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快速康复干预对上肢骨折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22-2023年期间的上肢骨折患者2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骨科快速康复干预。结果: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快速康复干预对上肢骨折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骨科快速康复干预 上肢骨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在CT引导下穿刺,并注射浓度为60ug/ml的氧气-臭氧混合气体20-40ml。结果78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3月~1年后随访,按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29例(37.2%),良42例(53.8%),可5例(6.4%),差2例(2.5%),优良率91.0%。讨论CT引导下经皮臭氧分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系数高、痛苦小、定位准确、见效迅速、无过敏反应及其它明显并发症、年龄适应范围广、器械要求低、费用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切口开窗术治疗,并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70~100min,卧床时间为3~4d,住院时间为7~10d。术后1年内随访治疗总有效率为94%。结论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采用小切口开窗术治疗总有效率高,安全性好,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开窗术 腰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全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切除腰椎哑铃型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到2019年7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经皮全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切除的12例腰椎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den分型,12例中Ⅲ型5例,Ⅳ型7例。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全部一期全切除,病理学诊断全部为神经鞘瘤(世界卫生组织Ⅰ级),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JOA评分明显提高,无明显并发症及脊柱不稳定。随访4~20个月,平均14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脊柱不稳定。结论在腰椎哑铃型肿瘤治疗中,全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是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手术方式,不仅可以一期切除腰椎椎间孔内外肿瘤,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脊柱正常结构的损伤,避免脊柱不稳定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腰椎椎管肿瘤 微创手术 全内镜 经椎间孔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内固定与PS内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节段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技术,单节段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合并与不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LIF)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HBL),探讨RA患者术中HBL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合并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RA组),同时期筛选73例未合并RA的患者(NRA组)。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RA信息、手术情况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HBL作为主要结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结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RA组HBL的相关因素。结果RA组男9例,女41例,年龄(62±7)岁;NRA组男11例,女62例,年龄(64±9)岁。RA组病程为(14.4±11.2)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者最常见,两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在总失血量(TBL)、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3±315) ml比(630±365) ml、(454±373) ml比(414±375) ml和(653±376) ml比(675±400) ml,t=1.072、0.388、-0.189,均P>0.05],而HBL及HBL所占TBL比例在NRA组中更低(t=6.157、2.965,均P<0.05)。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NRA组中HBL和HBL所占TBL比例均优于RA组。次要结果对比Hct改变值在NRA组小于RA组(P=0.031),但两组Hb减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DMARDS、Hb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HBL的独立相关因素(β=0.363、-0.272、0.210、1.204,均P<0.05)。结论RA组和NRA组在TBL、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HBL以及HBL所占TBL比例在RA组高于NRA组;RA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DMARDs、Hb改变较多。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腰椎滑脱症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 术中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M(Q1,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术后疼痛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神经Ⅰ型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14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应用钛板内固定治疗疗效的观察,总结经验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住院部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的145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对这些患者行切开复位术,用钛板内固定,保留骨折线上的牙齿。结果145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140例恢复到术前咬合关系,仅5例出现咬合关系不良。结论应用钛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缩短了颌间固定的时间,可以尽早恢复张口运动,保留骨折线上牙齿,这是一种很好的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钛板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肱骨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结果接受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人肱骨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成人肱骨骨折 锁定钢板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分析比较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于利津县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疑似肋骨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扫描。根据患者的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的检查情况,对诊断准确率、骨折情况以及并发症检出率进行比较。

  • 标签: DR CT 肋骨骨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R与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8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80位患者都已经接受了常规的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同时还进行了正斜位DR拍片,并且拥有了医师相对应的影像诊断报告。结果:根据临床数据统计,CT扫描(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达到了93.8%,而高于DR扫描(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有13.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T检查能够更准确地检测隐匿性骨折,其检出率达到92.5%,而高于DR检查的检出率为17.5%,差距显著(P<0.05)。结论:在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中,虽然DR和CT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CT在肋骨骨折检查方面表现更加准确,CT三维重建形成的图像更利于提高肋骨骨折诊断的阳性率。

  • 标签: DR CT 肋骨骨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80例,实施整体的护理干预,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发生血栓、压疮、关节僵硬、肺炎等并发症,后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0例达到愈合标准;临床愈合78例,占97.5%。结论在对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 标签: 骨折合并脑外伤 护理干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使用小夹板固定的临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2015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对8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小夹板固定治疗,同时给予可行的护理方式,对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小夹板固定治疗以及对症护理后,患者的痛感减轻,经过X线检查恢复效果良好。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小夹板固定且予以可行的护理方式效果显著,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这对于临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小夹板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性骨折并发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按照骨伤科常规医嘱进行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温馨服务,给予人文关怀,实施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强调病房巡视,增强安全管理,找出所存在的护理问题,完善护理措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