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主要探究高血压脑出血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收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研究,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标准,观察CT表现。结果:CT检查显示出基底节区、丘脑、小脑、脑干与其他部位血肿位置情况,诊断血肿个数共105个,平均血肿体积(34.27±3.56)ml。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CT检查诊断能够观察了解患者病灶大小、数量、位置,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CT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有两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变侵及双叶有9例,单叶7例。肿物单发型为5例,多发型为11例。密度均匀性减低有10例,不均匀性减低有6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囊变有2例,钙化1例。有9例不同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邻近血管。颈部淋巴结受侵有9例,上纵膈淋巴结受侵有6例。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甲状腺多发结节或肿物,密度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减低,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区域淋巴结常受侵。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淋巴瘤 淋巴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肝脏异常影像学表现,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方法回顾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胰腺炎患者治疗后复查CT28例,未进行治疗后复查58例。采用16层螺旋CT机,重建层厚为5mm。结果28例复查患者中,在急性期发作时均有肝脏密度的不同程度减低,复查后肝脏密度变化不明显者有3例(10.7%),脂肪肝明显减轻的有25例(89.3%),25例中有4例出现肝脏密度暂时性增高后恢复正常。58例患者无复查影像,其发作时肝脏密度在正常范围的有17例(29.3%),不同程度脂肪肝的有41例(70.7%)。结论CT可以很好地显示急性胰腺炎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脂肪肝 螺旋CT
  • 简介:摘要CT诊断急性胆囊炎时应当谨慎,必要时可进一步行腹部超声检查。CT有相对低的阳性预测值以及相对高的阴性预测值。急性胆囊炎的典型CT表现包括胆囊扩大,胆囊壁增厚,粘膜强化增加,胆囊周围脂肪变性,胆结石,和反应性充血导致胆囊窝的肝实质强化增加。急性胆囊炎并发症的特征性的CT表现,包括坏疽,穿孔,脓肿形成,腔内出血,以及胆囊壁积气。

  • 标签: 急性胆囊炎 CT表现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CT在诊断肺气肿方面的表现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4月到2014年8月收治的40例肺气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本组患者进行常规X线片、肺功能以及胸CT扫描检查,统计并分析CT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结果显示,本组40例肺气肿患者中,12例为间隔旁型,9例为全小叶型,7例为小叶中心型,12例为瘢痕旁型。结论CT在肺气肿的诊断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可以帮助医师快速确定患者肺气肿类型,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此,该种诊断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的。

  • 标签: 肺气肿患者 CT表现及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肺结核患者继发性肺真菌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评价CT对肺结核继发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结核患者继发性肺真菌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分布、边界、密度和病灶大小等特点,并分析影像与病原菌的关系。结果36例肺结核患者继发性肺真菌病致病菌分别为曲霉菌18例,毛霉菌8例,隐球菌6例,白色念珠菌3例,放线菌1例。CT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9例,单发或多发结节或肿块9例,其中6例结节边缘见晕征;空洞8例,霉菌球6例,斑片影1例,粟粒影1例。所有病例均有胸膜反应,8例有胸腔积液。结论肺结核患者继发性肺真菌病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可确诊特征性的肺曲菌球,对表现不典型者应密切结合临床,最终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 标签: 肺结核 肺真菌病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所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肝尾叶者1例(12.5%),位于肝左叶者2例(25.0%),位于肝右叶者5例(62.5%)。其中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84±1.13)cm,最小直径为2.1cm,最大直径为11.8cm。1例患者为肌瘤型,2例患者为血管瘤型,1例患者为脂瘤型,混合型患者最多共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全部影像特征,有利于提高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率,同时也有利于理解掌握CT表现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肝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颈部非器官源性软组织肿块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软组织肿块,分析其发病部位及CT表现。结果:淋巴结病变9例,以颈部Ⅰ~Ⅳ区多见。9例中,淋巴结转移瘤2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1例,淋巴瘤3例。淋巴结核、淋巴瘤的淋巴结多呈类圆形,边缘多清晰。淋巴结转移瘤、结核多呈边缘和分隔样强化,内部多见液化坏死区;淋巴瘤内部轻度强化;化脓性淋巴结炎边缘模糊,多结节融合,呈环样及分隔样强化。神经源性肿瘤5例,多位于颈动脉间隙及椎旁间隙,颈动脉间隙神经源性肿瘤位于颈动静脉后内方,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迷走神经源性肿瘤使颈动静脉分离。咽部先天性囊肿3例,其中腮裂囊肿2例,位于颈侧区口咽扁桃体周围,胸锁乳突肌前内方,呈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并发感染则边缘模糊,囊壁增厚强化明显。甲舌囊肿1例,位于颈中区,边缘清晰之囊状影,与舌骨相连。淋巴管瘤2例,其中1例位于颈根后三角区,1例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前,边缘清晰,形态不规则,穿行颈部肌间隙内,无强化。结论:熟悉颈部正常解剖,掌握病变各自特点,对颈部软组织肿块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颈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研究其临床成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236例,首先进行CT检查,24h后再行颅脑MRI平扫,观察分析其成像特征及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中脑挫伤患者MRI诊断共236例,CT平扫共216例;颅骨损伤患者MRI与CT诊断均为157例;头皮损伤患者上述两种方式诊断均为220例。结论CT是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案,但脑挫伤患者采用MRI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更为满意,临床诊断过程中将两者相结合应用,可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情况发生。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CT表现的小肺腺癌患者远处转移规律,探讨不同影像学特点的小肺腺癌采用不同术前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cT1a-cN0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共纳入患者785例,其中男289例,女496例。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5例中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287例,GGN为主结节111例,实性成分为主结节221例,纯实性结节(pure solid nodule,PSN)166例。8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6例,脑转移1例,脑转移及肾上腺转移1例。纯GGN及GGN为主结节患者中均未见远处转移,实性成分为主结节患者中有1例发生远处转移,7例PSN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实性成分为主结节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为0.5%(1/221),实性结节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为4.2%(7/1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P=0.030)、肺窗肿瘤最大径(P=0.003)、肺窗肿瘤实性成分最大径(P<0.001)、肺窗肿瘤最大面积(P=0.002)、纵隔窗肿瘤最大面积(P<0.001)、肿瘤实性成分比例(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P<0.001)、肿瘤消失比例(tumor disappearance ratio,TDR,P<0.001)、结节性质(P<0.001)及胸膜凹陷征(P=0.037)是远处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显示:CEA(OR=1.019,95%CI:1.002~1.037,P=0.028)及TDR(OR=0.000,95%CI:0.000~0.310,P=0.001)为远处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纯GGN及GGN为主结节患者术前可不行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转移;而对于PSN,有必要术前进行包含头颅MRI在内的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转移。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CT 术前检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肝脏骨外尤因肉瘤影像学表现1例。患者为42岁男性,CT表现为肝右叶S6、S7段巨大团块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轻度分叶伴假包膜。CT平扫密度不均,内见不规则多灶性囊变坏死区,未见钙化。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内见细小线状肿瘤血管,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渐进性中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肿块的假包膜在延迟期强化。周围肝组织和血管等结构受压,门静脉右支未见癌栓,下腔静脉肝段未见侵犯。病理诊断为肝脏骨外尤因肉瘤。

  • 标签: 肝肿瘤 肉瘤,Ewing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6例肺细支气管腺瘤(BA)的CT表现及相应的病理改变。共纳入16例BA患者,病变直径8~32 mm,10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6例为实性结节,4例有囊腔形成,1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层和腔面细胞层构成的双层细胞结构呈乳头状和/或沿肺泡壁(平坦状)生长。影像上表现为实性结节的BA在病理上表现为肺泡腔内分泌黏液较多,而影像上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BA在病理上表现为肺泡腔内黏液较少。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细支气管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0月至2021年 8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患者11例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肾脏8例,肝脏右叶2例,降结肠1例。瘤灶最大者位于肾脏,大小约20.0 cm×26.0 cm×11.0 cm;最小者位于结肠,大小约2.4 cm×2.6 cm×3.4 cm。CT平扫: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未见出血、钙化、脂肪,密度不均匀9例,可见脂肪灶。CT增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10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门脉期至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减退11例,11例病灶内均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结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多层螺旋CT对其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结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4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3~74 (48.3±8.1)岁。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检查。根据CT表现特点分析患者肺内病变的部位、数量、周围的肺组织改变及合并症等。结果46例患者中,42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3例位于同侧肺的不同肺叶,1例位于双肺)。所有患者中CT表现为含液囊肿的有16例、含气囊肿10例、蜂窝及肿块样囊肿20例。囊肿周围肺改变以小索条、肺透过度增高、肺不张及实变为主,分别有24例、18例、25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病灶无合并症20个、合并曲霉菌感染12个、其他感染10个、结核6个、肿瘤(类癌)1个。结论CT图像所示的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含液、含气囊肿具有圆形或类圆形形态,其内为单纯液体或气体,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当形成蜂窝及肿块样囊肿时,需要与肺结核、肺癌等相鉴别。

  • 标签: 支气管源性囊肿 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8例CT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顶颞枕叶表浅部位的脑回或弯曲条带状钙化伴病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同时合并脑软化灶者2例,合并同侧颅骨增厚者2例。结论CT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宽大脑回状及弯曲条带状钙化的特征。诊断具有特征性。

  • 标签: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以及图像特点。方法自我院病例中取患者19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间质瘤。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观察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病灶呈现软组织肿块,且向胃腔内、外或者内外突出,病灶密度均匀或者不均匀,形态大小不一。增强后显示病灶均匀或者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远处存在转移灶。良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下,边界清晰,CT下多均匀强化;恶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上,边界模糊,CT下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存在坏死或者转移灶。结论胃间质瘤患者应用CT检查,能够呈现病灶的外部形态、内部变化以及周围关系,诊断价值值得认可。

  • 标签: 胃间质瘤 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