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 总结其防护方法及体会 。 方法: 在我院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期间抽取供应室护理人员 10 名,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研讨两种方式了解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 并根据讨论防护方法及效果。 结果: 研究的结果显示, 10 名护理人员认为利器损伤、烫伤、生物因素是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经过小组研究对防护方法的总结, 10 名护理人员的防护评分明显上升,与未进行小组研讨会前差异较大,(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以利器损伤、烫伤、生物因素最为常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针对防护,以提升患者的防护评分,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供应室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 体会
  • 简介:摘要:超声探头保护套的使用可以使B超探头达到无菌状态,在临床的操作中极大的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 减少了其他化学或物理消毒方式对B超的探头的损坏,提高了套头的使用寿命。超声耦合剂的使用,使探头护套和探头紧密贴合,不会对B超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50例超声引导肝穿刺手术的应用分析,探讨了医用超声探头保护套对术中B超探头的隔离防护效果。

  • 标签: 医用超声探头保护套 手术 B超探头 隔离防护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由人体中前所未见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所致。中国采取了史上最严格的隔离和封闭管理措施管控疫情,但COVID-19患者仍可能发生严重创伤。为了规范隐形感染、疑似感染或确诊COVID-19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紧急手术及防护问题,由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牵头制订本专家共识。本共识阐述了COVID-19患者分类、需紧急手术的严重创伤患者和紧急手术类型,提出了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和救治场所区分,系统规范了COVID-19疫情期间患者的接诊筛查与伤情评估、紧急手术救治策略和术后管理策略,为临床救治此类创伤患者提供依据。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创伤和损伤 外科手术 感染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当前我国公民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日常认知与防护状况,为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流行疾病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在疫情防控的现阶段,为方便随机采样,采用自主设计问卷并通过网络发布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问卷共收回 171份,大众对于一般健康知识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均表现出较高的知晓率。不同性别对于是否认为自己掌握充足的健康知识、如果社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是否会参加以及出门是否会佩戴口罩共 3项均呈现出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地区对于是否认为自己掌握充足的健康知识,对于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关注自身 BMI指标等的了解以及出门是否会佩戴口罩共 5项呈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大众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较为高并且防护意识较高,但仍然有些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以及这次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认知尚不全面,为进一步加强全民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认知,在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做到针对宣传、信息透明化以及及时发布权威消息。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公共卫生安全 认知 防护状况 我国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四肢骨折石膏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8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针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具有科学、针对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四肢骨折石膏固定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提高治愈效果的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骨折 石膏固定术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患者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就其主要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60例,将眼内炎患者分为发生组,将未出现眼内炎患者分为未发生组,收集其基础资料和临床信息,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白内障术后患者出现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选取60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眼内炎,发生率为1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手术时间≥10 min及白蛋白<35 g/L为导致患者出现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手术时间≥10 min及白蛋白<35 g/L为白内障手术患者发生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减少眼内炎发生的同时,促进疾病快速康复。

  • 标签: 白内障 眼内炎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目前阶段,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宣告基本阻断,疫情防控重点逐渐向严防外来输入型病例及其关联病例与甄别无症状感染者转移,但日常自我防护仍不容松懈。本文从避邪气、守正气、调起居、节饮食、慎药石5个层次着眼进行相应浅析,以期为现阶段中医自我防护提供些许参考与借鉴。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 自我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减少导管感染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其中25例接受常规护理患者纳入常规组,25例接受预见性护理患者纳入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0%(P<0.05)。试验组生理状况、环境状况、社会功能、心理状况评分均显出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健康指导、治疗效果、护理技术、服务态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感染风险,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用品短缺,自主研发制作各类一次防护用物,满足临床需求,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方法 组建研发组,分 6个小组,经过研制种类、材料准备、样品设计、确定流程、制作场地、招募自愿者、同质化培训、分组包干、流水线作业等完成,对防护用品进行高压灭菌、质量监测。结果 4种自制的防护用品质量合格,缓解了临床防护用品短缺情况。 结论 自主研发制作的 4种一次防护物品,质检合格,具有安全、实用、舒适、便捷的特点,值得继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新冠肺炎 一次性防护用品 研究设计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于2020年2月16日预出版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新型冠状病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以及接触传播致病。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眼部导致全身感染,提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要重视眼部防护,切断潜在的感染途径,且眼科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肩负责任,应加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鉴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尚不足,本文以国内学术期刊文献、国家发布的指南文件为基础,汇总目前个人或医疗机构的经验,从预防医学和眼科学角度,为眼科临床工作提供全面且统一的建议意见,为共同抗击疫情发挥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53-257)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眼科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外线荧光检测技术在个人防护装备(PPE)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共招募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7位医护人员进行PPE培训,利用紫外线荧光示踪剂模拟工作中感染污染物沾染情况,在其双手、胸前、腹部、双膝关节上的关键部位模拟污染,待PPE脱卸完毕,采用专业检测仪进行检查,观察并发现荧光示踪剂模拟污染物遗留在皮肤或内层工作服部位,拍照记录并分析。结果通过紫外线荧光示踪剂标记检测后发现共94处荧光示踪剂污染,来源于43位占55.8%的医护人员,主要的荧光示踪剂残留污染部位包括:左侧腹部11次占11.70%,左侧胸前9次占9.57%,左侧前臂6次占6.38%,左脚鞋面6次占6.38%,颈部6次占6.38%,右侧肩部5次占5.32%;工作年限对污染频次有一定影响,其中工作年限<6年组模拟荧光污染频次小于其余组,与11~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685,P=0.001)。结论紫外线荧光标记检测技术能够科学直观、快速反馈医护人员PPE使用过程容易污染部位,量化和明确在PPE脱卸过程中的污染风险,为针对开展PPE装备创新与技术改进,强化PPE教学培训考核督查,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个人防护装备 新发传染病 荧光检测 医护人员 灾难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防护效果。方法 6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的防护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疾病知晓、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良好生活方式养成情况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学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慢性病 防护效果
  • 简介:【摘要】: ICU长期卧床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相比治疗,预防显得更为重要,但在临床护理中往往会忽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尤其忽略腹内压的控制等因素。本文通过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叙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供应室护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因素,分析有效的防护方法。 方法 针对 2019 年 6 月至 2019 年 9 本院供应室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暴露风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 结果 共计发生 238 例职业暴露情况,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烫伤( 32.35% )、锐器损伤( 31.09% )、紫外线( 17.65% )、噪音( 10.08% )、化学消毒剂( 7.56% )、污染血液( 1.26% )。 结论 在医院供应室护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应针对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防护,改善护理工作的安全水平。

  • 标签: 危险因素 职业暴露 供应室护理 防护手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一体化CT辐射防护装置辐射防护效果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辐射防护原理及CT机型设计研发新型一体化CT辐射防护装置,在CT机正常运行条件下,测量辐射防护装置使用前后CT机周围环境7个监测点的辐射剂量率并计算有效防护率。在使用防护装置前后分别对水当量模体进行CT扫描,测量水当量模体CT值和信噪比,并采用3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防护装置使用前后CT机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平均CT值及信噪比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防护前后水当量模体CT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7个监测点在新型CT辐射防护装置使用后的辐射剂量率均较使用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效防护率均在50%以上;辐射防护装置使用前后水当量模体范围内平均CT值、信噪比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一体化CT辐射防护装置能够明显降低CT机运行时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且对图像质量无影响。

  • 标签: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感染科护士出现 HIV 针刺伤 的原因以及安全防护措施。 方法: 采用调查分析法,本院 2014-01—2019-01 期间在感染科工作的 115 例护士展开调查分析。探究 115 例护士在感染科工作 1 年时间中 HIV 针刺伤 发生情况以及发生原因。 结果: 115 例患者中有 29 例存在 HIV 针刺经历,最多的有过 3 次,存在 1 次的有 21 例,占比 72.41% ( 21/29 ); 2 次的 8 例,占比 27.59% ( 8/29 ),存在 3 次的 2 例,占比 6.90% ( 2/29 )。 2 例发生 3 次 HIV 针刺的护士护理经验均不足 2 年。晚间与晨间发生次数最多,护士均会采用紧急处理方法, HIV 针刺因素存在职业暴露、侵入医疗操作、不遵守操作规范等。 结论: 感染科护士是发生 HIV 针刺伤 的高危人群,有必要采用紧急处理措施进行防范,本文就产生原因提出了安全防护措施,希望有助于防范 HIV 针刺伤 发生,保障护士安全。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人员 HIV 针刺伤 安全防护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保温装饰材料辊涂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配套防护设施设置,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保温装饰材料辊涂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接触水泥粉尘、臭氧、二甲苯、丁醇、乙酸乙酯的浓度小于接触限值,接触噪声8h等效声级符合限值要求。结论 正常运行情况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低于限值,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措施有效。

  • 标签: 职业病危害 防护措施 关键控制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