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子生物技术是现代先进技术,该技术研究方向为生物分子结构,及其相关功能,通过此种研究揭示生命现象本质。为提高中药开发质量和效率,本文针对中药开发中分子生物应用进行研究,主要阐述了利用DNA分子技术进行中药种类鉴定、分子生物中药药效成分分析以及药理分析等方法和成效。

  • 标签: 中药开发 分子生物学 DNA分子检定 药物成分分析 药理分析
  • 简介:摘要:轮状病毒是导致儿童及许多幼畜感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轮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人类和动物死亡。而且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WHO要求开发轮状病毒疫苗作为首要任务。本文综述了轮状病毒分子生物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轮状病毒相关基因的实验室工作奠定了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分子生物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希望为分子生物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持,使得我国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多原发肺癌(MPLC)在肺癌中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体检的重视以及影像特别是高分辨率CT和PET/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多发性肺癌,而区分多发性肺癌究竟是MPLC还是肺内转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肿瘤的分期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分子生物检测在MPLC诊断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对MPLC的认识,提高MPLC的诊断水平。

  • 标签: 肺肿瘤 分子生物学 诊断
  • 简介:摘要:20世纪末,分子生物生物领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基因克隆技术逐渐成熟,开创了一个新的后基因时代,为遗传病诊断、微生物检测提供了借鉴和创新思路。免疫系统疾病诊断、肿瘤诊断与评价等。论文简要介绍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有效应用,分析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 标签: 分子生物学技术 医学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05月-2022年05月本院11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55例,行免疫荧光检验法,观察组55例,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法,比较两组检验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原微生物检验为阳性例数为53例,检出率96.36%,对照组微生物检验为阳性例数为45例,检出率为81.82%,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验满意率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5%(P<0.05)。 结论 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能够显著提升检验效果,患者满意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作者: 臧延彦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0-19
  • 出处:《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1年3期第19卷
  • 机构:松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  松原  138000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子生物技术用于病原微生物检验中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54例快速检测发现病原微生物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荧光定量PT-PCR检测,B组常规PT-PCR检测。结果:A组阳性率74.07%高于B组37.04%,P<0.05;A组病原微生物检验满意率96.30%高于B组74.07%,P<0.05。结论:分子生物技术用于快速检测常见病原微生物中作用显著,检出阳性率高,可提升患者对病原微生物检验满意率。

  • 标签: 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间于我院进行病原生物检验患者8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反转录RT-PCR方法,观察组接受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效果十分显著,尤其是通过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有效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干预,并分析其具体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2月-2022年3月之间选取100例需进行病原微生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 RT-PCR 法检验,观察组则使用荧光定量 RT-PCR 法进行检验。对比两组人员的检出率以及检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组人员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均低于疾病组(P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接受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取荧光RT-PCR检测和常规的RT-PCR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检验结果。结果: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7.50%,常规的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2.92%,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的RT-PCR检测,差异有统计意义(X2=6.431,P

  • 标签: 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接受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取荧光RT-PCR检测和常规的RT-PCR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检验结果。结果: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7.50%,常规的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2.92%,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的RT-PCR检测,差异有统计意义(X2=6.431,P

  • 标签: 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接受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取荧光RT-PCR检测和常规的RT-PCR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技术的检验结果。结果: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7.50%,常规的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2.92%,荧光RT-PCR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的RT-PCR检测,差异有统计意义(X2=6.431,P

  • 标签: 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由于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强,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与带菌动物接触,或者是食用这类食物时,都非常有可能会感染。这种疾病具有快速雾化的特点,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抑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流行病分子生物角度,分析了布鲁氏菌病的特点。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B抗原弱表达的分子生物原因。方法应用血清方法进行血型鉴定,包括正反定型检测,抗-A1,抗-H检测,并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检测弱B抗原。应用直接测序对第1-7外显子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例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血清检测的23例患者红细胞均含有弱B抗原。DNA测序确定这些B亚型的等位基因,包括2例Bel型、4例B3型、14例Bw型、2例CisAB型及1例新的等位基因。其中新B等位基因,在第7外显子发生了662G>A变异,将其DNA序列上传红细胞血型抗原变异数据库,命名为Bel10。结论血型基因DNA碱基变异导致血型亚型,表现为血清抗原减弱,Bw表型为常见B亚型。

  • 标签: 血型 B亚型 血清学 DNA测序
  • 简介:摘要: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甲类传染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对于快速准确的诊断出病原体是极其重要的。以下我将对分子生物技术在鼠疫耶尔森菌检测中的地位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健化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正在变得越发严重,已受到社会的广泛性关注,并且关于处理污水的技术也不断推新与优化。本文结合当前实况,在污水处理微生物检测当中,就分子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作一探讨,望能为此领域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污水 微生物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简介:摘要:患者我55岁女性,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以左侧胸痛为首先症状伴有右上腹部隐痛为主要表现,影像可见左肺下叶斑片影,合并左肝低回声、左肾多发信号异常。外周血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肺泡灌洗液mNGS及肝脓肿引流液培养均提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kp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血浆外泌体参与HD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例男性患儿血液样本,将其中7例HD患儿作为实验组,年龄为(18.14±18.17)个月,范围为2~48个月;将年龄范围与实验组患儿相匹配的7例男性非HD患儿作为对照组,年龄为(27.14±13.81)个月,范围为6~48个月。收集14例患儿外周血各8 ml,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后提取外泌体。经过透射电镜观察、样品粒径分析、蛋白指标检测和RNA浓度检测鉴定外泌体后,进行外泌体miRNA测序,最后对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采用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14例样本中均成功分离出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形态完整、球形、大小均一的典型外泌体结构。外泌体粒径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外泌体粒径分别为(144.22±33.98 )nm和(122.99±21.24)n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186)。血浆外泌体浓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血浆外泌体浓度分别为(3.39± 3.90)×109和(3.47±4.04)×1010 Particles/m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02)。外泌体蛋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①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外泌体蛋白浓度分别为(0.42±0.17)μg/μl和(0.13± 0.12)μg/μl,对照组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04);②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外泌体特异性阳性标志物CD9和CD8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阴性标志物IgG基本没有表达。外泌体miRNA测序结果显示:①实验组RNA浓度高于对照组,(0.66±0.54 )ng/µl比(0.24±0.10 )ng/µ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1);②共筛选出3个差异性表达的miRNA,包括miR-382上调,miR-29B2和miR-29A下调。运用KEGG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显示,miR-382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miR-29A富集于癌症中的蛋白聚糖和Hippo信号通路,而miR-29B2则富集于细胞周期通路。分析miR-382、miR-29B2和miR-29a的靶基因,取完交集后分别得到73、782和770个靶基因。结论HD患儿血浆外泌体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参与肠神经节细胞的生物功能、细胞周期等调节,可能与HD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外泌体 微RNA 靶基因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简称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基于主题报告的互动教学方式,即在教师讲授核心知识之后,请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生活和临床中的常见现象和问题,将知识输入与运用输出有机结合,使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交流互动("双声道")。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基于主题报告的互动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90.6%(116/128)],加深对知识的理解[93.8%(120/128)],促进自主学习与思考[96.1%(123/128)],提升知识运用能力[93.0%(119/128)],锻炼查阅资料能力[96.1%(123/128)],并能促进学生间交流协作和相互学习[89.8%(115/128)],75.8%(97/128)的学生愿意将基于主题报告的互动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的课程。该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提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 标签: 医学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以学生为主体 主题报告 "双声道"教学 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