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进行探讨。方法对2012年6月到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作为研究组,将我院同时期的50例非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数(78个)、动脉中膜厚度(0.87±0.33)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个)和(0.62±0.17)mm,差异明显(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低回声(13个)和不均质回声斑块(61个)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0个和8个),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检测出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性质,对于预测脑梗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并探讨其评价SSS-TOAST1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常规超声检查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SSS-TOAST1型脑梗死患者113例,为脑梗死组,及选取伴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但未患有脑梗死的患者4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根据梗死后病情变化分为梗死后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88、0.33,P均>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成像以黄绿色为主,非梗死组斑块弹性成像以绿蓝色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1、10.77、4.52,P均<0.05)。脑梗死后进展组与非进展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1.34、0.17,P均>0.05)。脑梗死组中梗死后进展组比非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2.30、3.80,P均<0.05)。结论RTE可以评价斑块的软硬度以反映斑块的易损性,SSS-TOAST1型脑梗死组患者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其易损性高;且RTE对评价梗死后病情变化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弹性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2013年21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9例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治疗和对照组103例采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和mRS评分情况及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和mRS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和mRS明显减少(P<0.05),而治疗后14d的NIHSS和mRS下降最明显(P<0.05),依达拉奉组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吡拉西坦(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45例ACI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适合溶栓治疗但患者及家属不同意溶栓治疗的ACI患者45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溶栓后24小时、7天、30天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预后.并观察颅内及其他系统的出血并发症.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治疗24小时、7天、30天NIH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溶栓组为13.3%、对照组为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患者齿龈出血6例(13%)、症状性颅内血肿3例(6.67%),无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6.67%),死亡1例(2.22%).非溶栓组齿龈出血2例(4.44%)、症状性颅内血肿2例(%),无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6.67%),死亡1例(2.22%).结论在ACI治疗时间窗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不增加死亡率,有效安全.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91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安全的相关因素,针对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观察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健康状况,针对护理工作中常见不安全情况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将干预前后住院期间患者安全问题的安全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安全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康复水平、生存质量都有所提高。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尽早实施安全护理干预,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 脑梗死 安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治疗14天,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41/1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100/128),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舒血宁 复方丹参 急性脑梗死
  • 作者: 季江虹1王新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2-12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 2015年第2期
  • 机构:季江虹1王新华21.新疆库尔勒市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1000;2.新疆库尔勒建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1000【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我院于2013年3月至10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脑梗死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接受预定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健康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等。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健康达标率为90.00%(27/30),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平均评分为94.56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能加强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患者的健康达标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的积极作用。方法选择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到院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共计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2例患者分成两组,对于常规组患者为实施常规护理,对于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护理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如果两组患者的差异较大,则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果经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后我们发现两组患者的情况出现了实质性的区别,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无论从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还是患者的恢复情况来说都要明显的比对常规组患者好,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明,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改善患者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脑梗死 临床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脑梗死进行诊断,以及探讨涉及到的具体应用。方法对79例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有7例发病9h内患者仅DWI显示病灶。基底节梗死54例,脑叶梗死13例,脑干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3例,2例患者于发病3~12h之间未发现病变。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诊断应用前景,同时这种高科技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医学技术水平。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梗死 诊断与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57例大面积脑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CT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CT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有43.86%的患者存在轻度占位,有36.84%患者存在岛皮质边界模糊,有33.33%患者存在豆状核边界不清,有29.82%患者存在早期低密度影,有28.07%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有15.79%患者存在脑沟消失。结论早期CT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方法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经诊断有深静脉血栓立即植入静脉滤器并溶栓治疗,术后华法林预防深静脉血栓。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和介入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医务工作者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要早预防早治疗。

  • 标签: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 静脉滤器 尿激酶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疗程2周,观察疗效。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90.09%,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脑梗死效果优于脉络宁,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磺酸钠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康复护理训练,两组患者在接受定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疗前Barthel指数为41.32±3.53,出院1个月该指数为53.26±6.82,出院后3个月该指数为62.36±8.36,观察组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为41.96±2.01,出院1个月该指数为75.26±8.63,出院后3个月该指数为82.36±9.23,组间护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梗死偏瘫时,可以采用康复训练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康复 训练指导 脑梗死偏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对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急诊护理流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护理结束后,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中有2例伴有排尿困难,对照组中有2例伴有运动障碍,2例伴有睡眠障碍,1例伴有颅内水肿,3例伴有排尿困难,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改良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待手术时间,提高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临床结局良好,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改良急诊护理流程 脑梗死,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的对比法,将我院2009-2010年间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对其中一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我们将其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我们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我们将其称为观察组。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尽早对其进行康复护理会大大增加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几率,同时会避免患者瘫痪的可能性,因此,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加入早期康复护理很有必要。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 恢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88-01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临床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2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并以乙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同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乙组的住院时间也要显著短于甲组(P<0.05)。结论在临床脑梗死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应用循证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高血压 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