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解剖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必修课。无论国家,种族,或医学学校系统。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医学生获得了对人体结构的第一印象,这是理解病理和临床问题的基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传统教学解剖和演讲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教学法。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对国内外人体解剖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人体解剖教学 传统教学 现代多媒体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肋骨骨折的法医临床鉴定情况。方法:选取在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40例因多发肋骨骨折伤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伤者的临床资料、住院病历以及影像检查资料(X线和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前后X线和CT检查结果发现的肋骨骨折数量。结果:所有40例伤者共发生肋骨骨折84处,15例首次经胸部X线正斜片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36处,而经过再次复查,检查结果发现共骨折41处。其中5例首次计算肋骨骨折为13处,但经过胸部正斜片二次复查得出共有肋骨骨折15处;剩余10例伤者,肋骨骨折共有23处。经胸部CT二次复查发现,共有肋骨骨折26处;另外25例伤者经胸部CT检查,发现出现肋骨骨折共38处;经二次胸部CT复查,结果发现共有肋骨骨折43处。结论:在对多发肋骨骨折被鉴定人进行法医临床鉴定的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好鉴定时机、既往病史以及复查情况,进一步明确被鉴定人肋骨骨折的具体数量,以免出现损伤认定不准确的情况。

  • 标签: 多发肋骨骨折 法医临床学 X射线 CT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泌尿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泌尿肿瘤患者97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VTE将其分为VTE组(13例)和NVTE组(84例)。统计围手术期发生VTE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间,共13例确诊为VTE。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的VTE史(4例vs.7例)、盆腔淋巴结清扫(10例vs.26例)、术中抗凝措施(2例vs.4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9例vs.13例)及术后卧床时间(>3 d:9例vs.15例)比较,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泌尿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抗凝措施是围手术期发生VTE的保护因素。结论泌尿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VTE的发生率较高,尽量避免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基础上缩小手术范围,并在术中合理应用抗凝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围手术期VTE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手术中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流行特征,分析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BV)毒株血凝素(HA)基因特征和变异情况。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省28所国家级哨点医院采集发热3 d内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同时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ILI的监测数据。对ILI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并选取不同地区的14株BV毒株进行HA基因测序,利用DNASTAR 7.0和Mega-X软件分析HA基因序列特征并构建进化树。结果2018—2019年,河北省28所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病例总数为4 689 103例,ILI例数为 99 266例(2.12%);共检测ILI样本18 730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 752份(14.69%),检出高峰在2019年第3周(44.92%),流行前期以甲型H1N1为主,流行后期以BV为主。H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14株BV病毒均属于162-164位氨基酸缺失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100%,与疫苗株B/Colorado/06/2017相比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98.95%,涉及1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冬、春季流行,BV流行毒株有多个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可能是引起暴发疫情的原因。

  • 标签: 流感病毒B型 血凝素类, 病毒 序列分析 Victoria 系 监测
  • 简介:摘要DDX41突变见于髓肿瘤,主要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髓白血病。伴有此类基因的疾病临床罕见且预后相对较差。现报道1例急性髓白血病伴DDX41突变及TP53双突变的诊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DDX41基因 TP53基因 体细胞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儿童间质性肺疾病家系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并对患儿及其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为明确先证者间质性肺疾病的致病原因,对患儿的家系展开调查,采集5例先证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对4例有呼吸道症状的家系成员进行胸部HRCT检查;进一步对先证者血样进行人类全外显子测序进行致病性分析,且对其及其家属进行一代验证。结果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7人中存在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1例死亡。4例存活的患者均存在SFTPC基因突变(exon4,c.342G>T,p.K114N),考虑变异来源于先证者父亲,为致病性突变,其在各数据库中无收录,为新发突变。并且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SFTPC基因p.K114N新发突变可导致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且该突变在家系成员中存在外显不全现象,胸部CT和全外显子测序对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儿童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 新发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不同基因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9例AML患者的22种基因突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89例AML患者中,IDH1及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6.2%、8.7%,未发现IDH1与IDH2共突变的情况。IDH2突变型患者年龄偏大、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正常核型多见、常合并RUNX1突变及SRSF2突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IDH1突变型组较野生型组的中位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IDH2突变作为一个单变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不同突变位点对预后的影响不同,IDH2R140突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IDH2R172突变型患者较IDH2野生型患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减低、中位OS及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在正常核型或年龄≥50岁的患者中,IDH不同突变亚型显示出同样的预后意义。74.1%(43/58)IDH突变患者同时携带其他基因突变,伴发基因突变数目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IDH突变患者中伴NPM1突变者的CR率明显高于不伴NPM1突变者(81.8%对36.4%,P=0.014),伴DNMT3A突变者的中位OS时间短于不伴DNMT3A突变者[4.0(95%CI 3.8~4.2)个月对6.3(95%CI 2.4~10.2)个月,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WBC≥100×109/L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内CR、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在AML(非M3型)患者中,IDH基因突变常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存,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显示出不同的预后意义。

  • 标签: 基因,IDH 基因突变 正常核型 白血病,髓系,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扎胞苷联合CAG(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再诱导儿童复发难治急性髓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接受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再诱导治疗的复发难治AM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儿中,2例为复发AML(分别距开始治疗18个月和8个月后复发),1例为难治AML(2个疗程标准化疗不能达完全缓解)。在2个疗程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再诱导后,2例达完全缓解,1例达部分缓解,之后均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随访16~21个月(距首次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再诱导的时间),患儿均为无白血病生存。除了血液不良反应及感染外,阿扎胞苷未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阿扎胞苷联合CAG方案诱导儿童复发难治AML有较高的再缓解率和安全性,及时桥接HSCT可取得较好的预后。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儿童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阿扎胞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急性髓白血病(AML)预后分层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初诊AML患者83例,根据成年人急性髓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将AML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45例)、预后中等组(19例)、预后良好组(19例),其中预后中等+预后不良为预后非良好。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预后组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选取不同预后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的细胞因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细胞因子预测不同预后分层AML患者的cut-off值;以cut-off值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cut-off值组和<cut-off值组,分析两组与指南预后分层间的关系。结果预后中等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β的中位表达量[3.80 pg/ml(2.75 pg/ml,15.32 pg/ml)]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2.78 pg/ml(1.28 pg/ml,3.36 pg/ml)]和预后良好组患者[1.61 pg/ml(0.83 pg/ml,3.04 pg/ml)](U=216,P=0.02;U=312,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低于预后不良组(U=562,P=0.048)。其他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不同预后分层的AML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预测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中等组的TNF-β cut-off值为3.23 p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 0.753~0.978,P<0.05);TNF-β≥3.23 pg/ml的26例患者中,25例(96.2%)为预后非良好。预测预后中等组和预后不良组的TNF-β cut-off值为3.62 p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 CI 0.610~0.884,P=0.02);TNF-β≥3.62 pg/ml的18例(100%)患者均为预后非良好。预测预后良好组和预后非良好组的TNF-β cut-off值为2.19 p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95% CI 0.595~0.842,P=0.04);TNF-β≥2.19 pg/ml的53例患者中,46例(86.8%)为预后非良好。结论TNF-β的高表达可能提示AML患者预后非良好,当TNF-β≥3.62 pg/ml时可能有助于对AML患者预后分层。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Th1细胞 Th2细胞 细胞因子类 肿瘤坏死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脊索瘤细胞CM-319凋亡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M-319细胞,分为姜黄素0 μmol/L组、姜黄素5 μmol/L组、姜黄素10 μmol/L组、姜黄素20 μmol/L组、si-NC组、si-UHRF1组、姜黄素+pcDNA组、姜黄素+pcDNA-UHRF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Bax、Cleaved Caspase-3和UHRF1蛋白表达,qRT-PCR检测UHRF1 mRNA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M-319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性。结果姜黄素0 μmol/L组CM-319细胞凋亡率7.24%±0.73%,姜黄素5、10、20 μmol/L组CM-31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61%±1.57%、18.42%±1.54%、29.37%±2.65%,差异有统计意义(t=9.305;t=19.680;t=24.153,均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6±0.07,余3组分别为0.62±0.06、0.51±0.05、0.33±0.03(t=4.556;t=8.719;t=16.939,均P<0.05);Bax相对表达量为0.26±0.03、0.41±0.04、0.55±0.05、0.69±0.06(t=9.000;t=14.920;t=19.230,均P<0.05);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为0.24±0.03、0.37±0.04、0.49±0.05、0.62±0.06(t=7.800;t=12.862;t=16.994,均P<0.05),UHRF1mRNA相对表达量为1.01±0.09、0.82±0.08、0.67±0.07、0.42±0.04(t=4.734;t=8.946;t=17.972,均P<0.05),UHRF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3±0.08、0.61±0.06、0.48±0.05、0.31±0.0(t=6.600;t=11.130;t=18.258,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增敏比分别为1.433、1.708和2.183。Si-NC组CM-319细胞中UHRF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9±0.08,si-UHRF1组表达降低为0.35±0.04(t=14.758,P<0.05);CM-31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24%±0.83%和21.49%±2.11%(t=17.531,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7、0.34±0.03(t=14.575,P<0.05);Bax相对表达量为0.25±0.03、0.62±0.06(t=16.547,P<0.05);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为0.23±0.03、0.58±0.05(t=18.007,P<0.05),增敏比为1.727。姜黄素+pcDNA组CM-319细胞凋亡率为28.31%±3.01%,姜黄素+pcDNA-UHRF1组为13.59%±1.25%(t=13.549,P<0.05);Bcl-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0.03、0.63±0.06(t=14.311,P<0.05);Bax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1±0.07、0.42±0.04(t=10.791,P<0.05);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05、0.38±0.04(t=12.650,P<0.05),增敏比为0.539。结论姜黄素可诱导CM-319细胞凋亡并增强CM-31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与下调UHRF1表达有关。

  • 标签: 脊索瘤 姜黄素 细胞凋亡 辐射耐受性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不同基因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9例AML患者的22种基因突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89例AML患者中,IDH1及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6.2%、8.7%,未发现IDH1与IDH2共突变的情况。IDH2突变型患者年龄偏大、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正常核型多见、常合并RUNX1突变及SRSF2突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IDH1突变型组较野生型组的中位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IDH2突变作为一个单变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不同突变位点对预后的影响不同,IDH2R140突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IDH2R172突变型患者较IDH2野生型患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减低、中位OS及PFS时间明显缩短(P值均<0.05)。在正常核型或年龄≥50岁的患者中,IDH不同突变亚型显示出同样的预后意义。74.1%(43/58)IDH突变患者同时携带其他基因突变,伴发基因突变数目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IDH突变患者中伴NPM1突变者的CR率明显高于不伴NPM1突变者(81.8%对36.4%,P=0.014),伴DNMT3A突变者的中位OS时间短于不伴DNMT3A突变者[4.0(95%CI 3.8~4.2)个月对6.3(95%CI 2.4~10.2)个月,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WBC≥100×109/L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内CR、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在AML(非M3型)患者中,IDH基因突变常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存,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显示出不同的预后意义。

  • 标签: 基因,IDH 基因突变 正常核型 白血病,髓系,急性
  • 简介:摘要目地回顾性分析1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TDPS)肝脑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脱氧鸟苷激酶DGUOK基因突变进行家系分析。方法对2019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MTDPS患儿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先证者,女,出生第1周开始出现反复低血糖、顽固性高乳酸血症,并伴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喂养困难、体质量增长迟缓,小头畸形、肌力差、逐渐出现双眼间断性震颤,最终未能存活。基因检测发现该患儿为DGUOK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2-c.43insTTCA(p.F15fs129X)/c.808-1(IVS6)G>A,前者为移码突变,产生截短蛋白,后者为剪切突变,导致异常剪切。患儿父母各携带1个DGUOK基因突变,患儿姐姐此2个位点均无突变发生。结论此2种突变均系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MTDPS中的DGUOK基因突变是婴儿肝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低血糖、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婴儿或儿童患有急性肝衰竭时,即使缺乏神经肌肉受累,也应考虑进行DGOUK基因测序筛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

  • 标签: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肝脑型 DGUOK基因 脱氧鸟苷激酶
  • 简介:摘要溶瘤腺病毒(OA),也称为条件增殖型腺病毒,是经基因改造,只在肿瘤细胞中特异增殖的新一代腺病毒载体,此载体对正常细胞无影响。其能感染特定类型肿瘤细胞,通过复制、增殖、裂解并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利用其高效的转染效率携带治疗基因,以此提高抗肿瘤效果,利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是构建OA的主要方法。本文概述了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在OA治疗泌尿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溶瘤腺病毒 转录启动子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儿童间质性肺疾病家系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并对患儿及其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为明确先证者间质性肺疾病的致病原因,对患儿的家系展开调查,采集5例先证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对4例有呼吸道症状的家系成员进行胸部HRCT检查;进一步对先证者血样进行人类全外显子测序进行致病性分析,且对其及其家属进行一代验证。结果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7人中存在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1例死亡。4例存活的患者均存在SFTPC基因突变(exon4,c.342G>T,p.K114N),考虑变异来源于先证者父亲,为致病性突变,其在各数据库中无收录,为新发突变。并且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SFTPC基因p.K114N新发突变可导致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且该突变在家系成员中存在外显不全现象,胸部CT和全外显子测序对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儿童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 新发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肾结石应用多层面螺旋CT泌尿成像(MSCTU)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多发性肾结石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U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将MSCTU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MSCTU的应用价值。结果 MSCTU共检出34枚直径〈0.6cm的结石,准确率为94.44%;80枚直径为0.6-2.0cm的结石,准确率为98.77%;29枚直径〉2.0cm的结石,准确率为100.00%;与病理结果相对比结果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MSCTU应用到多发性肾结石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实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发性肾结石 多层面螺旋CT 泌尿系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急性髓白血病患者护理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急性髓白血病患者,选取50例,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入院时间为2020.1-2021.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心理变化情况、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负面心理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心理变化 生活质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语后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位点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个与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耳聋15(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15,DFNA15)相关的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该家系中的其他4例患者(包括先证者的母亲、弟弟、二姨和外祖父)均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杂合变异,听力正常人员未检测到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PM2+PM5+PP1+PP3+PP4)。结论该家系为一种罕见的由POU4F3基因杂合变异引起的DFNA15型耳聋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OU4F3基因c.842T>A(p.Ile281Asn)变异是一个新发现的变异,在该家系中与耳聋表型共分离,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病因,可以根据该变异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及再发风险评估。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15 非综合征型耳聋 POU4F3基因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PFBC)一家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提取先证者外周血DNA,使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肌细胞生成调节糖苷酶(MYORG)基因突变的检测,同时对家系中部分成员采血,并采用同样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先证者突变位点的验证。结果先证者为男性,30岁。该家系中仅有1例已发病的PFBC患者。先证者首发症状为言语含糊,逐渐出现动作变慢、行动灵活等锥体外症状及高级认知功能损害。先证者与家系中1名无症状成员头颅CT均显示颅内多发对称性钙化灶,主要位于双侧小脑半球、基底节区及丘脑。二者MYORG基因第2号外显子的DNA序列均存在纯合突变位点c.1967T>C(p.I656T),而其余4名健康成员该位点亦检出杂合突变。结论MYORG基因纯合突变的患者均在CT扫描中发现钙化,病灶多位于基底神经节、小脑、皮质下白质及丘脑。与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的患者相比,MYORG基因突变患者颅内钙化病灶更为广泛,并以脑桥-小脑病灶多见。MYORG基因突变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运动障碍,以震颤麻痹及口齿不清多见。

  • 标签: 钙质沉着症 系谱 突变 MYORG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檀芪对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整合感染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生长、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紫檀芪与H8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H8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观察MDC染色后细胞自噬形态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ATG5、P62)、HPV致癌基因蛋白(E6、E7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0)、25、50、75、100 μmol/L紫檀芪作用H8细胞48 h后,各组细胞相对生长率(100.00% ± 1.56%、99.02% ± 4.97%、93.59% ± 2.01%、81.28% ± 4.90%、69.17% ± 7.56%)差异有统计有意义(F = 77.22,P < 0.05),随着浓度增加生长率渐降低,各紫檀芪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 < 0.05。紫檀芪作用H8细胞24 h后,各组细胞G1期、G2期、S期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意义(F = 7 845.00、51.14、266.50,均P < 0.05),各紫檀芪组G1期、G2期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5)。紫檀芪作用48 h后,0 ~ 100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8% ± 0.50%、14.66% ± 0.22%、13.50% ± 0.49%、14.56% ± 0.19%、15.30% ± 0.76%,各紫檀芪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紫檀芪作用24 h后细胞MDC染色显示,对照组中仅有少量H8细胞检测到高亮点状荧光,各紫檀芪组高亮点状荧光的自噬小体较对照组增多。Western印迹显示,紫檀芪作用24 h、48 h后各组细胞cyclinD1、caspase3、caspase9、Beclin1、LC3-Ⅱ/Ⅰ、ATG5、P62、E6、E7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紫檀芪处理后cyclinD1表达降低,caspase3、caspase9表达升高,Beclin1、LC3-Ⅱ/Ⅰ、ATG5、P62升高,E6、E7表达降低(个别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 > 0.05,多数组间比较P < 0.05)。结论紫檀芪可抑制H8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和自噬,抑制E6、E7致癌基因的表达。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自噬 紫檀芪 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