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磁微粒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梅毒抗体结果。方法:以检验科梅毒抗体检测标本1000份为观察对象,CMIA进行标本筛查,观察梅毒抗体阳性者年龄与性别等分布情况,并观察不同定量区间检测结果。结果: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在性别分布方面以女性居高,在年龄分布方面>60岁较高;试剂生产厂家提供灰区范围0.7-4.0间,此区间内梅毒抗体与TPPA符合率为90.00%。结论:CMIA检测梅毒抗体操作简单,且精准度较高,对于阳性患者给予TPPA复检可进一步提升准确性。

  • 标签: 梅毒抗体 磁微粒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不溶微粒指的是静脉注射药品中无法溶于水的微小颗粒,其具有流动性能,通常粒径的大小控制在2至50μm 范围内,其含有钙、硅扥多种元机微粒,或者含有纤维、炭黑、玻稍屑、芽泡、结晶体等,通常在药品生产和储存以及运输以及临床运用中产生的现象,如若这些不溶性微粒被注入到人体中就会给人们带来健康危害,因此需要考虑采取光阻法这种技术予以解决。

  • 标签: 不溶性微粒 光阻法 药品检验
  • 简介:美国赖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他们发现,生产碳纳米管时在碳中添加少量的硼,能够获得固态、海绵状且可重复使用的亲油块状物质,它具有极强的吸油能力,有望用于水面漏油的清理。

  • 标签: 可重复使用 碳纳米管 吸油能力 物质 亲油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简介:以纤维素纳米晶(CNC)为骨架、聚乙二醇(PEG)为功能性侧链、无毒的草酸为偶联剂,采用了一种绿色的合成方法制备出生物可降解的纤维素纳米晶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CNC-g-PEG),然后通过静电纺丝成功制备出了平均直径约为910nm的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表现出了优异的固-固相变行为,其相变焓最大可达88.2J/g,结果表明,该纳米纤维能够作为潜在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

  • 标签: 纤维素纳米晶 聚乙二醇 表面接枝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固-固相变
  • 简介: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柯院士研究组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 标签: 纳米金属材料 中科院院士 层状结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开发 《SCIENCE》
  • 简介:摘要:利用纳米技术在食品领域中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提出—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将纳米材料应用于乳制品的生产中,通过对乳品的改性,提高其稳定性,从而改善其在加工过程中的缺陷;同时,也为新型复合膜的制备提供参考依据。由于纳米技术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使其在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还可用于生物医学的诸多领域,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相关工程中的应用,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技术 食品科学 实际应用
  • 简介:摘要: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前途的一项新技术,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科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述了纳米技术的特点,并对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旨在探讨食品纳米技术与纳米食品在食品科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食品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接着,详细探讨了纳米材料在食品加工、储存和包装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讨论了纳米食品在提高食品品质、改善口感和创新食品产品方面的潜力。最后,展望了食品纳米技术与纳米食品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食品纳米技术 纳米食品 食品科学工程 应用研究 食品加工
  • 简介:家蚕微粒子病在四川蔓延和扩散,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发表了无数见解和意见,从技术上讲仍然是杜绝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个途径,,针对这两个传染途径我省也相应地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诸如蚕种成品检疫,桑叶全程消毒,搞好原蚕基地建设工作,要把这些工作坚持下去,笔者从本场的生产情况及近几年的教训中深深体会到当前防除微粒子病的主攻方向应是如何认真贯彻落实省丝绸公司及省蚕种公司有关蚕种质量管理的一系列文件,采取综防措施,加强企业

  • 标签: 微粒子病 胚种传染 蚕种质量 综防措施 蚕种公司 原蚕
  • 简介:摘要微粒(MPs)在细胞凋亡或活化过程中被诱导产生。最初微粒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生物功能的无活性细胞产物。然而,通过细胞类型和诱导机制,可知微粒的分子组成和功能。与健康者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具有不同分子组成、类型、功能的微粒显著增加。微粒也能形成免疫复合物放大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

  • 标签: 微粒 系统性红斑狼疮 调节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微粒皮移植术是一种用1%~2%的自体皮覆盖30%的烧伤面积,从而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术。烧伤面积〉70%且Ⅲ度烧伤患者自体供皮区少、需皮量大,临床治疗困难,切痂微粒皮移植手术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术中电动取皮刀及碎皮机的使用,也大大缩短了手术和创面暴露的时间。为探索此类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护理方法,本文回顾我院2005年3月-2008年5月实施的大面积Ⅲ度烧伤切痂微粒皮移植术4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微粒皮移植术 烧伤面积 Ⅲ度烧伤 大面积深度烧伤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综述大鼠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CYP450活性研究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肝微粒体CYP450进行介绍,并总结和归纳中药在CYP450酶活性研究方法的应用。结果CYP450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CO吹泡法,化学显色法,体外温孵和体内cocktail探针实验。该方法的应用从中药单体成分逐渐发展到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结论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体外方法对CYP450研究越来越深入,合体内cocktail探针法,提高药物体内代谢清除预测的准确性。

  • 标签: 中药 P450 肝微粒体 温孵 cocktail探针
  • 简介:摘要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C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大多在儿童时期发病,很少发现于新生儿时期。该例患儿于新生儿期发病,且出现典型皮肤黄色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家族性 高乳糜微粒血症 新生儿期 皮肤黄色瘤
  • 简介:近些年来,在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显微镜观察样本时,视野里所能看到的微粒子孢子的数目很少、孢子密度极低。据研究认为,当样本中的微粒子孢子数目在3~10^3N.bmL-1以下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因此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存在着因样本所带微粒子孢子数量极少而镜检不到的事实。为了防止漏检,提高检出率,我们创新无毒样本复检技术,该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三级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效果显著。2012年的复检结果统计,原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10%,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23%。

  • 标签: 三级原种 无毒样本 微粒子病 复检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输液,输液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病患的康复情况。而输液中的不溶性的微粒污染是较为严重的,同时对病患的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为了减少在静脉输液中的微粒产生,作者以我院的静脉药物的配置中心为研究地点对输液中的微粒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

  • 标签: 配置中心 输液微粒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在血小板悬液中加1.0U/ml的凝血酶,37℃下作用10min后,800g离心20min,取上清,17000g离心分离出PMP,采用BCA法测定PMP含量(以蛋白含量计),将HUVEC与不同浓度的P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共同孵育培养24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将20μl的PMP(40μg/ml)和VEGF(10μl/ml)分别接种于CAM上,孵育72h后,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HUVEC的增殖与PMPs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3±0.33)倍;而VEGF(10μl/ml)组HUVEC的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1±0.47)倍,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MP组及VEGF组在接种点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而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PMP组及VEGF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分别为112.5±11.3、128.4±10.0,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2.6±8.1。结论PMP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CAM血管的生成。

  • 标签: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五项检验中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12月接收的78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体检人员进行乙肝五项检验,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对临床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阳性率分别为HBsAg15.38%、HBsAb39.74%、HBeAg7.69%、HBeAb26.92%、HBcAb35.89%。根据数据显示,HBsAb呈阳性率最高,HBeAg呈阴性率最低;常见模式主要以五项全阴、一四五、一三五、二四五、二五、五、二为主,主要占总比例97.43%;少见模式为三四五、一二四五、一二三五,主要占总比例2.56%。本次五项全阴者占总比例15.38%,五项血清标志物呈阳性者占总比例82.05%。结论CMIA检测法可以快速检测乙肝五项,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准确性强,有效降低少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漏检率,为当前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乙肝 五项检验 化学发光微粒子 免疫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静脉输液制剂中采用不同配药方式对不溶性颗粒产生的影响。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300个静脉输液制剂均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入组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分组方式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分别采用手工加工药物方式(对照组,n=150)及超净加药机药物配置方式(实验组,n=150)开展药物配置,分析药剂中的不溶性颗粒。结果 在非洁净治疗室环境下,实验组的15微米以上、5-15微米及5微米以下的不溶性颗粒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开展静脉输液制剂干预过程中,应用超净加药机进行药物配置,可降低药液中不溶性颗粒的数量。

  • 标签: 不同配药方式 静脉输液制剂 不溶性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粒皮移植修复肥胖糖尿病下肢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34例肥胖糖尿病合并足部溃疡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1~74岁,采用伤口清创或联合负压吸引联合微皮粒部位进行修复,记录其溃疡创面面积和取皮面积、微粒皮扩展比,评估其愈合率和愈合速率,同时评估创面的愈合质量和瘢痕形成情况。结果共34例患者创面面积平均为(42.7±31.2)cm2,取皮面积平均为(12.1±9.3)cm2,微粒皮扩展比为8:1~5:1,34例患者的一期平均愈合率为(92.3±4.7)%,联合VSD负压与未采用VSD负压吸引清创治疗愈合率和愈合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的近期创面的愈合质量的总体优良达到97.1%;半年后随访瘢痕形成轻度共19例(55.9%),中度为11例(32.3%),重度为4例(11.8%)。结论微粒皮移植修复肥胖糖尿病下肢溃疡创面具有愈合率高、愈合质量良好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微粒皮 移植 肥胖 创面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微粒甲床移植结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指尖脱套伤的手术方法。方法我科2006年9月-2010年5月对20指指尖脱套伤患者,掌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掌侧软组织缺损,背侧片状切取伤指的剩余甲床,将其均匀微粒移植于甲床缺损处,打包加压包扎,术后2周拆线。结果本组20指术后微粒移植甲床均Ⅰ期成活,指动脉皮瓣术后血运好。术后随访时间10-20个月,20指均恢复正常外观,功能良好。结论微粒甲床游离移植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尖脱套伤,手指长度恢复正常,外观正常,功能良好。

  • 标签: 末节远端 软组织缺损 甲床移植 指动脉逆行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