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8年12月21日,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召开了年度总结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铎院士主持,副主任委员廖万清院士、委员施伟民教授、戚中田教授、赵敬军教授和翟明教授、温海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廖万清院士致辞后,长征医院李钢政委致辞,潘炜华教授汇报了2018年度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进展、研究成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2018年度工作总结进行了审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 标签: 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 医学真菌 上海市 会议 学术委员会
  • 简介:摘要: CIMP是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的甲基化现象。CIMP的特点是大量抑癌基因同时发生甲基化,它与多种肿瘤的恶变密切相关。目前,在结直肠癌、脑胶质瘤、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均发现CIMP阳性亚型,且CIMP阳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表型,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表述近年研究中CpG岛甲基化在多种肿瘤中的分子生物及病理学特征,以及CIMP阳性与不同肿瘤预后的关系。

  • 标签: CpG岛甲基化现象,结直肠癌,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子生物检测及血清检验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分子生物多聚酶链反应(PCR)和血清检验,比较血清检验和分子生物检测阳性检出率;对两种方法测出结果进行诊断符合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比较。结果:分子生物检测阳性率为87.61%,血清检验阳性率为57.14%,分子生物检测阳性率高于血清检验。血清检验诊断符合率为52.67%,分子生物检测诊断符合率为75.57%,分子生物检测诊断符合率高于血清检验,分子生物检测的漏诊率(21,37%)和误诊率(3.05%),均低于血清检验(34.35%,12.97%)(P<0.05)。结论:分子生物检测阳性检出率更高,其漏诊率更低,能广泛应用于支原体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方面。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简称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基于主题报告的互动教学方式,即在教师讲授核心知识之后,请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生活和临床中的常见现象和问题,将知识输入与运用输出有机结合,使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交流互动("双声道")。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基于主题报告的互动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90.6%(116/128)],加深对知识的理解[93.8%(120/128)],促进自主学习与思考[96.1%(123/128)],提升知识运用能力[93.0%(119/128)],锻炼查阅资料能力[96.1%(123/128)],并能促进学生间交流协作和相互学习[89.8%(115/128)],75.8%(97/128)的学生愿意将基于主题报告的互动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的课程。该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提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 标签: 医学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以学生为主体 主题报告 "双声道"教学 互动教学
  • 简介:摘要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的课程特点和发展现状,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适当增授前沿知识,增设小班讨论课,增授生化专业领域的诺贝尔奖史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提供条件帮助其完成等方式,成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 标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 简介: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医学技术生物化学既是医学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开展医学研究的基础学科,与诸多医学基础学科广泛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的教学质量对留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通过针对留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的8年教学实践,根据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的课程特点,作者对该校留学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理论教学从教和2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留学生的理论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增强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拓宽了科研思维能力。该次教学改革和探索对以后该课程的留学生教育有所裨益。

  • 标签: 线上和线下教学 留学生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ABO血型A亚型的分子生物机制。方法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采用卡式法和试管法分别进行鉴定。利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该患者所含ABO基因。PCR扩增该患者ABO基因1~7外显子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克隆测序进行ABO基因单倍型分析。结果患者红细胞与抗A呈现弱凝集,与抗B不凝集,其血清与Ac凝集1+,与Bc呈现4+凝集,血清特性可定义为Aw亚型。ABO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患者存在c.106G>T、c.188G>A、c.189C>T、c.220C>T、c.297A>G、c.467C>T、c.543G>C、c.646T>A、c.681G>A、c.771C>T、c.829G>A杂合变异和c.261delG缺失。结合克隆测序结果,推测患者ABO基因型为ABO*Aw.33.new/O.01.02;与ABO*A1.01相比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与ABO*A1.02相比存在c.543G>C变异,该新等位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MK302122。结论发现1例Aw33亚型新的等位基因,其GTA转移酶基因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

  • 标签: ABO血型系统 Aw亚型 α-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 ABO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Bw11亚型的血清分子生物特征。方法应用经典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和吸收放散法检测ABO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ABO抗体。应用序列特异引物(sequence-specific primer, SSP)引导的聚合酶链反应进行ABO基因分型,进一步测序分析ABO基因第1~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对发生变异外显子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正反定型相符提示为O型;经典试管法正反定型不符;吸收放散实验证实存在B抗原;抗体筛查排除同种抗体存在。SSP基因分型为B/O1;第6、7外显子测序与B101/O01基因序列比对存在第7外显子695T>C变异,导致232位亮氨酸转变为脯氨酸,证实为Bw11/O1杂合子。结论nt695T>C变异可能是导致B抗原减弱的分子遗传机制。Bw11亚型可能存在较强抗B抗体,人源及部分单克隆试剂不能检测出Bw11亚型易被误判为O型,应用分子生物方法有助于ABO亚型的准确鉴定。

  • 标签: Bw11亚型 ABO基因 血清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其中以分化型甲状腺癌为主要类型。分子生物的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甲状腺癌患者的早诊早治和精准治疗,同时也为预后不佳的特定类型如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向。文章总结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点高频基因变异及其作用机制、分子生物检测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以及特定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等。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分子生物学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表现与分子生物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乳腺癌患者共计55个肿块术前行DCE-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形式、早期增强率)。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细胞ER、PR、Her-2、Ki-67表达隋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分子生物指标与DCE—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肿块大小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肿块形态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肿块边缘与ER、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肿块强化形式与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TIC类型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早期增强率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DCE-MRI表现与分子生物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DCE—MRI表现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行为,能够间接评估肿瘤预后并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分子生物学 受体 雌激素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前,普萘洛尔已成为复杂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其究竞是通过何种机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仍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生物机制及其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启示。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分子生物学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李英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细胞分子生物专家、航天分子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2018年年初,她在南国深圳参加第21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载人航天界的盛会。参会者除了来自世界各国的9名航天员,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和空间生命科学的顶级专家200多人,大家围绕'逐梦太空科技.

  • 标签: 空间骨丢失 细胞分子生物学 空间生命科学 航天员 核酸分子 小白鼠
  • 简介:摘要:分子生物是本科高校生物专业的必修课程,引入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科技前沿,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笔者根据近三年在宁德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中开展分子生物双语教学情况,从教材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以及融入思政教育四个方面介绍改革的经验,期望为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5,X/46,XY嵌合体患儿性腺特征、性腺肿瘤的发生率及SRY基因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45,X/46,XY核型或其变异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45,X/46,XY嵌合体性腺表型及分子生物进行分析。结果30例45,X/46,XY核型或其变异型患儿中,就诊年龄均在18岁以下,社会性别男性11例,社会性别女性19例,所有患儿中14例已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单侧睾丸和对侧条纹性腺检出6例,社会性别均为男性,病理切片显示性腺组织中同时含睾丸和卵巢组织者3例;同时伴有易位的肾上腺组织2例;双侧条纹性腺检出8例,社会性别均为女性,病理切片显示性腺组织中同时含附睾和卵巢组织者1例,性腺母细胞瘤1例,卵巢发育不良伴粒层细胞瘤样增生1例,有增生痣细胞(混合痣)1例。所有B超检查及病理切片均未发现卵泡存在。11例社会性别男性患儿中,5例经SRY基因检测结果均阳性,7例经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显示Y染色体部分缺失3例,无缺失4例;19例社会性别女性患儿中,10例经SRY基因检测,其中9例结果阳性,1例阴性;7例经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显示Y染色体部分缺失2例,无缺失4例,全部缺失1例。结论45,X/46,XY嵌合体患儿大多含有异常的性腺组织,具有发生性腺肿瘤的风险,尤其女性患儿发病率较高,绝大部分患儿SRY基因阳性,Y染色体无缺失或部分缺失。考虑到此类患儿发生性腺肿瘤的风险增加,建议早期进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

  • 标签: 45,X/46,XY核型 性腺组织 SRY基因 Y染色体微缺失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学科,也是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其内容微观、抽象,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庞杂,该课程的教学也存在较多困难。为了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从2016年开始,甘肃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教研室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核心病例问题,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方法挖掘课程内在联系,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尝试问导式四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问导式四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学生课程成绩良好,对该教学方法也有较高的评价。

  • 标签: 教学 问导式四步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