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为提取桦褐孔菌菌质各活性组分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各极性组分,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各活性组分别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并测定各组分中总多酚、总三萜含量;同时桦褐孔菌菌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菌质和菌核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相应其他组分(P〈0.01);菌质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菌核相应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菌质和菌核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总三萜和总多酚含量较高。结果显示桦褐孔菌菌质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强弱可能与该二者活性成分含量相关。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制得桦褐孔菌菌质体外抗氧化作用较好。

  • 标签: 桦褐孔菌菌质 活性组分 DPPH自由基 OH自由基 亚铁还原能力实验
  • 简介:将灵芝(Ganodermalucidum)生长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对其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沉淀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灵芝总多糖、40%和80%体积分数乙醇沉淀多糖含量均在菌蕾期最高;65%乙醇沉淀多糖含量以子实体成熟期最高;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在菌盖分化期最高。

  • 标签: 灵芝 不同生长阶段 多糖 三萜类化合物 含量测定
  • 简介: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baumii)俗称桑黄菇,桑耳,是近年来开发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已经有研究证实,桑黄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该研究从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人手,寻找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为桑黄保健品开发提供研究基础。采用色谱柱层析法,从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Ergosta.7,22.diene.3β-ylpentadecanoate,Stellasterol,GanoderolB,Ergost.6,22-diene.3t?,5a,8a.triol,GanodericacidDM,InoscavinA。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GanoderolB和InoscavinA对肿瘤细胞HepG2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noscavinA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Ic50值为72.3μg/mL(156.4/μmol/L)。

  • 标签: 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 简介:为深入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功能,从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中克隆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task1,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该基因编码355个氨基酸,全长1757bp,理论分子质量41.1kD,理论等电点为6.64,深绿木霉(T.atroviride)MAPK基因tmk1、里氏木霉(T.reesei)MAPK基因tmkA和绿色木霉(T.virens)MAPK基因tmkA在氨基酸和核苷酸水平上同源性都很高,蛋白结构预测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 标签: 棘孢木霉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克隆 序列分析
  • 简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整个欧亚大陆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森林生态系统之一,自然环境复杂多变,该保护区蕴藏着极其丰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资源。本研究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森林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茎点霉属(Phoma)真菌,经形态观察鉴定为淡黄茎点霉(P.flavescens),为我国首次报道。

  • 标签: 土壤真菌 茎点霉属 中国新记录种
  • 简介:通过木霉属(Trichoderma)3菌株双鸭山蔬菜大棚中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f.cucumerinum)、黄瓜果腐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菜豆叶枯病菌(Cladosporiumsp.)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绿色木霉1(TrichodermaviridePers.exGray1)可作为双鸭山蔬菜大棚中黄瓜枯萎病、黄瓜果腐病、菜豆叶枯病3种病害生物防治拮抗菌加以利用,该拮抗菌对菜豆叶枯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绿色木霉2(Trichodermaviride2)对黄瓜果腐病菌抑制效果最好;而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Rifai)对以上3种病原菌都有抑制效果,对菜豆叶枯病菌抑制效果最好.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绿色木霉2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菜豆叶枯病菌生长有促进作用.

  • 标签: 木霉 黄瓜枯萎病菌 黄瓜果腐病茵 菜豆叶枯病菌 拮抗作用
  • 简介:以树发属(Alectoria)化石为校正点,使用RPB2序列和BEAST分析方法估计梅衣科部分类群分化时间。梅衣科地衣部分谱系分化发生在白垩纪、古新世到始新世和渐新世;主要属内辐射则发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延续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估计主要谱系分化时间古气候条件及古地质区域分支图相呼应。

  • 标签: 分化时间 梅衣科 树发属化石 RPB2 贝叶斯分析
  • 简介:采用3种培养料配方,研究其对姬松茸(N2)产量和氨基酸含量有害物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姬松茸子实体中镉含量比培养料中高184~215倍,姬松茸有富集镉特性。配方1、配方2、配方3子实体镉含量分别为13,10,9.6mg/kg,产量分别为9.5,9.4,8.8kg/m^2,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7.59%,25.80%,20.58%。配方2子实体中镉含量显著低于配方1,其产量、氨基酸总量配方1相近;配方3产量、氨基酸总量最低,配方1、配方2差异显著,表明采用KH2PO4代换过磷酸钙,可以降低子实体镉含量,而不宜用化学氮代换牛粪;配方1子实体砷含量最高,配方2、配方3差异显著。3种配方子实体中六六六、滴滴涕、敌敌畏、四环素等有害物含量基本相同。

  • 标签: 姬松茸 有害物 氨基酸
  • 简介:采用水提和酯提2种方式提取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中高效抑制樟子松枯梢病菌活性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采用悬滴法测定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稳定性试验选用紫外线、温度、pH、氧化剂还原剂以及贮存时间5个因子。结果表明:炭团菌液体培养菌液5种提取物对樟子松枯梢病菌均有一定抑菌活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达到73.20%;乙酸乙酯提取物、超声波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超过90%。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自然环境紫外线、温度具有很高稳定性,并且有一定抗氧化还原能力和良好耐热性,长期贮存不影响其抑菌活性,具有很高开发价值和很好应用前景。

  • 标签: 炭团菌 提取物 樟子松枯梢病菌 抑菌活性 稳定性
  • 简介:为了研究黏菌孢囊形成过程中显微结构变化,文中探讨了番红-固绿和铁帆-苏木精染色条件下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孢囊不同发育阶段显微结构差异显示效果。结果表明:在幼孢囊中原质团有种水平割裂,大割裂和微割裂,这些割裂和孢丝及孢子形成有关;全白绒泡菌囊轴表现了和孢囊柄不一致状态和染色结果;番红-固绿染色下,淡黄绒泡菌在孢囊形成前期原质团被染成淡红色,可以分辨出大量游离存在细胞核;孢囊壁及囊轴被染成绿色,孢子灰绿色;全白绒泡菌原质团被染成绿色,初期可见较厚孢囊壁,囊轴绿色。铁帆-苏木精染色下,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原质团均被染成灰色,囊壁不明显,成熟孢子发生皱缩。

  • 标签: 黏菌 原质团 孢囊 番红-固绿 铁帆-苏木精
  • 简介:改良了神经致幻型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比色检测方法。利用白灵菇子实体稀醋酸提取液替代水作为空白对照,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筛选到了不使用硫酸显色剂配方,降低了操作过程中危险性。探讨了改良比色法在毒菌活性色胺类物质半定量和定量检测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毒菌总活性色胺类物质半定量检测;结合薄层层析法,还可以用于特定毒素定量检测。

  • 标签: 改良比色法 神经致幻型毒菌 活性色胺 薄层层析
  • 简介:为了明确引起三江平原地区大豆根腐病镰孢菌(Fusarium)种类及优势种群,对该地区大豆根腐病样本进行了采集。通过组织分离和形态鉴定,共鉴定出6种镰孢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equiseti)、尖孢镰孢(F.oxysporum)、芬芳镰孢(F.redolens)、半裸镰孢(F.semitectum)、腐皮镰孢(F.solani)和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其中尖孢镰孢(F.oxysporum)分离频率最高,达16.67%。对6种镰孢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 标签: 大豆根腐病 镰孢菌 形态鉴定 三江平原
  • 简介:通过对不同年生五味子进行叶面喷施和根部灌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对五味子白粉病有很好抑制作用,喷施加灌施处理发病率为13.0%,喷施发病率为22.5%,清水对照发病率为37.5%。对二年生、三年生、四年生五味子防治效果分别为78.9%、77.8%、75.0%,这表明喷施加灌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对五味子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2)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对五味子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对二年生、三年生、四年生五味子植株喷施加灌施处理清水对照相比叶面积总平均值分别增加了6.7%、42.4%、27.6%;单独喷施处理和喷施加灌施处理分别比清水对照处理百果重增加了21.33%、28.79%;喷施加灌施处理五味子醇甲含量最高达到0.74%。

  • 标签: 枯草芽孢杆菌 生物菌剂 五味子 白粉病
  • 简介:研究了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对体内抑制肿瘤活性及对免疫功能影响。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木蹄层孔菌不同提取物对荷瘤小鼠抑瘤效果,通过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及生存时间影响来评价不同提取物活性。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均有一定抑制肿瘤作用,其中石油醚提取物下层沉淀抑制作用最显著,当质量分数为100mg/kg时抑瘤率高达56.29%,接近阳性药抑瘤率58.78%,可使小鼠体质量、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增加,延长H22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木蹄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下层沉淀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较好地抑制小鼠肿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标签: 木蹄层孔菌 石油醚提取物 氯仿提取物 甲醇提取物 H22荷瘤小鼠 免疫功能
  • 简介:糖基水解酶Lxyl-pl-1和Lxyl-p1-2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克隆自真菌香菇重组蛋白,具有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双重活性,能专一性水解脱除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等木糖基,生成C-7位羟基化产物可以作为前体半合成重要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或其类似物。前期工作显示:Lxyl-p1-1和Lxyl-p1-2序列同源性高达97%,但后者催化活性是前者2倍以上;Lxyl—pl-2水解生色底物PNP-Xyl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0。为系统地观察两酶催化特性,在对天然药物活性物质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构建工程酵母进行培养、诱导7d后冷冻干燥菌体。将冷干菌体破碎得到蛋白粗提物,再经过Ni亲和色谱和HPLC凝胶色谱法制备和纯化得到Lxyl-p1-1和Lxyl-p1-2重组蛋白。以生色底物PNP-Xyl和PNP-Glc及7-木糖紫杉烷底物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XDT)重组酶进行反应,重点测定Lxyl-p1-2水解XDT最适温度和最适pH,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重组酶对不同底物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Lxyl-pl-2水解底物XDT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4.5;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Lxyl—pl-1和Lxyl-p1-2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β-木糖苷酶活性,这与之前研究结果相一致;Lxyl-p1-1对于底物PNP-Xyl,PNP-Glc和XDTkcat/Km值分别低于Lxyl-p1-2对于上述3种底物kcat/Kan值(0.77s-1×mM-1,1.65s-l×mM-1和-1×mM-lVS.1.67S-1xmM-1,2.85S-1×mM-1和1.07S-1×mM-1)。

  • 标签: 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 Β-木糖苷酶 Β-葡萄糖苷酶 动力学参数 催化特性
  • 简介:研究了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水霉病主要病原菌两性绵霉菌丝体外抑菌效果。菌株分离自河流水体,经培养、形态观察及ITS区序列测定比对,鉴定为两性绵霉Achylabisexalis。结果显示枝状地衣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地茶乙酸乙酯浸提液均对两性绵霉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均为800mg/L;在供试浓度为3200mg/L时,3种地衣提取物均能完全抑制菌丝生长。

  • 标签: 枝状地衣 乙酸乙酯 两性绵霉 抑菌作用
  • 简介:文献报道了从冬虫夏草(Cs)中同时检出蝙蝠蛾拟青霉(Ph)、中华被毛孢(Hs)和冬虫夏草菌(Os)多个基因型;Cs成熟伴有化学成分改变和僵虫体中Hs竞争性菌落形成能力下降。同时检验了Cs成熟过程中Os突变基因型生物量变化。应用Southern杂交检验发现:Cs成熟伴有Ph和2组Os基因型生物量显著增加。Os突变基因型ITS片段EcoRⅠ酶切位点缺失。Southern检验发现:在未成熟Cs中,AT偏倚型菌在子座中rDNA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在僵虫体中几乎没有;而GC偏倚型菌则相反。随着Cs成熟,AT型菌在僵虫体中大量增加;GC型菌在子座中逐渐增加,但正向和逆向排列GC型菌总量远低于AT型。研究结果表明:Cs成熟伴有Ph和Os菌显著增加和几个Os突变基因型菌在Cs子座和僵虫体中差异表达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Cs子座萌发和成熟至关重要,为Cs无性世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冬虫夏草 子座 僵虫体 冬虫夏草菌 突变基因型的差异表达 核糖体DNA生物量
  • 简介:糖苷水解酶第一家族(GH1)β-葡萄糖苷酶(BGL1)有葡萄糖耐受性,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性有很大影响,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嗜热革节孢GH1BGL1进口端W168、L173、F348、W349、C169、F180、D237、Y179、A260、H307、N335和E437这12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酶野生酶(WT)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酶活性和葡萄糖耐受性测定。WT相比,所有突变酶活性均有所降低,其中W168H、N335F和W349G几乎丧失活性。突变F180H、D237S、A260N和H307YKm低于WT,所有突变kcat都降低。除L173Q外,其余突变都保持葡萄糖耐受性,在高浓度(400mmol/L)葡萄糖时,Y179F和D237S酶活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表明,进口端位点对酶活性及葡萄糖耐受性均具有一定影响,催化活性通道结构特异性可能是葡萄糖耐受机制。

  • 标签: Β-葡萄糖苷酶 定点突变 进口端 葡萄糖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