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7蛋白检测在子宫颈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细胞(ASCUS)患者分流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12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结果为ASCUS的205例患者资料。以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TCT检测后剩余标本行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E7蛋白检测,并行阴道镜检查及子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HPV E7蛋白细胞学检测诊断子宫颈病变的效能。结果205例患者中,子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炎症144例(70.24%)、低度上皮内病变(LSIL)32例(15.61%)、高度上皮内病变(HSIL)29例(14.15%)。炎症、LSIL、HSIL患者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E7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10.42%(15/144)、75.00%(24/32)、86.21%(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40,P<0.01)。HPV E7蛋白诊断ASCUS中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33%(49/61)和89.58%(129/144)。结论HPV E7蛋白检测可以较好分流ASCUS患者,减少不必要的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高级别病变,避免高危患者漏诊。

  • 标签: 宫颈疾病 乳头瘤病毒,E7蛋白质类 薄层细胞学检测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 简介:摘要患者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为主诉入院,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29-38cm处见粘膜不规则隆起。2012年08月24日活检病理结果示食管(小细胞首选),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结果支持小细胞。予行“EP”方案4疗程化疗,化疗后于2013年01月22日再次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提示“食管黏膜活检标本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原发性乳腺癌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还是治疗敏感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因而,目前临床常用的组织形态学分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有诊治的全面需求。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底细胞样
  • 简介:树突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大量实验已证明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DC疫苗和DC细胞的治疗应运而生,发展迅速。简要综述了DC的生物学特性、DC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DC抗原的负载方法及其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以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提供参考。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外科手术切除率仅为10%~15%,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5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以提高胰腺癌总体疗效为目的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诱导、调节、维持机体抗肿瘤免疫中起核心作用。DC疫苗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DC疫苗以及在治疗胰腺癌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疫苗治疗 胰腺癌 抗肿瘤免疫治疗 机体免疫应答 抗原呈递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疣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7例女性生殖系统疣癌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9岁,5例患者已绝经。发病部位以外阴居多(4例),宫颈3例。临床表现:病变累及外阴,以外阴赘生物伴瘙痒为主要症状;而病变在子宫颈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有6例患者早期被误诊(85.72%)。4例外阴疣按FIGO分期1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宫颈疣按FIGO分期,Ⅰ期2例,占28.57%,Ⅱ期3例占42.86%,Ⅲ期2例占28.57%。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宫颈ⅢB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另1例宫颈ⅢB期患者行单纯放疗。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92个月,3例随访1~49个月无异常发现,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72个月局部复发,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1年后死亡,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和1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失访。除1例出院后失访,6例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6)、50.00%(3/6)和33.33%(2/6)。结论:生殖系统疣是皮肤和黏膜细胞的一种亚型。发病年龄晚,以绝经后者多见。疣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单发多见,少数伴发细胞。早期进行外科根治性治疗,并制定相关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才可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 标签: 疣状癌 外阴癌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甲舌管囊肿癌变发病罕见,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前难以有效确诊。术前细针穿刺(FNA)的准确率低,通常是术后病理偶然发现。目前针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争议较大,本文对甲舌管囊肿癌变组织起源、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观察人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来源的外泌体(DC—derivedexosome,DCex)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从树突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DCex,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DCex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和鉴定其细胞来源。取第3代MSC,设3组培养诱导体系:①对照组:d—MEM基础培养液组;②实验组:d—MEM基础培养液+DCex(10μg/m1)组;③α-MEM基础培养液+标准诱导剂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组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另外,荧光染料DiI标记DCex,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ex进入MSC的过程。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DCex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膜层结构,直径为40—100nm,并表达DC细胞的标志物CD83,CD86,CD80和HLA—DR。在DCex处理MSC后6h时,可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进入到MSC胞质内的DCex,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荧光强度增加。按组培养第7天,DCex实验组Runx2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MSC培养第14天,DCex组ALP含量OD值与对应蛋白比为2.22±0.27,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20±0.21)(P〈0.01),但低于标准诱导组(3.22±0.24)(P〈0.05)。结论:DCex可以促进MSC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且体机制仍需讲一步研穷证实.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在我科行日间手术患者的满意情况,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9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40例,对其实施日间手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满意度。结果 40例患者中,最不满意处为医护态度好,其次是待床超过3个工作日。结论 对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实施日间手术模式安全可行,患者满意度较高,但医护资源短缺与医护态度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的推广还需医护患及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日间手术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60例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根据上述患者治疗6个月后HPV转阴情况将其分为A组(转阴)、B组(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并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采取多、单因素分析法对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的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研究中,160例患者,HPV转阴、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使用避孕套、性伴侣少及病理结果阴性为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较多,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转阴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间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患者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宫颈冷刀锥切术,B组给予宫颈环形电切术,两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治疗上,两种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虽然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且出血量较大,但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为此,在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采用不同宫颈锥切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宫颈冷刀锥切术)、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宫颈冷刀锥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均更少,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病灶残留、复发、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采用改良宫颈冷刀锥切除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不同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患者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及右侧卵巢表面病例,分析在子宫内膜形成浅表浸润性细胞的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宫颈、子宫内膜、右侧卵巢表面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2年2年收治46例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为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各23例。参照组应用冷刀锥切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比较,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病变患者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TGF-β1对人单核细胞来源DCs活性的影响.方法:在诱导DCs成熟时分别加入TGF-β1、IL-2+TGF-β1、CD40L+TGF-β1以及TNF-α+TGF-β1,比较不同细胞因子对DCs的细胞表面标志CD50、CD83、CD80、CD1-α、CD86、HLA-DR和CCR7表达的影响;对DCs分泌IL-12水平的作用以及DCs活化自体T细胞能力的变化.结果:TGF-β1组DCs表面标志CD83、CD80、CD86、HLA-DR、CCR7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IL-12的分泌水平低于其它各组(P<0.05);激发自体T细胞能力亦较弱(P<0.05);与其余各组比较,在第10天时TNF-α组DCs表面分子表达较成熟,活化T细胞能力亦较强(P<0.05).结论:TGF-β1对DCs的成熟以及免疫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TNF-α能够有效逆转TGF-β1的作用.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转化生长因子-Β1 免疫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