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预防控制中采取行为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自2020年1月起至2020年12月止,76例艾滋病患者选入研究,组别划分以抽签方式,常规方式干预参比组,行为干预方式实施于研究组,比较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结果:疾病认知,研究组干预后评分在组别间略高(P<0.05),健康行为,研究组干预后健康行为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较参比组良好(P<0.05)。结论: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对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开展后,可提高患者健康行为,增进其疾病认知水平,具有显著干预有效性。

  • 标签: 行为干预 艾滋病 预防控制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及控制策略进行总结。方法:样本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共计240例,并分为参照组(未采取任何防控措施)和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各120例,对两组患者1年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就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9.1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4.17%,χ2=15.001,P=0.000,有统计学意义;就发病高峰时间、早期症状、传播途径以及自我防护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而言,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参照组,χ2=14.221,11.364,12.021,14.656;P

  • 标签: 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 控制 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阶段护理质量控制的策略和实践应用。针对临床检验标本的种类和采集方法,提出了规范化的护理操作、高效的护理管理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策略。在实践应用中,需要进行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样本采集时的操作流程和样本送检后的监控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 标签: 临床检验 标本采集 护理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阶段护理质量控制的策略和实践应用。针对临床检验标本的种类和采集方法,提出了规范化的护理操作、高效的护理管理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策略。在实践应用中,需要进行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样本采集时的操作流程和样本送检后的监控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 标签: 临床检验 标本采集 护理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0例接受医学检验的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在为患者实施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从中随机选取100例针对重要环节实施质量控制,设定为研究组;另外100例患者以常规流程实施检验,设定为参考组。对比检验质量与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病人的检验差错率1.0%显著低于参考组,对检验的满意度98.0%显著更高于参考组,P

  • 标签: 医学检验 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外伤患者进行损伤控制急诊手术,做好效果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肝损伤患者共计60例,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手术。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做好术中输血量、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肝功能(ALT、TBi L、AST、ALB)/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术中输血量、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均<对照组,观察组情况明显较好(p<0.05)。观察组患者ALT、TBi L、AST、ALB等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效果良好(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6.67%、3.33%,观察组并发症<对照组,观察组效果较好(p<0.05)。结论:对肝外伤患者进行损伤控制急诊手术,整体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肝外伤 损伤控制急诊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PICC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9月本院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PICC护理质量控制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2.50%)低(P<0.05)。观察组(95.00%)满意度较对照组(80.00%)高(P<0.05)。结论 通过构建并应用PICC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值得采纳、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并发症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方法:选取2022.04-2024.04本院150份临床免疫检测报告,所有报告均存在质量问题,同时选取期间本院84例接受免疫检验的患者,采用数字表分组方式,将其设定为为对比组(42例、常规质量控制)、探究组(42例、严格质量控制)。针对各自的应用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环境、样品、人员等因素均可造成质量影响;且实践表明探究组误诊率(4.76%)相较于对比组(19.05%)更低,(P<0.05)。结论:临床免疫检验中,存在诸多质量影响因素,针对此类因素采取强化控制措施,能够实现检验质量的显著提升。

  • 标签: 临床免疫检验 质量控制 误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控制论护理措施。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控制论护理措施在行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中,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同度更高,护理质量有所提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更加顺畅。并且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生活水平,值得参考。

  • 标签: 控制论 血液透析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生物荧光法在院内感染控制风险防范的作用。方法:我院于 2020年 1月至 2020年 6月采用物体荧光标记检测方法于我院总院门诊区域与各科室、病区、工作区域接触表面进行检查,并基于检查结果与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 5W整改,对比检查前后的检查总合格率,探讨采用生物荧光法在院内感染控制风险防范的作用。结果:数据统计完成后,检测前组的检查总合格率为 27.29%,其中中医综合楼 33.33%,内科楼 24.18%,外科楼 33.33%,东院区 34.51%,门诊医技公共区域 25.12%;检测后组的检查总合格率为 87.17%其中中医综合楼 79.48%,内科楼 84.74%,外科楼 91.38%,东院区 93.36%,门诊医技公共区域 69.16%,组间差异明显( P< 0.05)。结论:采用生物荧光法在院内感染控制中,能够有效的针对于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针对性 5W整改,从而指导院内感染工作的推进,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物荧光法 感染控制 风险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风险评估用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控制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神经外科收治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各40例,对照组2020年2~2020年10月进行常规的风险控制干预,观察组2020年11月·~2021年2月进行风险管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预防认知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手卫生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合格率的评分和感染率。结果 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感染预防认知合格率和手卫生合格率以及消毒灭菌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风险评估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