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考察和谈论事物系统大致可有三类方式,尽管这三类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只是个"语义学"问题和命名者的个人取舍,因而必有颇大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第一类方式可被称作微观探视和叙述。它侧重于具体地观看、澄清和描述事物系统内部的各基本组成部分与其相互间的基本联系,同时相当顾及该系统整体及其基本成分与外部紧要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无论由此可能提取出何种关于整体的见解,它的主要特征仍是微观探视和叙述,倘若在历史学的场合就可被称作微观史。事物系统越宏大越复杂,微观史就越少可能有"任何总的图案从中浮现出来"。

  • 标签: 印象主义 例解 命名者 对外政策 周边战略 战略重点
  • 简介:2014年日澳宣布建立"特殊关系"以来,两国的安全合作由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迅速扩展,并在东海、南海等地区海洋争端问题上展开了密切协作。日澳安全关系的这种发展,受到美国亚太政策调整、日本寻求实现"正常国家"的目标、澳大利亚追求地区影响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并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和地区安全环境的稳定造成了复杂影响。虽然受到日澳安全利益错位、澳国内反对声音、中澳关系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日澳关系难以走向结盟,但中国仍需密切关注日澳安全关系的发展走向并采取恰当措施,以减小其不利影响。

  • 标签: 日本 澳大利亚 安全关系 东海 南海
  • 简介: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的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的战略所构成的挑战。

  • 标签: 美国霸权 国际环境 霸权地位 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 中韩关系
  • 简介:今天,中德两国妇女政治家、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就两国妇女的权利、妇女参政议政、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妇女解放、妇女就业、妇女权益保障、中德妇女的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这对增进中德妇女之间的友谊,促进两国妇女的友好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妇女组织 社会地位 参政比例 男女平等观念 三个代表
  • 简介:东南亚是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占人VI多数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穆斯林An占少数的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现代化进程产生一定影响。本文认为由于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社会结构、国际环境不同,伊斯兰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多样的,不仅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伊斯兰与现代化的关系有较大不同,而且东南亚国家间亦有较大差别,表现出伊斯兰与现代化关系的多样性。

  • 标签: 伊斯兰教 现代化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 简介:中国的亚洲地区主义战略构建要着重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自己的亚洲认同,在国际事务中尽可能反映亚洲的利益。二是建设好三个支点,包括提升与东盟的关系,加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重视中亚,使上海合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促成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合作。三是在亚洲地区合作中应积极参与和主导规则的制定和机制的构建,在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发挥中国的政治大国优势,构筑亚洲地区主义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形成本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中有所作为,逐步建立起涵盖各领域的互惠共赢和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网络。中国在构建亚洲地区主义战略过程中,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

  • 标签: 中国 亚洲 地区主义 战略 影响因素
  • 简介:19世纪上半叶,日益“密切”的中俄外交关系、兴盛的中俄贸易使得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及本土时断时续的中国学教学活动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催生了俄国大学中国学教育基地的建立。

  • 标签: 俄国 大学 中国学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去工业化”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一个重要政策议题,该议题的实质是国家对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长远忧虑。中国和巴西间的经贸关系也面临着该议题的困扰。鉴于工业部门在两国各自发展和崛起战略中的重要性,正确应对该议题关乎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中巴从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是出于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巴在“去工业化”议题上的探索,也可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 标签: 去工业化 中巴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2014年以来,中东经过了4年来的演变,继续呈现出新的特征:温和伊斯兰主义力量受挫,但将继续影响多国政局发展;极端主义势力坐大,搅动地区格局,招致多国联合应对;伊朗核问题继续沿着谈判的轨道发展,能否全面解决尚不确定;以巴从和谈走向军事冲突之后外交博弈再度加剧,等等。这些都迫使美国不断微调中东政策加以应对。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加强相互关系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中国一中东关系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

  • 标签: 中东大变局 中国-中东关系
  • 简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给其国家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就其国家安全领域而言,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维护"领土国家"时代以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同时,确保本国的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最终达到反对"新霸权主义"之目的.要解决这个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把"人才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

  • 标签: 国家安全 "人才安全" 发展中国家 人才激励 人才流动机制
  • 简介:2009年以来,尽管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建成,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中国与东盟仍然经历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通过对中国东盟长达20年的信任关系建构历程进行回顾,文章试图回答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东盟信任关系的建构这一理论问题。在对现有理论要素进行折中主义整合并且补充之后,文章从权力格局失衡以及东盟国家心理调适需要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国与东盟20年来信任关系建构的互动进程,并对当前中国外交应对周边小国信任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信任 权力格局失衡 心理调适
  •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认知维度 监测指标 巴西“零饥饿”计划 治理体系
  • 简介: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关系的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俄地缘教训治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状况,远东人口形势严峻,及中俄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都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产生的根源。

  • 标签: 地缘政治 中国威胁论
  • 简介:十七世纪初期,荷兰殖民者继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之后来到东方,迫切想打开中国大门,同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而不准外国商人到福建沿海一带从事贸易。

  • 标签: 海上贸易 十七世纪 海外贸易 东印度公司 贸易联系 荷兰人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海外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东道国的社会组织风险对投资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社会组织风险缘于东道国内政、社会组织的环保和维权诉求、外部势力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自身不足等因素,不仅会造成投资损失,还会对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实施及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企业需通过强化项目前期准备、重视与当地社会组织的沟通等方式,保障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与对外经济战略的稳步推进。

  • 标签: 中国 对外基础设施投资 社会组织风险 “走出去”战略
  • 简介:2004年12月1-8日应我会邀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州长办公厅主任韦列捷耶夫夫妇访华。在京期间,中联部副部长、交流协会顾问蔡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分别会见,交流协会理事李明主持工作座谈。韦拜会了新华社,并赴三亚和上海参观访问。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参观访问 访华 克州 副秘书长 顾问
  • 简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给本来就复苏缓慢的欧盟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并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对此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具体情况,提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要认真吸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过程中,各国政府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危机应对机制和监管机制,以防范区域性危机的发生。

  • 标签: 主权债务 欧洲 中国—东盟 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