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性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
  • 简介:斯大林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在列宁病重和逝世之后,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达31年之久。他毕生成就了两大功劳——建成社会主义和战胜德国法西斯。同时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争议极大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

  • 标签: 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 人类历史 领导人 法西斯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历经60余年的发展,其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客观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对象性改造向主体性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改造模式和主体性教育模式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辨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对象性改造向主体性教育转变的理论缘由,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对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新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 对象性改造 主体性教育 模式转变
  • 简介: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交往困境、人生困境和学业困境,为落实"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确保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应该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化为"硬性支持"和"软性支持",构建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系统,确保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 标签: 以人为本 高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 简介:“政治认同”是相对于“政治不认同”的概念,涉及“包含”和“排斥”两个方面,包括“归属性”和“赞同性”认同两个层面。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傅鹰、叶笃正、黄昆、葛庭燧、赵忠尧、程开甲、朱光亚、谢希德、梁思礼、吴文俊、李薰、师昌绪、吴冠中和吴良镛等为代表的约2290位海外留学生放弃西方国家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服务,对中华民族、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高度的认同感,形成了“接续重构式”政治认同模式

  • 标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政治认同 留学生群体 归国 海外留学生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中发展完善的。在这个时期,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都已经成熟,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历史关系已经和盘托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也已经日渐清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 标签: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 简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知识模式出发,推动着从认识论美学向建构论美学转型。这种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则体现为对反映论美学模式的批判与超越,重新确立了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的真理性意义,这对丰富和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 标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反映论 美学
  • 简介:民主是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政治目标和政治价值,是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毛泽东、邓小平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目标的不同,他们对民主的内涵、民主的目的、民主的实现途径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形成了民主观的两种不同理论模式。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思想,对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邓小平 民主观 理论模式
  • 简介:在邓小平的著述和谈话中,“模式”和“特色”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这不是偶然的或无谓的。正是在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历程和类型进行了宏观考察与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社会发展思路,继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最终形成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科学理解,这里凝结着邓小平对现代化问题的全新构想.它们与“三个面向”的精神旨向一起.构成其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 现代化建设
  • 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来看,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本地化;是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来看,重庆经济建设以民生共富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民主高效为导向,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社会建设以平安和谐为导向。生态建设以森林低碳为导向。它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案例和示范。

  • 标签: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中国化 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庆经验与模式
  • 简介: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辩证实践规律为实质的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和谐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在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实践模式。一方面,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即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现阶段目标的和谐社会,是不断向惟一全球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历史实践趋近的和谐社会,从而也最终是不断向马克思所推论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发展的和谐社会。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谐社会模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
  • 简介:一、系统地考察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意义分析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于共同富裕问题十分重视,他提出和创建了科学的共同富裕理论,并且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今天,我们之所以强调应当系统地探析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及其实践,这是因为:

  • 标签: 共同富裕理论 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 社会主义 系统 共富
  • 简介: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是广东肩负的神圣使命,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走出危机谋求发展成为广东进行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践的重要契机。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实践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如以调整结构为抓手,积极实施推进"双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实践为我们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本经验。

  • 标签: 科学发展 实践 基本经验
  • 简介:毛泽东主张对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必须废止注入式教学,倡导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在教学对象上,他坚决反对学生划分等级、划分性别,认为享有优先教育权的对象是工农及其子女;在学习方式上,他推崇自学并强调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在考试方式上,他抨击搞突然袭击、出偏题怪题的考试,倡导灵活的考试方式;在教材、课程与学制上,他主张增加教材的地方性色彩,要求减少课程数量,主张缩短学制。

  • 标签: 毛泽东 教学改革 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