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临床以来氟米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过程中,联合应用海昆肾喜胶囊的效果,并观察患者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功能受到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收治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从中抽取7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均分2组,其中以来氟米特治疗的35例记作参照组,另联合应用海昆肾喜胶囊治疗的35例记作研究组,对比在不同方案下治疗的效果,及患者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患者接受治疗前各项功能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BUN、Scr及ET-1更低,有效性及NO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 来氟米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过程中,联合应用海昆肾喜胶囊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自身的功能性,促进预后效果的提升,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来氟米特 慢性肾小球肾炎 海昆肾喜胶囊 免疫功能 内皮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和数量逐渐下降,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因此,研究β细胞的发育、功能维持及数量调节对未来防治糖尿病有积极意义。该文对胰岛β细胞的分化、功能调控及凋亡再生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胰岛β细胞 细胞发育 去分化 凋亡 再生
  • 作者: 徐红瑞 王鑫 王亚东 申川 赵彩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7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感染科,石家庄 050051;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开封 475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感染科,石家庄 050051;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8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感染科,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肝功能衰竭是肝脏组织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预后差,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细胞自噬在肝功能衰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对肝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探索肝功能衰竭中细胞自噬与坏死、凋亡的关系,并就自噬在肝功能衰竭各阶段的作用机制及表达水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肝功能衰竭的深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细胞自噬 肝衰竭 细胞凋亡 坏死 SIRT1
  • 简介:目的总结无功能胰岛细胞癌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对1980年5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1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年龄45岁。最常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包块和不适。所有病人经超声和CT检查确定了肿瘤部位,但仅2例术前考虑为内分泌肿瘤。手术证实7例存在淋巴结转移,3例存在肝转移。11例施行肿瘤切除,1例肿瘤无法切除,施行胆囊吻合解除梗阻性黄疸。5和10年生存率是50%和17%。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癌手术切除率高,虽治愈率低,但多数病人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 标签: 胰岛细胞癌 肿瘤 腹部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观察储存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不同储存时间功能变化。方法:留取10份健康自愿献血者外周静脉血各20ml,ACD-B抗凝,4℃保存。分别于储存第0、1、2、3、4、6天各取血2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博纳无血清选择性培养液培养NK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率。结果:我们在预试验中对储存血NK细胞进行长达30d的对比观察,发现血液储存第6天之后所有的NK细胞已经不能被激活。因此本研究仅观察储存≤6d的NK细胞功能变化。储存2d后的NK细胞激活率和功能有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储存时间延长,NK细胞激活的百分率逐渐减低,至第6天时细胞激活率只达第0天的11.2%(P〈0.01)。储存6d后诱导培养的NK细胞杀伤活性(28.73%)明显低于诱导前(杀伤活性44.45%)(P〈0.05);血液储存时间对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有明显影响,储存前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分别为:(33.94±2.92)%、(77.11±6.87)%和(80.97±7.76)%,显著高于储存6d后[分别为:(24.53±2.83)%、(63.93±6.56)%和(73.84±7.21)%](P〈0.05)。结论:储存血中能保持NK细胞功能和活性最长时间为6d;在≤6d时间内NK细胞功能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变弱。

  • 标签: 血液 储存 NK细胞
  • 简介:摘要认知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具体机制不明。已知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损害可能是其机制之一,而脑周细胞作为BBB的组成部分,参与BBB的形成与维持以及神经血管系统的调节。近来研究显示,脑周细胞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文章总结脑周细胞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途径,脑周细胞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及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病理过程,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脑周细胞 血脑屏障 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术后神经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总结30例老年肺癌患者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多疗程免疫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治疗前加强心理护理并做好护理评估,治疗中注重细节护理,治疗后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做好健康教育。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30例老年肺癌患者经过CIK细胞联合IL-2的4-6个疗程免疫治疗后,自感食欲改善、活动耐力增强、睡眠改善、免疫功能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解决了制约肿瘤治疗进展的瓶颈,避开了手术、放疗、化疗的弊端,既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又可针对局部进行治疗。老年肺癌患者经过CIK细胞联合IL-2的4~6个疗程免疫治疗期间规范与细化护理措施,特别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充分了解整个治疗过程,有效防止不良因素的干扰,确保整个治疗过程顺利完成,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对肺癌的治疗充满信心,为整个多疗程CIK细胞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老年 肺癌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多疗程 护理
  • 简介:摘要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作为一种多效性的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参与人体皮肤纤维化、表皮增生以及血管生成等过程,同时还对免疫相关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中多种免疫细胞具有调控作用,是免疫细胞的关键调控因子。TSLP主要通过TSLP受体介导的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多种固有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固有淋巴细胞)以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的分化、增殖过程与功能。现就近年来TSLP对多种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的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免疫细胞 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过程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湘雅三医院接受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年龄范围35~76岁,中位数年龄52岁,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针对患者的治疗前、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的CTCs值、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结果以及术后病理组织病理缓解(MPR)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不同RESICT结果和MPR结果的CTCs进行比较。采用 SPSS21.0统计软件,CTC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关联样本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样本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CTCs值与肿瘤的分期呈正相关,即Ⅱb组CTCs值为10.69(3.87)FU/3 ml,Ⅲa组为12.90(2.24)FU/3 ml,Ⅲb组为16.04(3.43)FU/3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29,P=0.020)。治疗前CTCs值为12.90(3.82)FU/3 ml,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CTCs下降为7.60(4.79)FU/3 ml(Z=4.197,P=0.000),肺癌根治手术后CTCs值下降为6.22(2.80)FU/3 ml(Z=-2.950,P=0.005)。RECIST结果中,治疗前CR组CTCs值为12.90(3.79)FU/3 ml,PR组为12.52(3.96)FU/3 ml,SD组为13.58(5.11)FU/3 ml,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²=1.806,P=0.405);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R组CTCs值下降为6.22(3.87)FU/3 ml(Z=-4.950,P=0.000),PR组下降为7.32(4.31)FU/3 ml(Z=-3.180,P=0.001),SD组下降为11.19(4.37)FU/3 ml(Z=-2.023,P=0.043),但治疗后CR组和PR组无统计学差异(Z=-0.838,P=0.402)而SD组与CR/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2,P=0.050);肺癌根治术后,CR组和PR组的CTCs值分别下降为6.09(3.43)FU/3 ml 和6.40(1.82)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4,P=0.619;Z=-2.411,P=0.160),但SD组下降为9.20(5.16)FU/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P=0.043);术后CR组和P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34,P=0.257),SD组与CR/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24,P=0.014)。MPR结果中,治疗前MPR组和非MPR组的CTCs值为11.98(4.14)FU/3 ml和13.54(4.76)FU/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4,P=0.176);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MPR组和非MPR组CTCs值分别下降为6.36(2.65)FU/3 ml和10.88(2.80)FU/3 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1;Z=-2.840,P=0.003),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93,P=0.000),以及两组治疗前后CTCs变化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Z=-2.770,P=0.006);肺癌根治术后,MPR组CTCs值下降为5.40(1.33)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3,P=0.594);非MPR组CTCs值下降为7.05(3.80)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4,P=0.030);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00,P=0.011)。结论CTCs值与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的疗效(RESICT和MPR)呈负相关,可能用于临床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疗效的评价。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 实体肿瘤评价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41,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01,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33,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 标签: 超声微泡介导破裂 E3泛素连接酶 基因沉默 T细胞 免疫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大鼠模型,探讨胍丁胺对脓毒症大鼠脾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胍丁胺组,每组30只;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内毒素组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10 mg/kg)、胍丁胺组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10 mg/kg)并同时腹腔注射胍丁胺(200 mg/kg);三组大鼠于建模后0 h、12 h、24 h分别随机抽取10只(标记为0 h、12 h、24 h亚组)麻醉处死;称取脾脏重量;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总凋亡率;结果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毒素组中12 h(1.2633±0.0652)、24 h亚组(1.5576±0.0711)的脾脏重量(g)与对照组中相应亚组[(0.8876±0.0361)、(0.9079±0.0425)]相比明显升高(P<0.05),胍丁胺组中12 h(1.1052±0.0585)、24 h亚组(1.3262±0.0682)的脾脏重量与内毒素组中相应亚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HE染色见内毒素组脾脏组织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加重(P<0.05),胍丁胺组与内毒素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内毒素组中12 h、24 h亚组的脾细胞[(13.31±1.26)、(19.53±1.68)及树突状细胞[(19.5±1.52)、(16.09±1.15)]的总凋亡率与对照组中相应亚组[(6.27±0.71)、(6.01±0.67)及(4.99±0.51)、(5.30±0.66)]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胍丁胺组中12 h [(9.19±0.95)、(12.19±1.25)]、24 h亚组[(12.71±1.19)、(10.76±1.09)]的上述检测指标与内毒素组中相应亚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内毒素组及胍丁胺组中24 h亚组的脾细胞凋亡率与同组中12 h亚组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树突状细胞凋亡率与同组中12 h亚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脾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凋亡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胍丁胺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脾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脓毒症 内毒素 胍丁胺 脾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抑制 流式细胞术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妊娠期母鼠感染疟原虫对子代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研究胚胎期暴露疟原虫抗原的小鼠感染疟原虫后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清洁级成年昆明小鼠,雌雄小鼠合笼,将妊娠第14天的孕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 = 5)和对照组(n = 5),实验组每只小鼠经腹腔接种1 × 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的红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孕鼠分娩后得到子代新生鼠(0、1、3、5 d),继续饲养4周,得到4周龄子代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子代新生鼠(0、1、3、5 d)及4周龄子代鼠胸腺、脾脏CD4/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给予两组4周龄子代鼠腹腔接种P.b 1 × 106个/只,于第3天检测其胸腺、脾脏CD4/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采用体外给予P.b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刀豆蛋白A(ConA)]刺激方法检测两组子代鼠脾脏细胞对P.b抗原刺激的免疫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子代新生鼠(0、1、3、5 d)胸腺、脾脏中CD3+CD4+CD8- T细胞的比例均较高(P均 < 0.05),而在胸腺中CD3+CD4-CD8+ T细胞的比例均较低(P均 < 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4周龄子代鼠胸腺、脾脏中CD3+CD4+CD8- T细胞的比例均较高(P均 < 0.05),而CD3+CD4-CD8+ T细胞的比例均较低(P均 < 0.05);4周龄子代鼠感染P.b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胸腺、脾脏中CD3+CD4+CD8- T细胞的比例均较高(P均 < 0.01),而CD3+CD4-CD8+ T细胞的比例均较低(P均 < 0.05)。两组4周龄子代鼠脾脏细胞,体外给予P.b抗原或有丝分裂原ConA刺激后,实验组CD3+CD4+CD8- T细胞、CD3+CD4-CD8+ 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妊娠期母鼠感染P.b可明显影响子代鼠胸腺和脾脏CD4/CD8 T细胞亚群的比例;并改变子代鼠对再感染P.b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 标签: 疟疾 伯氏疟原虫 细胞免疫 T细胞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是一种近年来报道较罕见的免疫介导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其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为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文中就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全面阐述,以提高广大临床医师,特别是神经专科医师对于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抗GFAP抗体 脑膜脑炎 周围神经系统 治疗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是一组近来才被认识的少见的可累及脑膜、脑、脊髓和视神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大致类似,与成人GFAP-A患者相比,儿童患者脑干受累、自主功能障碍及共患NMDAR脑炎的比例稍多,而成人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复发病例比儿童更为多见。脑脊液GFAP-IgG阳性是诊断本病的生物学标志。GFAP-A的治疗方法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 儿童 自身免疫性抗体
  • 作者: 朱剑炜 武强 卢毅 武聪 孙飞 张博友 史宏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扬州 22500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十大癌症之一。虽然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在东亚某些高危地区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大部分确诊时已晚期,患者病死率高。随着近些年肿瘤免疫治疗在ESCC治疗中的运用,ESCC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本文拟对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对血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免疫功能不断深入研究,继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后,以此为范本的过继细胞治疗在输血医学中日益发展。近期大量临床试验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达抗原特异的T细胞受体或嵌合抗原受体的转基因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验证,为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输血医学 过继细胞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免疫学指标,并探讨免疫学指标改变与恶性程度和预后相关性。方法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87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和25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血清IgG、IgA、IgM、C3、C4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纤维化(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伴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下降,与病情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 免疫球蛋白类 补体
  • 简介:摘要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掀起肿瘤治疗的革命,多种ICIs治疗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迎来了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时代。近来一项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标准治疗,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新的一线标准治疗。目前ICIs联合放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局部治疗的研究正在全世界开展,将进一步刷新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格局。

  • 标签: 肝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治疗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