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根据CT定位,按微创手术设计切口,解剖外侧裂后,经岛叶皮层清除血肿。结果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中,死亡2例,34例(94.4%)血肿清除满意,残余血量小于5ml。25例术后12~22d出院,其余9例在2个月内出院。结论经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有利于术中止血和术后脑脊液引流,可降低颅内压,提高疗效。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术中静脉输液操作的认知、行为意向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室静脉输液技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全国不同级别医院手术室护士222名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自设问卷,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操作知识、静脉输液操作行为意向、静脉输液知识培训需求。结果:手术室护士术中静脉输液操作知识处于中等水平(53.3%),术中静脉输液操作行为意向较正向(87.4%),所在医院定期开展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护士行为意向得分高于无培训的护士,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t=2.662,P=0.010)。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术中静脉输液操作知识掌握不足,所在医院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的护士有比较恰当的操作行为意向。护理教育者及管理者应重视和加强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及概念的传授与培训。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静脉输液 知识 行为意向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定位仪,通过脊柱标本椎弓根穿刺验证定位仪的实用性与定位准确性。方法自行设计一种脊柱定位仪,选择4具成人脊柱尸体标本,使用脊柱定位仪对尸体标本的椎弓根进行穿刺,测量椎弓根内、外缘的穿刺点与提前计划的理想穿刺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穿刺针的最大偏差数值计算穿刺的优良率。结果共穿刺了尸体标本L1-S1的48个椎弓根,椎弓根外缘穿刺点与理想穿刺点的偏差距离在正位X光片上为:0-6.0mm,平均1.8mm;侧位X光片上为:0-7.0mm,平均1.6mm。椎弓根内缘穿刺点与理想穿刺点的偏差距离为在正位X光片上为:0-6.4mm,平均2.0mm;侧位X光片上为:0-7.3mm,平均1.9mm。穿刺的最大偏差距离为:0-7.3mm,平均2.4mm。穿刺结果,优:34例(70.8%);良:10例(20.8%);差:4例(8.3%),优良率为91.7%。结论新型脊柱定位仪在椎弓根穿刺试验中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具有体积小巧、操作方便、精确性高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脊柱 定位仪 椎弓根 导航 机器人
  • 简介:目的探讨MRI显示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磁共振显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影像、手术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将病例分为三组,A组为间期正常范围脑电图,B组为间期痫样放电仅分布于病变所在脑叶,c组为间期痫放电超出病变所在脑叶。结果病变分布包括额叶57例,顶叶29例,枕叶17例,岛叶2例,下丘脑1例。间期痫样放电分布为A组占28.3%(30/106),B组占29.2%(31/106),C组占42.5%(45/106)。手术均行病变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平均28个月,各组按Engel分级,A组:I级23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B组:I级2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2例;C组:I级27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3例,各组间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显示为局灶颞叶外病变的癫痫患者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病变能取得很好的控制疗效,且疗效与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无关。

  • 标签: 颞叶外癫痫 局灶 痫样放电 手术疗效
  • 简介:前颅窝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硬脑膜动静脉瘘中一种特殊的亚型,较为少见,约占颅内DAVF的5%。该文是一篇关于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手术治疗的病例报告总结。通过对4例伴有额叶血肿的前颅窝底动静脉瘘进行病例分析,主要从前颅窝底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血管构筑形式、临床症状特点及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组病例均采用额下入路DAVF电凝切断瘘口与引流静脉起始端,并同时清除额叶血肿,既顺利的解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也有效的封闭了瘘口。治疗方式准确到位,术后颅内恢复正常血流,获得长期良好预后。该文的不足之处,病例数较少,而且全部为开颅手术病例,没有介入栓塞病例,缺乏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的对照分析,随访时间也不够长,结论总结稍显牵强。建议积累病例,进行更加严密、更长期的随访观察,以期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有更深入的总结。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额叶血肿 前颅窝底 手术治疗 病例报告 治疗方式
  • 简介:目的总结复发性面肌痉挛单纯神经内镜下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曾行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6个月以上又复发的病人,神经内镜下再行面神经手术减压术。结果15例术后症状即消失;3例术后痉挛症状减轻,其中2例两周后消失,1例2个月后消失;1例术后症状无改善。17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复发性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 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生长激素(GH)水平在垂体GH腺瘤缓解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GH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GH测量方法34例(常规GH测量组),术中GH测量72例(术中GH测量组)。结果本组术后共缓解60例(56.60%),术中GH测量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常规GH测量组(P〈0.001)。两组间大腺瘤、非侵袭性腺瘤和侵袭性腺瘤的缓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微腺瘤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术中实时GH测定可提高手术疗效.对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垂体肿瘤 生长激素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及复发病例再手术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0例和复发2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据术中不同情况具体处理,并进行4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25例见有血管压迫神经根,涤纶片过大致神经轴弯曲者5例,另5例未探及明显原因.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VD+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PSR)、PSR、调整涤纶片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轻微.随访满意,仅3例轻度复发.结论对MVD术后无效及复发的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均应首选,并尽可能行MVD或神经根松解术,但PSR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复发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09~2013年手术治疗的49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其中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2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3例,20例行单纯病灶切除(A组),29例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病灶及颞叶及/或内侧结构癫痫灶扩大切除术(B组)。结果采用Engel效果分级,A组中Ⅰ级为70%,Ⅱ级为20%,Ⅲ级10%;病理检查均为海绵状血管畸形。B组中Ⅰ级89.66%,Ⅱ级6.9%,Ⅲ级3.44%;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畸形,其中25例包括海马硬化,3例皮质发育不良。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结论对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结合术前及术中脑电结果,采用选择性扩大切除癫痫灶,对控制癫痫更为有效。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可能存在双重病理改变。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颞叶 癫痫 双重病理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我科共对561例颅脑损伤病人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31例发生迟发性血肿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31例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6例。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血肿包括:①原血肿手术部位再出血;②多发性血肿的非手术部位血肿形成。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并强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便及时发现并再次手术清除继发性血肿、缓解颅内压。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手术夹闭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22例病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夹闭(内镜组),30例病人采用单纯显微手术夹闭(显微镜组)。比较2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远期mRS评分。结果内镜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显微镜组低(P<0.05),两者远期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夹闭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夹闭术 血管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6例,其中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25例,眶上锁孔入路11例。术中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单鼻孔经蝶入路全切肿瘤22例(88%,22/25),次全切除3例(12%,3/25);眶上锁孔入路全切9例(81.8%,9/11),次全切2例(18.2%,2/11)。术前有视力障碍者,85.7%(18/21)术后视力得到改善,其它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两种不同入路有各自的优点及适应证,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眶上锁孔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对经额底前纵裂入路视野下的鞍区重要结构及其解剖学参数作客观分析,为其显微手术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9具成人尸头标本为研究对象,模拟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过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入路条件下鞍区关键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及手术操作范围;并深入解剖,观察重要血管、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鸡冠至前床突、视神经管颅内口、视交叉前缘及垂体柄的距离分别为40.4±3.2、35.6±3.5、39.8±3.6、42.1±3.9mm;眉间至各部分的距离分别为69.9±4.2、63.4±4.3、68.1±4.8、72.6±5.3mm。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可良好暴露下嗅三角、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终板面积为(50.9±2.9)mm2,终板到额叶前段距离为(57.6±2.8)mm。结论经额底前纵裂入路不仅适用于鞍区局部病变的手术,还可用于其上方、前上方及向三脑室生长的病变,本研究对鞍区重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的客观观察可为临床医生设计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操作技巧提供指导。

  • 标签: 鞍区病变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 显微手术 解剖学研究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在颅内幕上病变手术中Sina软件定位与神经导航定位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20例颅内幕上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术前定位方法将病人分为Sina定位组(n=10)和导航定位组(n=10),Sina定位组术前采用Sina软件定位,设计手术切口。导航定位组术前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定位,设计手术切口,术中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评估病变切除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定位时间、术中病变暴露情况、术后病变切除情况以及GOS评分。结果Sina定位组在颅内幕上病变定位时间上短于导航定位组(P=0.001),两组病人在术中病变暴露、病变切除情况、术后GO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幕上病变中,Sina软件可以做到快速定位,为手术提供简便的定位方法,因其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变 颅内 幕上 Sina软件 定位 神经导航
  • 简介:目的探讨B超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脑浅表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组联合应用B超和ICGA辅助切除的16例脑浅表AVM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2种术中辅助技术对AVMs定位、边界确定及血管类型鉴别的作用.结果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定位AVMs,确定其边界,帮助辨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6例脑浅表AVMs患者共行开颅手术16次,均全切病灶,手术后经DSA证实AVMs无残留.结论脑浅表AVMs手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准确切除病灶,判断有无畸形残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B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研究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解剖,探讨经此间隙处理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在30例成人尸头的随机一侧模拟改良翼点入路开颅,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形态、边界,并测量有关数据.将一枚乳胶球囊从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中放入视交叉后下方,注入10mL紫红色乳胶用以模拟肿瘤.再于对侧开颅,从各个间隙观察"肿瘤"的显露情况,并再次测量有关数据.结果87%的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呈三角形,A1为其前内侧边,M1为其前外侧边,前穿质为其后边,面积为(49.28±26.46)mm2,有5~10支穿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一些小静脉穿过.模拟肿瘤从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显露最佳,并使该间隙的面积扩大至(65.23±30.42)mm2,与原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5).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一般由A1、M1和前穿质围成,其中有较多的穿通动脉,鞍区后上方的肿瘤会使其扩大,在某些合适的病例可以经此间隙处理肿瘤.

  • 标签: 颈内动脉 肿瘤 显微解剖 翼点入路 开颅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痼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痼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痼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脑电描记术 监测 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及躯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例出现静脉血栓,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病情,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继发脑出血 手术 急救护理
  • 简介:斜坡部脑脊液界漏较少见,普通方法修补较困难。我院今年收治1例床突一斜坡部缺损所致脑脊液鼻漏的病人,采用经鼻蝶入路进行修补,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l病例报告女性,53岁,于10年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受伤数天后界流清水样物,持续约一周左右,未经治疗自愈。其后病人偶感头痛,并长期低热(37.4℃左右),于1999年7月开始再次出现异流清水样物的症状。在外院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提示蝶窦后壁斜坡处缺损,蝶窦积液(图1,2)。转至我院后,遂在全麻下经口鼻蝶人路常规显微显露蝶窦底,进入蝶窦后,见其内有浅黄色积液,粘膜与蝶窦壁粘连且较薄,用垂体刮匙尽量刮除,在蝶鞍后壁与斜坡交

  • 标签: 脑脊液鼻漏 鼻蝶入路 床突-斜坡部缺损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辅助手术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患者47例,包括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大脑镰脑膜瘤14例、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4例和乙状窦脑膜瘤1例。术前构建VR图像,评估肿瘤对静脉窦的侵袭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等级,做手术模拟,并对手术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果VR环境下,各组织结构均原位清晰显示,可全方位观察和手术模拟。静脉窦未受累9例、受压13例、狭窄13例、闭塞12例,形成侧支循环者分别占22.2%、23.1%、61.5%、100%。在VR技术指导下制订手术策略,肿瘤获得SimponⅠ级切除37例,Ⅱ级4例,Ⅳ级6例;随访4—18个月,45例恢复良好,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为(88.30±22.392)分,植物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通过统计分析,复发、术中出血及年龄仅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年龄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结论利用VR技术对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皮质静脉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准确、全面、直观,术前应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史对预后的影响,对静脉侧支循环要尤其注意评估和保护,这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静脉窦 显微手术 疗效 虚拟现实 侧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