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民族,而这种传统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一位同样优秀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一位。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局面所取代。教育界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苏联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渊源,都有共同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毫无疑问是在法国象征主义强有力影响下而产生。“象征”一词源于希腊文,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木制信物,演化到今天,就逐渐地化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了。高明象征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用叶芝(Yeats)的话来说:“...

  • 标签: 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俄国 钱钟书 俄罗斯 亲缘关系
  • 简介:历史与逻辑统一──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史》黄艾榕读完陈敬先生《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一幅波澜壮阔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画卷便活龙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伟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6月22日。几乎...

  • 标签: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小说史 战争文学 战争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20世纪初俄国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珍贵遗产,是传统俄国学院派、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发生转向重要时期。西欧艺术思想冲击、剧烈社会变革,激发了俄国艺术家们对艺术现代性追求,十月革命发生更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先锋派艺术成为这一时期俄国羡术史上新现象。

  • 标签: 20世纪初 俄国 美术 新发展
  • 简介:<正>美国研究苏联文学著名学者、密执安大学教授、斯拉夫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代明·布朗最近写了一本《斯大林时期以后苏联文学》(197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十四章,全面地论述了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来20余年中苏联文学界情况,同时介绍了250余名苏联作家和作品.该书在纽约、伦敦和墨尔本同时出版,西方评论界对该书作了较高评价,并推荐为各大学文科教材.在苏联评论界也很快引起了注视.《苏联文学》(英文版)于1981年11期刊登了阿尔别尔托·

  • 标签: 苏联文学 五十年代 苏联人 西方作家 作品 布朗
  •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典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爱情》具有独特六弦吉他般艺术结构。作者通过使用多相性创作语言以及构造多指向性空间关系等艺术手法拨动琴弦,弹奏出一组组优美的和弦,构成一曲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哥伦比亚民间歌舞曲班布科。本文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文本分析,阐释小说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

  • 标签: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作用得以显现,译者主体性得到一定认同,主体间“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克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形式”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尔图学派洛特曼和伊万诺夫影响,但它与塔尔图学派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克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尔图学派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是加拿大作家艾丽莎·范·赫克一部地理小说,这是她自创一种小说体裁。该文本不仅是地图绘制和小说写作结合,而且是“一部女性地理小说”。此外,小说还将《安娜·卡列尼娜》纳入叙事,并对之进行重新解读。本文利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分析了《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中互文性和对话性,探讨其中体现出来颠覆性特征:对男性话语主宰文本写作颠覆。对加拿大北方传统叙事颠覆。同时,本文指出了小说中建构性策略,即女性与自然结合,从而为女性探索新疆界和空间,建立不带偏见女性表征提出了可行之路。

  • 标签: 《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 《安娜·卡列尼娜》 互文性 对话 女性空间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在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在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20世纪中国剧坛在接受斯氏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
  • 简介:值得回眸东西,总有一份让人剪不断、理还乱思绪。这不,落寞苏联文学已渐行渐远了,在异国他乡,却有一位回眸者,以他激情与才华,从文化视野,重新解读苏联文学。他笔下苏联文学、苏联作家是那么充满智慧,那么厚重,令人不得不拾起苏联文学作品,回到那久违俄罗斯热土。他便是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其专著《回眸苏联文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它出版,标志着苏联文学研究又迈出了厚实一步。

  • 标签: 何云波 《回眸苏联文学》 人本主义 审美意识 社会环境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角色。由于创作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理解和赞美,得到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最好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克雷奇科夫和他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科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克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新农民诗派”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正>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并不是文学新人,早在25年前他已步入文坛,但直到最近,他才成为苏联以及国外文学评论界特别注意对象。他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文,仅在法国,近两年内就连续出版了他六本书,目前尚无第二个当代俄罗斯作家能超过这一纪录。这位前些年一直居于“无名烈士墓”中,如今已成为苏联文坛代表作家马卡宁有着怎样成长道路,他

  • 标签: 代表作家 文学评论 题材 文学现象 作品 中篇小说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心弦,引起人们强烈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