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科技促发展──邓小平科技发展观简论李东,王妍“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①邓小平同志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一贯坚持科技促发展伟大思想。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强调中国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呢?发展与科学技术是怎样一种关系?认真研究邓小平同志一贯思...

  • 标签: 科技发展观 科学技术 《邓小平文选》 促发展 邓小平同志 科技体制
  • 简介:整个西方哲学历史可以看做是一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关系史,作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本来具有伦理学旨意和目标:寻求存在之意义,但由于其定位于“理论”(思辨)而使得“存在”意义经过“知性”“范畴化”而失去其“实存”生命本质,从而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但“实体论”在斯宾诺莎那里,“存在”本质被置于“实存”中重新思考,而“自因”“实存”作为神或自然“自由”存在存在论意义获得了肯定,因而人作为神存在样态伦理意义也能在这种实体论存在样式中得到重新思考。因此,“实体论”作为“伦理学”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一个部分,而是其从存在论意义上对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之命题原创性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关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 标签: 实体论 第一哲学 伦理学 生命 德性
  • 简介:郑老先生西已近一年了,我还是在今年春节给郑老寄去贺年卡时,才从郑老夫人回函中惊闻此讯。想不到我写在贺年卡上那八个字“大德高风,铭心励志”竞成了一句挽联!一种深深痛惜伤感情怀攫住了我。陆续找来一些纪念郑老文章细读,最近又有幸

  • 标签: 郑颂英 佛教 人格精神 佛法思想
  • 简介:“寺产官营”是元代寺院经济研究中重要问题。早在3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但未能深入探究;及至80年代,又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分析亦多对误。我们认为,“寺产官营”是元代国家经营佛教产物,“寺产官营”范围仅限于官寺,“寺产官营”产生与元代岁赐制度、官田制度及官手业制度密切相关。对“寺产官营”问题研究,有助于我们区分元代官方佛教和民间佛教界限,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国家经费、三分为申,增居其二”说法及元代寺院僧尼是否享有免赋役特权争论。元代宗教政策及寺院经济性质也将得到整体认识。

  • 标签: 总管府 封建国家 佛教寺院经济 官营 《至顺镇江志》 五台山
  • 简介:信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理论热点之一。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但依然有深化和提升空间。从哲学视角研究信任问题,除了当前伦理学维度之外,还可以从人学维度出发围绕利益、自由和责任等范畴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维度研究信任本身蕴含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值得信任行为和品性,即交往实践中自由和责任问题

  • 标签: 信任 哲学视角 自由与责任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随着年龄增长,儿子耳闻目睹各种新事物愈来愈多,提出稀奇古怪问题也愈来愈多,有时猛地冒出一个问题,让我这个当母亲有点儿不知说什么好。

  • 标签: 成长 问题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本性是直面问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勇气。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存在问题在分析哲学背景下取得了深入细致研究成果。在“何谓存在”问题上,围绕“存在”是不是个体属性从而是不是逻辑谓词争论呈现出三派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从一阶逻辑出发,认为“存在”不是逻辑谓词,而是量词;皮尔士、斯特劳森等结合精致自然语言分析,认为“存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达了个体属性,是一种特殊谓词;自由逻辑学家则从自由逻辑角度给出了肯定答案。在“何物存在”问题上,蒯因“存在就是约束变项值”本体论承诺标准机智地揭示了存在问题语言学实质。可以说,利用一阶逻辑解释存在问题方法是比较成功。如果将弗雷格、罗素一阶语言扩展到高阶语言,则既能与蒯因理论连贯一致,又能避免无谓“存在”本体论纷争。这种做法结果是“存在”具有了层次性特征。掌握一定逻辑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

  • 标签: 存在 谓词 量词 属性 命题函项 约束变项
  • 简介:从道德哲学与精神哲学角度考察马家爵事件以来校园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社会事件,更是精神事件,其根源是伦理病灶癌变,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性概念是"贱民"。"贱民"哲学地内在于"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精神发展过程中,其癌变精神哲学轨迹是:卑贱意识—贫民—贱民—暴民。由"卑贱意识"到"贱民"异化,是伦理及其精神链断裂结果;由"贱民"到"暴民"恶变,是"伦理出局"结果。必须在消灭极端贫困基础上,透过"伦理安全"体系建构和"精神援助"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贱民"以及由"贱民"向"暴民"恶变精神土壤。

  • 标签: 贱民 伦理病灶 卑贱意识 暴民 伦理安全 精神援助
  • 简介:转化医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研究众多领域迈进,它既给人类带来治疗疾病希望,也引发了许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伦理问题。本文围绕转化医学研究中存在安全问题、知情同意、分配公正、群已关系、利益冲突等问题进行了伦理分析和论证,以期使转化医学在其运用领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并造福人类。

  • 标签: 转化医学研究 伦理问题 生物医学
  • 简介:诵经是道人日常功课之一。有许多信众问笔者关于诵经问题,常见有:诵经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诵经?诵经有哪些规矩?诵经一定要配乐吗?诵经禁忌都有哪些?就信众关心这些问题,下文试做解答。

  • 标签: 诵经 信众 功课 道人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形成.在“价值域”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一百多年前,随着电影诞生,一种全新媒介语言使人们思维变得开阔了。当电影作为艺术形态在不断完善同时,动画也逐步奠定了它艺术地位,并形成了独特语言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

  • 标签: 本质问题 动画 艺术创作手法 媒介语言 艺术形态 艺术地位
  • 简介:失业对失业者影响是广泛,包括经济、心理、生理等不同层面,文章着重探讨了失业人员心理状况,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失业对配偶和子女心理影响以及失业人员与其他群体心理比较也做出了初步分析。

  • 标签: 失业 心理问题 心理影响 认知失调论 需要理论 归因理论
  • 简介:一、引论印度初期寺院称为僧伽蓝(samgharama),是僧侣们居住空间,兼有园林职能。现代寺院功能,不能只是考虑作为修行和居住,传统僧侣生活方式或者寺院职能应当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

  • 标签: 佛教寺院 管理问题 现代 生活方式 居住 僧侣
  • 简介:《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有利于构建开放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随着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侧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乡土地理极富地方特色,往往是绝无仅有。

  • 标签: 乡土地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简介:本研究采用经典的人工语法范式,并引入迁移任务探讨在记忆和规则探索两种指导语条件下,被试所习得究竟是规则还是组块?同时采用结构知识主观测量方法,对内隐学习习得知识无意识性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记忆指导语条件下被试能成功区分合法串和非法串,即出现语法学习效应,但规则探索指导语条件下被试并没有表现出语法或组块学习效应,结构知识主观测量发现这种内隐学习优势效应主要来自无意识结构知识贡献:在迁移研究中发现附带学习组和有意学习组均在迁移任务上表现出语法学习效应,这表明在人工语法学习中所获得语法规则是抽象和可迁移

  • 标签: 人工语法范式 规则 组块 结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