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微粒(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鸡胚绒毛尿囊(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在血小板悬液中加1.0U/ml的凝血酶,37℃下作用10min后,800g离心20min,取上清,17000g离心分离出PMP,采用BCA法测定PMP含量(以蛋白含量计),将HUVEC与不同浓度的P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共同孵育培养24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将20μl的PMP(40μg/ml)和VEGF(10μl/ml)分别接种于CAM上,孵育72h后,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HUVEC的增殖与PMPs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3±0.33)倍;而VEGF(10μl/ml)组HUVEC的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1±0.47)倍,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MP组及VEGF组在接种点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而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PMP组及VEGF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分别为112.5±11.3、128.4±10.0,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2.6±8.1。结论PMP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CAM血管的生成。

  • 标签: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IPMs)的制备工艺,并对研制的IPMs的止血功能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用街头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轻离心去除红细胞后,用生理盐水洗涤血小板并调血小板浓度为2×10^9/ml,置-80℃反复冻溶3次,再用生理盐水洗涤,然后置60℃、20h灭活病毒,用高压匀质机进行匀质化破碎血小板,即为IPMs。用粒度测定仪检测IPMs的粒度;应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检测IPMs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输入血小板减少症兔出血动物模型体内,观察IPMs止血效果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制备的IPMs颗粒均匀,大小为200~300nm;50μg/mlIPMs相当于250×10^9/L新鲜血小板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按2mg/Kg输入兔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动物模型体内,在输注2~12h内.兔耳出血时间和APCT均明显缩短.而其他凝血指标(PT、APTT、Fg、TT)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小板微粒止血效果好,输注IPMs并不影响凝血系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生物止血剂。

  • 标签: 血小板膜微粒 制备 止血剂
  • 简介:摘要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以血管内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对于APS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血小板微粒血小板受到刺激后释放到胞外的一种超微性囊泡,它与APS的血栓形成及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文章对血小板微粒在APS中的重要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血小板微粒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价值。 方法 :选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 200 例,所有人均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分析监测结果。 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以及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 P<0.05 ,但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微粒水平无差异, P>0.05 。 结论 :血小板微粒水平可成为预测或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关注。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液微粒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研究。方法本组实验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冠心病患者、35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以及35例健康体检者,共1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他们的血小板微粒量。结果经过本组检测分析可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微粒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血浆中的血小板微粒与健康体检者相比略高,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体的血液中存在着多种微粒,当机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时候,这些微粒的数量、抗原成分也会发生变化。精确计数血小板及血液中其他微粒对血栓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小板 血液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情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肾衰竭、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急性脑梗死以及健康体验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以3mm、0.8mm的标准微球作内参对照进行血液中的微粒检测对比工作,通过数据的对比得出结论。结果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以及血液中的微粒显著高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血液中的微粒检测结果与健康者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微粒能够对血栓性疾病做出预测和诊断,因此,应将血小板作为临床检验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小板 血液中微粒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血小板释放微粒数量变化的临床检验方法和意义,对比不同患者指标的差异,总结相应规律。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病患中按试验所需条件选择500人作为观察,静脉取血,制备样品,进行血小板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的异同。结果:静息状态下,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微粒值(6.9×105±2.7×106)最高,冠心病(6.4×105±1.9×105)和急性脑梗阻(6.2×105±3.4×106)患者次之,白血病(经化疗治疗后)微粒值(1.3×105±5.3×105)与健康无病体检者(1.1×105±5.8×106)几乎一致;活化状态下,活化后的健康无病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值(1.8×105±4.9×105)大于静息状态的微粒值(1.1×105±5.8×106)。结论: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以及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对活化能力估计、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液 血小板减少 血栓性疾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有益启示。方法:选取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0例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以及30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流式细胞仪,以3mm、0.8mm的标准微球作内参对照进行血液中的微粒检测对比工作。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液中的颗粒要比正常人更高,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血液颗粒检测结果与健康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血液中颗粒的检测结果来有针对性诊断患者的血栓疾病等,可以把血小板作为临床检验过程中的诊断指标。

  • 标签: 血小板 血液中微粒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BD患者血小板微粒的表达水平及其与IB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来源血小板微粒在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形成的能力。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8例IBD患者。UC患者(UC组)54例,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7、25和12例;CD患者(CD组)64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中、重度分别为27、22、9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格检查的35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无血小板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析血小板微粒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的关联。设立NET形成实验分组,分别为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6例)、IBD中性粒细胞组(6例)、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12例)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6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各组NET形成比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UC组和CD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别为2 184.5(2 817.0)个/μL、2 209.0(2 409.0)个/μ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76.0(407.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018、-6.426,P均<0.01)。UC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3 873.0(4 611.3)个/μL,高于轻、中度患者的1 248.0(1 888.0)个/μL和1 432.0(1 78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5、-2.547,P均<0.05)。CD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5 658.0(5 067.5)个/μL,高于CD缓解期、轻度和中度患者的1 327.5(1 934.0)个/μL、1 405.0(2 965.0)个/μL和2 300.0(1 552.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650、-1.955、-1.306,P均<0.05)。UC组与CD组,UC轻度与中度患者,CD缓解期与轻、中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和C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与DAI评分和CRP均呈正相关(r=0.406、0.358、0.325、0.256,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的NET形成比例为(14.67±5.35)%,高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IBD中性粒细胞组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的(2.00±0.63)%、(1.67±0.82)%和(5.8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4、8.230、3.748,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的NET形成比例与IBD中性粒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血小板微粒具有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的作用,且IBD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较健康人更易诱导NET形成,可能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NET参与肠道的炎症过程。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胞外诱捕网 血小板微粒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 简介:摘要血液中一个最小的成分细胞就是血小板,其可起到凝血和止血的作用,在当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逐步发现血栓的发生与血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为了使血栓性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中微粒血小板进行准确的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血液中微粒血小板减少临床检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认真分析了血液中微粒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可供参考。

  • 标签: 血小板 微粒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临床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白血病及急性脑梗死化疗后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中冠心病、急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者活化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静息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微粒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还可以作为血小板预测和活性判断的重要指标,值得研究和关注。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液微粒 流式细胞仪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中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微粒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人员的血小板微粒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微粒数与健康者相比明显高出很多,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与健康者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诊断血栓性疾病时通过检测血小板微粒数,可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血小板 微粒 血液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简化改良白法,提高血小板(Pt)的回收率、降低浓缩血小板中WBC、RBC的残存。方法采用新工艺、器材如新型血袋、自动分浆仪、离心悬挂器等。结果改良的白法(改良的白法NBC)所制备的PCPt(7.8±2.9)×10加/2、RBC(O.008±O.006)×109/2、wBc(0.8±O.4)×106/2、血小板回收率(82.1±7.2)%。结论改良的白法简化了操作、提高了血小板的收集率,各项指标都可以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 标签: 改良白膜法 血小板去除法/方法
  • 简介:摘要血小板在凝血、止血、机体固有免疫反应、肿瘤转移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病理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血小板的独特性质,研究人员制备血小板包裹的仿生纳米载体,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与传统的纳米载体相比,血小板仿生载体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迁移率、体内循环时间长、固有的生物降解性以及靶向定位病变组织和细胞的能力等诸多优点。本文将重点论述血小板仿生纳米载体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纳米载体 血小板 细胞膜 生物仿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透析材料对血液透析病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对48例病情稳定的常规血液透析的病人分别采用铜仿、血仿、聚砜透析器进行透析,透析前后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1.应用三种不同透析透析,透析后的血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透析前(9.45±1.10ng/mlvs3.83±0.49ng/ml,P<0.01);2.三种材料透析后血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血仿和聚砜之间无明显差异(7.61±0.52ng/mlvs5.84±0.40ng/ml,P>0.05),均显著低于铜仿;血仿和铜仿之间有显著差异(7.61±0.52ng/mlvs14.90±2.39ng/ml,P<0.01)、聚砜和铜仿之间有显著差异(5.84±0.40ng/mlvs14.90±2.39ng/ml,P<0.01)。结论血液透析可引起体内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与透析材料有关,血仿和聚砜血小板的活化作用显著小于铜仿,提示血仿和聚砜的生物相容性优于铜仿

  • 标签: 透析膜 血小板活化 血P-选择素 生物相容性
  • 简介:100例患者,对照周期单用化疗,治疗周期用相同化疗+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40μg/(kg·d),连续10d。可评价疗效89例。治疗后血小板≤75×10^9/L者,对照周期89例。治疗周期44例,P=0.00。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天数,对照周期中位数为9(1~47)d,治疗周期为5.5(1~18)d,P=0.00。

  • 标签: 重组人白介素-11 血小板降低 生物治疗 多中心临床研究 血小板减少症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及血小板激活复合物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期间来本院就诊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在发病72h、1周、3周时的血小板糖蛋白CD62p及PAC-1的阳性表达率,并与25例正常组作对比。结果72h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D62p及PAC-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D62p及PAC-1的阳性表达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糖蛋白CD62p及PAC-1的阳性表达率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测定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膜糖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衍生物(XQ)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比浊法测定静脉给药后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采用放射配基结合试验观察[3H]PAF与兔血小板受体特异性结合的作用。结果:XQ1.95、3.90、7.80mg·kg^-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29.8%、43.5%和55.2%(P〈0.01),PAF与家兔血小板上PAF受体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8.31×10^-5mmol·L^-1,最大结合容量(BMAX)=2.62×10^-9mmol/10^8血小板。XQ和银杏内酯B(GB)可抑制[3H]PAF与兔血小板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抑制常数(Ki)分别为8.72×10^-8、7.13×10^-7mol·L^-1。结论:XQ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Ki值接近,其拮抗PAF受体的能力与GB相似。

  • 标签: 银杏内酯B衍生物(XQ)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聚集 受体结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